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2020-12-14 青海省人民政府

這是在可可西裡卓乃湖區域拍攝的兩隻藏羚羊。(張龍 攝)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才讓卓瑪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鄉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率先在全國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全省10萬餘名各類生態管護員共同守護大美青海;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覆蓋所有河流的五級河長體系,5925名河長與6421名河湖管護員一起守護一江清水。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共護碧水藍天

  夏日的午後,驅車行駛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山山水水之間,你會看到這裡峰巒兀立,雄奇險峻,會看到叢林茂密,鬱鬱蔥蔥,會看到曲水蜿蜒,奔流激蕩,偶爾還能看到一群巖羊在半山腰處悠閒吃草。

  「雖然每天到山裡巡護很辛苦,但我們保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裡,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村裡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瑪多縣黃河鄉熱曲村生態管護員果瑪告訴記者,經過大家長期堅持和宣傳,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除了管護員以外,其他村民也都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了。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共建綠水青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綠水青山、人人共享。全省生態環保部門以幫助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增強群眾的環境意識,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宣傳,推進全民參與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引導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把生態保護優先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前不久,海東市全面開啟2020年秋季國土綠化暨全民義務植樹「大會戰」。全面開展的義務植樹活動,讓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全市各族人民群眾的一致共識和自覺行動。

  通過義務植樹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方面增強了大家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綠化了環境。2019年全省參與義務植樹人數達300萬人次,共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全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2.3萬公頃,林草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367.8萬公頃天然林516.1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全面管護,治理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一江清水東流不息。

  依託獨特優美的山川秀水,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讓青海的青山綠水不斷刷新顏值,並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

  「只有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才能擁有金山銀山。」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乎日麻村村民昂旦,因為年保玉則景區關閉,而從旅遊經營者變成了生態管護員,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也成了他最大的願望。

  位於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麻其村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成了近年來我省鄉村旅遊的又一熱點網紅打卡點,每當周末假期,便會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人蜂擁而至,在這裡體驗鄉村文化、休閒度假。

  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日益紅火,不僅讓互助北山腳下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變身成為我省鄉村旅遊浪潮中的佼佼者,更讓村民們在家門前的山林花海中增加了收入,過上了新生活。

  共享生態紅利

  「保護生態的目的就是讓草原恢復原貌,現在已經實現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生態管護員鬧布桑周說,現在野生動物多了,放牧現象少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為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長江源村的128戶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長江源頭,從山上到山下,從牧民到村民,他們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和身份,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深植入到每一個村民心中。

  通過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在草原獎補、困難補助、燃料補助等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長江源村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贏。

  位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這裡草原遼闊,水草豐美,養育的犛牛、藏羊品質優良,從這裡走出的雪多犛牛肉以綠色、有機、無汙染享譽全國。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美好家園,一支支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的隊伍,每個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走上街頭巷尾,深入牧區草原,一起撿拾垃圾。大大小小的環保隊伍遍布河曲草原,保護環境在這裡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自覺行動。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紮實推進,牧草豐美的河曲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來自「天河之南」天然牧場的綠色有機產品也備受市場青睞。在2019年中國珠三角(深圳)招商引資暨有機產品推介會上,河南縣展出二十餘種具有蒙旗特色的雪多犛牛肉、乳製品、手工藝品、人參果等有機產品,受到參會企業熱捧,總籤約金額約達1.8億元,良好自然環境為當地企業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從河湟谷地到瀚海戈壁,從金銀灘草原到三江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全省各族兒女的共識和一致行動,他們或出現在村頭巷尾,或出現在草原深處,以他們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演繹著一個個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動人故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藍天碧水和山川草原。(田得乾)

  視點短評

生態環保優先 全民共同參與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三江之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的殷殷囑託和「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深化「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的省情定位認識,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生態環保意識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省上下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生態環保大格局。

  縱觀近年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從生態環保治理體系建設,到生態環保一系列行動的付諸實施,再到生態環境保護一個個顯著成績的取得,始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更離不開全省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眾人拾柴火焰高,生態環保集體意識是全省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思想基礎。隨著全省各族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不斷增強,共同營造了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也不斷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良性轉變,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一場全民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正在江源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綠水青山。(田得乾)

  故事傳真

蒙旗草原唱響生態新牧歌

  位於九曲黃河第一灣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河曲草原,屬典型的高寒草甸型草場,自然風光雄厚壯美,旖旎迷人。這片美麗的生態草原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基地。

  河南縣優幹寧鎮秀甲村的牧民海東智,見證了這片草原的改變。「那時,每家普遍有幾百頭牛羊,有的家庭牛羊更多一些,後來大家發現牛羊多了,草場一年不如一年,有些草場漸漸變成了黑土灘。我家的草場連60頭牛羊都養不活,只能去其他人家租草場,收入也少了很多。現在好了,草場恢復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海東智興奮不已。

