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宜城市按照「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和襄陽市委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決策部署,著力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精神家園,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在做足總量上下功夫。一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目前,宜城市文明實踐中心已於去年掛牌運行,全市11個鎮(辦事處)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全市224個村(社區)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構建志願服務總隊、隊、分隊三級管理體系,深入開展就業扶貧實用技術培訓、文藝志願者培訓、百姓宣講、移風易俗等活動,使其真正成為組織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二是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廣場實現全覆蓋。宜城市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將文化陣地建設作為重要內容,2020年以來新增文化活動室9個,新增文化活動廣場33個,平均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個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廣場,人口集中的自然灣也建有文化活動廣場。目前,宜城市共有文化活動室225個,文化活動廣場253個。三是圖書分館、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在全市11個鎮(辦事處)設立11個圖書分館、228家農家書屋,建成「統一採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定期流通、通借通還」的圖書館總分館制網絡體系,確保農家書屋圖書定期更新,不斷滿足群眾閱讀學習需要。
加強城市文化陣地建設,在擴大容量上下功夫。一是綜合文化場館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宜城市將「四館兩中心」納入重點建設項目庫,今年5月已完成EPC設計施工總承包招標,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領銜進行設計。項目位於宜城鯉魚湖新區,佔地121畝,總建築面積約60050㎡,總投資6.4億元。設有圖書館、科技館、規劃館、文化館、市民健身中心、婦女兒童文化中心。6月啟動了館名和標誌徵集活動,收到300多件稿件,7月底將組成專家評審組,評選出宜城「四館兩中心」的館名和標誌。項目計劃於10月份開工,建設工期2年,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宜城的新地標。二是社區文化創作室、圖書室等配套文化設施日益完善。新建新時代文化書屋22個,新建攝影創作室、書畫創作室、戲劇活動室、音樂藝術創作室、書畫裝裱創作室、漆畫創作室等社區文化創作室8個,配送音響50多臺、體育健身器材30多套、圖書3000多冊。三是社區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整合襄陽花鼓戲劇團、博物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及民間文化團體力量,開展送戲進社區12場,舉辦文物展覽20餘場,播放公益電影130場,將文化活動送到市民家門口,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百米」,深受社區居民歡迎。
加強紅色文化陣地建設,在凝聚力量上下功夫。宜城市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建好紅色堡壘。在建好鄂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宜城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等愛國基地的基礎上,投資95萬元在流水鎮建設張桂蘭紀念館(張桂蘭是上世紀60年代宜城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的第一人);投資120萬元在劉猴鎮打造賀龍紅三軍會師勝利街,並大力保護陳灣紅軍堂子、紅軍井、紅三軍前敵委員會會議遺址等紅色革命遺蹟;投資350萬元在王集鎮建設王全國紀念館(王全國是中共宜城早期黨員,曾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湖北省委書記,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這些紅色文化陣地已成為黨政機關主題黨日和中小學校進行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加強主流輿論陣地建設,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強力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投入1100萬元實施大樓改造和設備更新工程,投資950萬元安裝10塊大型戶外LED顯示屏。充分整合優化「臺、網、微、屏」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資源,注重移動優先,目前已形成楚都宜城網,雲上宜城客戶端,宜城發布、宜城融媒微信公眾號,宜城官方微博,宜城官方抖音號等6個新媒體傳播平臺,吸引12萬餘名粉絲關注,同時加快融媒體中心內部體制機制創新和廣播電視臺提檔升級,構建了全天候、全覆蓋、全媒體的立體式宣傳矩陣。(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