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仙機場 有這樣一群 負責消殺的 「雷鋒」

2020-12-14 遼寧頻道

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你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厚厚的防護服,對經停機場的計程車進行消殺,一絲不苟……可能有人會以為,他們是機場工作人員或專業工作人員,但實際上,他們是來自瀋陽市出租汽車行業雷鋒車隊的隊員們。

身負幾十斤的重量

他們卻不捨得休息

瀋陽雷鋒車隊深港雷鋒龍騰分隊隊長杜江介紹,2月25日,他們接到了瀋陽市交通運輸局的指令,負責在機場進行人員的轉運任務。後來,轉運任務壓力相對轉輕,他們又承擔起了機場、經停計程車等區域的消殺任務。

每遇到進站的計程車,隊員們都會對車內進行嚴格地消殺,並提醒司機和乘客戴好口罩。記者了解到,一天下來,他們消殺的車輛約在2000輛次。

天氣逐漸變得炎熱,對隊員們來說,不僅防護服給他們的行動帶來不便,身負幾十斤的消殺設備也給他們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即便這樣,隊員們也不捨得休息,雖然他們有專門的休息室,他們吃盒飯的時候都坐在路邊,飯後又馬上投入到工作中。「我們就想多爭取時間,保證大家的安全。」杜江介紹,經過大半天的勞累,隊員們回家倒頭就睡已是常態。

舍小家為大家

要對得起「雷鋒」二字

參加了機場的消殺工作,收入勢必要受影響。「我們就是一個個普通的計程車司機,也是靠時間掙錢的。但是在大局面前,我們必須得放棄自己的小利。這也是守國門的行動!我們是雷鋒車隊,要對得起『雷鋒』二字。」

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機場的工作上,陪伴家人也成了不容易的事。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與母親節,許多隊員都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杜江表示:「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能夠在疫情期間為社會做一些事情,我們也深感榮幸。」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李慶海