  「河南縣天然草原總面積為66.15萬公頃(992.3萬畝)。過去幾十年,由於過度放牧等原因,草原鼠害加劇,草原退化嚴重,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幹預修復,高寒草原恢復起來很慢。」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綜合專業隊隊長馬戈亮說。

  具有51年歷史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綜合專業隊,多年來承擔著河南縣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組織實施與技術支撐、草原新技術示範與推廣、草地資源調查與生態監測、草原有害生物監測及預警、草原監督管理與執法、草原防火、草畜平衡監督管理、草原普法、科普宣傳等工作職能,在草原保護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職能。

  馬戈亮向我們介紹,草原退化,高原鼠兔和鼢鼠越來越多,「人鼠爭地」在這裡並非是個案。「為了治理鼠害,我們和當地牧民沿著老鼠洞挨個投放餌料,餌料不夠的時候,牧民就用牛糞和石塊堵住鼠洞。這幾年,治理的手段更加現代化了,效果也更好了。」

  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恢復草原生態的重點還有補種牧草。近幾年來,隊員們不斷引種試驗,最終找到了豆科牧草、披鹼草和草地早熟禾等自身品質優良的牧草,在草原退化的區域進行補種,如今成效顯著。除了草原綜合專業隊的探索實踐,河南縣還開創性地開展了縣級幹部草原生態治理責任田建設,上下合力一起保護生態環境。

  在河南縣寧木特鎮賽爾永村,記者見到了草原生態管護員公保才旦。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的公保才旦見證了這片大草原的變化。他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家只有36.74公頃(551.1畝)草場,而鼠蟲危害面積就有15.33公頃(230畝)。以前因為草原鼠蟲害的影響,村裡規定每家只能養三十多隻羊,收入越來越少。這幾年通過草原生態治理,畜牧業的收入增加了,再加上草原生態補獎資金和生態管護員崗位補助,全家年人均收入達到16500元。」公保才旦說。

  不僅如此,公保才旦還管轄著附近11個村子的兩千多個牧戶。為了讓更多牧民參與到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和黑土灘治理工作保護中,公保才旦積極為牧民們宣傳草原生態保護的知識。為保證畜草平衡,他還會組織牧民每年開展至少兩次牛羊數量統計。

  無論是草原綜合專業隊的專業治理,還是當地牧民的積極參與,大家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再現,讓子子孫孫都能安定幸福的生活在這裡。(葉文娟)

相關焦點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嵌入其中的核心範疇,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鑰匙」。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  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立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必須具有交互性關係,只有人與自然在多方面實現交互性循環才能使兩者實現和諧共生成為可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內在蘊含的這種交互性關係,本質上與中國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20年04月06日 16: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如何保護野生動物、構建更加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津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部署,點燃屬於這個秋天濃烈的色彩,一幅更加綺麗的生態畫卷,正在津沽大地鋪展。大綠野趣、色彩斑斕。站在五層樓高的津南區綠色生態屏障瞭望塔遠眺,眼底是綿延的林帶和草地,蜿蜒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
  • 為美好而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無數個日夜的奉獻與堅守,成就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融合。致敬城市奮鬥者,也致敬每一位深耕於此的牛駝溫泉孔雀城人。當人們物質生活逐漸充裕,似乎原有的生活配套,生活品質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此刻,北京周圍急需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品質的住區,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正在市規劃館展出的常州地質遺蹟主題展,通過記錄地球風貌、展示地質遺蹟,讓市民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定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餘村樣本到中國方案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章,進一步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 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步入新時代,青山綠水的生態文明建設圖景,在神州大地上更為廣闊地鋪展開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沒想到總書記會來我的農家樂,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餘璐)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呼籲人類珍愛地球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推出由群星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 歌曲以海洋、山川、湖泊、藍天為元素,展現珍愛地球,人們應珍視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美好願景。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吧!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南通路小學生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
    南通路小學2019級6班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 膠東在線11月17日訊 為了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升素質教育水平。11月14日,南通路小學2019級6班組織學生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求知探索過程。
  • 探訪鹿溪智谷公園社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新網成都2月19日電 (記者 王鵬)初春的鹿溪河被暖陽籠罩,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不時有白鷺振翅起飛,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河畔的草坪上,人們正享受著輕鬆愜意……春節假期剛過,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公園社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舉行第...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舉行第七周升旗儀式2020年4月27日,我校舉行第七周雲端升旗儀式,受疫情影響,全體高三教職員工及高三(18)班同學到現場參與,其餘教職工和高一高二各班同學通過網上直播的形式參與本次升旗儀式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地球日的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並在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納入國際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