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間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卷——「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系列報導之三

2020-08-17 大美青海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鏡頭裡,兩隻雪豹悠閒地眯著眼睛,伸著脖子好奇地四下張望,怡然自得。

這是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拍到的畫面,這裡位於瀾滄江源頭,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重要的雪豹棲息地。

三江之源,不僅屬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屬於蒼茫寂寥中的野性生靈,12.31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平均海拔4712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在超過12萬平方公裡的園區內,分布著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溼地、森林草原等多樣的生態系統,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黑頸鶴等野生動物,還有瑪多、雜多、治多、曲麻萊4縣的7.2萬牧民。高山大川需要呵護,萬千牧民的生活也亟待改善。自2015年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三江源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多措並舉實施生態保護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使廣大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美了生態、鼓了錢袋

可可西裡生態保護紀實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協警解安程在站內的救護中心陪小藏羚羊玩耍(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一大早,卓瑪加穿著新發的巡護服裝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卓瑪加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的牧民,他生於曲麻萊草原,長於曲麻萊草原,在草原上生活了近30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前,他放牧著牛羊;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和村裡很多人一樣,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這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崗位,所有試點範圍內的牧戶家庭都可以申請一個名額。若能準時出勤並積極巡護,每月可以領取1800元的工資。

「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兩大重要責任,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精準脫貧?

2015年省政府印發《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設置及管理意見》,就三江源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設置及管理提出明確要求。2018年,園區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

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生態管護員們有效推進日常巡護、輔助監督執法、生態監測等相關工作,構建起「點成線、網成面」的生態管護體系,成為國家公園的「生力軍」和「先鋒隊」。

這4年來,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日夜忙碌在森林草原和溼地荒漠,為生態安全保駕護航,他們堅定的身影已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與此同時,我省不斷完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管理建立生態管護員動態信息管理資料庫,將園區內生態管護員的識別、管理、考核、培訓等全部納入資料庫,初步實現生態管護員信息化管理。開展生態管護員公益性保險試點,與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園區所有生態管護員捐款投保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在進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同時打開拉動經濟的窗口

2018年7月17日夏日可可西裡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卓瑪加在溼地對黑頸鶴蛋進行觀測(7月15日攝)。隨著天氣轉暖,可可西裡迎來最富有生機的季節。新華社記者田文杰攝

今年,一則關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項目啟動試運營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消息稱,由牧民持股的特許經營企業——「雲享自然」依照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的有關規定,設計了提前預約、科學導賞、規定線路和時間、牧民參與、角色扮演的沉浸式國家公園生態體驗環保教育新業態,讓探訪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訪客能看到和融入青藏高原自然聖境,有超高的動物遇見率,還可以享受獨具特色的的原住民生活。

三江源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也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家園。他們依水而居、遊牧生存,特許經營試點,豐富了牧民收入來源,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發展的全新嘗試。

沿著浩浩蕩蕩的昂賽大峽谷瀾滄江水一路行走,就會來到因境內頻現雪豹蹤跡而被譽為「雪豹之鄉」的雜多縣昂賽鄉。

2019年,經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准,雜多縣昂賽鄉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經主管部門批准,昂賽鄉年都村成立了雪豹觀察合作社,開展自然體驗特許經營。政府幫助培訓該村22戶牧民成為生態嚮導,他們按照抽籤順序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體驗者,收益的45%歸牧民示範戶,45%返回到村集體用於公共事務,剩下的10%屬於村級保護基金,專門用於村級的生態環境保護事務。2019年,昂賽大峽谷生態體驗特許經營項目接待國內外生態體驗團隊98個,體驗訪客302人次,經營收入101萬元。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進一步提升三江源地區農牧民綜合素質,提高農牧民收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開設了「三江源生態班」,招收三江源地區42名農牧民子弟在西寧第一職業學校開展為期三年的中職學歷教育。對園區內外9040人次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農業技術、機械駕駛、汽車和摩託車維修、烹飪、農家樂等技能培訓。此外,基本完成瑪多縣擦澤村、雜多縣年都村、治多縣馬賽村、曲麻萊縣紅旗村及索南達傑保護站「4+1」生態保護示範村站項目建設,統籌推進試點村站鄉村振興進程,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社區建設路子。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

在這山花爛漫的美好季節,在三江源國家公園,不僅會被那裡天藍、水清、芳草碧連天的美景陶醉,更為隨時出沒身邊的藏羚羊、藏野驢等野生動物所驚喜。亙古蒼茫匯聚山宗水源,壯闊神奇任由萬物生靈,三江源正在向世人展示著無窮魅力。

