一臺VR設備、一副特製眼鏡、一支傳感筆,戴上眼鏡,你就能清楚看到屏幕上一顆跳動著的數位化心臟。使用傳感筆,便可對這顆心臟進行「解剖」,還可以通過改變心臟模型的參數設置,模擬不同的疾病狀態,或是模擬患者手術後的效果……昨天,記者在達索系統體驗了這套如今已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投入使用的「living heart(虛擬心臟)」系統。
圖說:living heart系統。達索系統供圖
作為世界最大的工業軟體提供商,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達索系統,希望能「通過虛擬的世界促進和改善現實的世界」。目前,達索系統的軟體系統和定製化技術服務已遍及航空航天、汽車製造、船舶設計、能源管理、智慧城市、生命科學等11個領域。2020年,達索系統亞太總部將遷入上海浦東,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可見一斑。
「中國速度」背後的科技創新
今年初,武漢雷神山醫院項目讓世人見證了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也見證了「中國速度」背後科技創新的力量。「雷神山醫院設計方中南建築設計院在建設過程中找到了我們,當時已經有一部分醫院建成了,但內部的通風、病人呼出汙染物的擴散、室外汙染物的控制等還沒有評估與測試,設計方希望我們能對設計進行驗證,看是否滿足醫院設計的要求。」工作人員介紹,用了約一周時間,達索系統與上海超算中心合作給出了答案。這套系統最終用於雷神山醫院的室內、室外流體仿真及其他項目的仿真計算,以減少醫護人員交叉感染、保護醫院周邊環境,並為未來類似醫院的建設提供借鑑。
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但在達索系統全球執行副總裁羅熙文看來,危和機是相伴相生的。「事實上,疫情對我們在中國的部署和計劃並沒有太大影響,反而我們在中國看到了更多的成長空間。」
同時,疫情期間中國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創新更堅定了達索系統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未來,我們打算在中國有更多投入,現在在中國的員工有600多名,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5到10年內,增加到2000餘名員工。」
圖說:羅熙文(左)和張鷹接受採訪。黃佳琪 攝
上海的創新力與營商環境
達索系統說自己是一家比較「低調」的企業,「但其實許多生活裡看到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都和我們公司有關。」工作人員介紹,達索系統不僅參與了如C919大飛機、京雄高鐵、大興機場等重大政府項目,也為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提供過綜合解決方案。
「創新」是羅熙文經常提到的詞語,「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在他眼中,上海是全球最具有創新力的城市之一。2012年,達索系統決定將亞太總部從日本東京遷移至上海,並開始陸續進行,今年因為疫情,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上海的投資,也加快了遷移力度,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許多跨國企業把他們的亞太總部選擇設在上海。達索系統亞太總部從日本東京遷至上海浦東,一方面因為上海有著非常好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把亞太區總部放在上海,可以更好地服務中國以及亞洲蓬勃發展的市場。」除此之外,吸引達索系統目光的還有上海的高校資源,「上海有非常多年輕人才,這一點我覺得也非常關鍵。」
「中國的速度、韌性,以及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進步,推動我們加大投入。」達索系統大中華區總裁張鷹表示,公司的戰略非常清晰,那就是「in China, for China, with China(在中國,為中國,和中國一起成長)」。
「我們從上海市政府和浦東區政府獲得了許多幫助,他們會了解我們到底有哪些具體需求,然後提供給我們有針對性的幫助,這些幫助不僅在當下非常有用,並且在未來也將是很重要的助力。」作為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羅熙文認為上海對外國工作者的支持措施,如在子女教育方面提供的便利,讓他們可以更加安心地在上海工作。
新民晚報記者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