身姿矯健的金錢豹一搖一擺地從山中小道走過,昔日罕見的雪豹在雪線山坡上打鬥玩耍,白唇鹿悠然自得臥地棲息……

近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展三江源區雪豹專項調查和監測,確定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雪豹部分重點分布區,準確定位255個具體分布位點,開展雪豹棲息地適宜性評價研究,並精細繪製三江源國家公園優勢物種分布圖,明確優勢物種的分布範圍和熱點區域,為科學保護野生動物提供最基礎數據。

雪豹、棕熊,猞猁等眾多珍稀物種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安然自得,呈現了一個繽紛多彩的動物王國,它們的身影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果的最佳見證。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生態展覽教育廳,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了解到棕熊、盤羊、猞猁、狼、野犛牛等野生動物,聽著一個個動物保護故事,感受著奮戰在生態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堅守和信念。窗外是曠闊無垠的可可西裡,巡山隊員救下的藏羚羊在保護站的圍場內悠然漫步,好幾本厚厚的遊客留言本上,生態文明的種子已經播撒、孕育……

相關焦點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天然林:青海大地最美的生態底色 ——「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
    天然林:青海大地最美的生態底色 ——「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青海情」系列報導之五 2020-08-19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率先在全國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全省10萬餘名各類生態管護員共同守護大美青海;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覆蓋所有河流的五級河長體系,5925名河長與6421名河湖管護員一起守護一江清水。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今日視點: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國新辦舉行「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先生;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先生。請他們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青海情」,介紹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首先有請王書記作介紹。  2019-09-04 10:01:21
  • 今日視點: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對此,李曉南說:「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有序擴大社會參與,最終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先行區。」
  • 青海:「一優兩高」繪就生態之美
    「一優兩高」繪就生態之美——「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蹲點調研之十八綠水青山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此,全省上下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以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行動為載體,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開創生態保護建設新局面。
  • 國家公園省 大美青海情——國家公園論壇特刊(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院辦公室主任王義貴說,國家公園論壇將產生非常正面和深遠的影響,首先,廣泛傳播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展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效,搭建起了開放共融的國家公園建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平臺,介紹了全國國家公園建設的新實踐和青海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新探索,為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希望青海能夠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建議,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 讀好自然教育這本課外書——「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
    近五年來,通過自然教育實踐,我省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以村委會、村黨支部為依託,以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生態功能價值為主,以走出去、請進來為主要方式,集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安排,建立生態學校,開展生態課堂。
  • 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
    海外北京9月4日電 (記者潘旭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請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作介紹,並答記者問。
  • 【學習貫徹賀信精神 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 三江源:大美青海走向...
    編者按  2020年8月19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一周年。一年來,青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守護好三江之源、守護好中華水塔,有效保護我國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原標題: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當代著名畫家為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採風創作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 供圖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推動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邁上新臺階、展現新作為,6月5日至9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特邀我國著名畫家走進青海,開展「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採風創作活動。
  • 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來
    看今日之青海,在經濟發展方式變化的背後,折射出了青海「三個最大」生態之價值,也正是在變與不變間,彰顯了青海兒女主動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雄心與壯志。全省上下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先後出臺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了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國家重要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土保持等重點專項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綜合植被蓋度顯著提升,水體與溼地生態系統整體恢復,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提高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綠化博覽會青海展園盡顯大美
    以「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青海情——綠滿江源」為設計主題的青海展園迎來開園,特色鮮明的青海展園受到歡迎。  中國綠化博覽會是由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承辦地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大型展會,是中國綠化生態領域組織層次最高的綜合性博覽會,也是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博覽盛會。
  • 《魅力中國城》第三季火熱來襲「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重磅亮相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11月10日19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大型城市文化旅遊品牌推介節目《魅力中國城》將拉開第三季的帷幕。我省兩市六州將陸續登上《魅力中國城》的舞臺,從城市概況、美食、文化、旅遊線路、特色產品和城市精神等全面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品牌形象。
  • 向全球推介:大美青海 從三江源走向世界
    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中國首個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努力實現自然生態單元和人類社會管理單元的協同、自然生態承載力和人類發展生產力的協同,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作出更大貢獻。二、青海是「希望原野」,我們致力綠色高質量發展。青海幅員遼闊、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