相關焦點

  • 走進桃仙機場,走近堅守抗疫一線的「守門員」:連續病毒消殺,他3個...
    (王晨(左一)與同事正在進行消殺工作)平均每天步行2.4萬步,高居微信運動前列。這是在堅持鍛鍊身體嗎?不是,這是奮戰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抗疫一線的王晨每天的工作步數。王晨是瀋陽機場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90後」,也是一名黨員。作為一名消防員,他的本職工作其實與疫情的關聯並不大,但是他卻踴躍加入了瀋陽機場黨員突擊隊,成了病毒消殺組的隊長。病毒消殺組的工作範圍很廣,無論是航站樓、辦公區域還是飛機客艙,都是他們消殺的範圍。消殺任務也非常繁重,每一次配比消毒液都要比例精確,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過低達不到滅菌效果。
  • 戰「疫」中的「國門衛士」——記瀋陽市公安局駐桃仙國際機場疫情...
    2月25日零時,瀋陽公安成立駐桃仙國際機場疫情防控工作組,連夜進駐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對入境旅客開展登記、分流、處置工作。  為了徹底將疫情阻斷在國門外,駐桃仙國際機場疫情防控工作組研究設置了符合防疫標準的專門消殺區域;部署了點對點與入境旅客家屬電話核查身份的警力,每人每天要撥打200多個家屬的電話;選派了外語能力強的民警為外國入境旅客做好登記
  •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
    圖:桃仙機場機坪(李依枚攝)   民航資源網2019年12月22日消息:引言:2019年12月22日,瀋陽桃仙國際機場迎來了年內第2000萬名旅客,標誌著機場在通航的第30個年頭正式跨入
  • 瀋陽:去港澳臺旅遊可在桃仙機場自助籤注啦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訊(記者楊碩)5月13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了解到,遼寧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瀋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開通港澳臺自助籤注業務,兩臺「自助籤注機」在機場T3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
  • 瀋陽桃仙機場有苦有樂
    昨(19)日,記者在大雪中體味了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的幾幅「雪中即景」。  [b]外國乘客很興奮[/b]  這樣的天氣帶給外國乘客的興奮,似乎遠遠多於憂愁。昨日,一名印度乘客對這次經歷感覺很奇妙,「第一次在瀋陽坐飛機,就遇見這樣的天氣,太讓人驚奇了!」  「遇見這樣的事情很正常,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 程義偉畫牛—瀋陽桃仙機場主題畫展
    品鑑作者:葉立群 遼寧省文聯名譽主席郭興文(左)為程義偉畫牛展題字來賓參觀畫展併合影7月28日,「程義偉畫牛」主題畫展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啟幕,展覽由瀋陽書畫院、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主辦,共展出程義偉創作的牛主題繪畫作品60多幅,展覽將持續三個月。
  • 桃仙機場新航站樓有原來的4個大
    與地鐵零換乘可起降A380 桃仙機場新航站樓有原來的4個大10月9日,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新建的8個停機位通過行業驗收,不日就將投入使用。桃仙機場現有39個停機位,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旅客運輸的高峰期。隨著8個新停機位投入到歲末運送旅客的「大軍」中,瀋陽桃仙機場2011年底實現千萬人次旅客吞吐量的目標有了充足的砝碼。
  • 【中國機場】瀋陽-桃仙國際機場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南郊的桃仙街道,距離瀋陽市中心20公裡。
  • 丹東到桃仙機場明起有大巴
    (記者高寒冰實習生孫繼盟通訊員胡楠)2013年12月28日起,瀋陽桃仙機場至丹東將正式開通直通大巴車。  瀋陽桃仙機場至丹東「空港快線」每天往返各10班,瀋陽去程從早6點40分到20點30分;丹東回程從早5點到18點20分。「空港快線」使用大型高級豪華客車,全程高速,全程240公裡,行駛時間150分鐘,票價88元。
  • 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綠色健康碼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嚴防疫情...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國內「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嚴防鬆懈麻痺思想,持續加強冬季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確保「測溫標準、消毒力度、防護標準」三不降,「垃圾清運流程、國際貨運保障流程、信息報告程序」三不減,穩紮穩打、持之以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 鞍山至桃仙機場增開大巴
    昨日,記者從虎躍快客鞍山辦事處獲悉,「五一」假期臨近,4月26日起,虎躍快客將在鞍山城市候機樓和瀋陽桃仙機場間加開一對機場大巴。  據介紹,目前鞍山城市候機樓(位於鐵西區麗喬馨居小區北門)至桃仙機場方向每天有8臺次大巴,桃仙機場至鞍山城市候機樓方向有12個大巴班次。
  • 「啟迪童心 機場探秘之旅」 小記者探訪瀋陽桃仙機場
    記者姚晟琦 11月24日13時30分,瀋陽桃仙國際機場迎來了一批神秘「小旅客」,來自遼報北國小記者團20名的小記者對機場進行了探訪。  U悅天使是桃仙機場航站管理部旅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統稱。作為瀋陽桃仙機場一張靚麗的服務名片,u悅天使憑藉過硬的業務素養和甜美熱心的良好形象,為進出港的國內、國際旅客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問詢和引領服務。  在U悅天使帶領下,小記者依次參觀了T3航站樓的主要功能區域,對機場基礎設施及值機、安檢流程進行了細緻了解。
  • 有軌電車到桃仙機場運營時間變了
    12月18日,記者從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獲悉,目前通往機場的有軌電車二號、六號兩條線路運營時間有所更改。有軌電車各線路實行分段計價票制,收費標準為0-8公裡2元/乘次,8-16公裡3元/乘次。有軌電車二號運營線路從桃仙機場至興隆大奧萊。
  •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有軌電車運行時間調整……
    日前恢復運營,通達機場。 此外,年初開通的 有軌電車六號線繼續運營。 目前,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開通有軌電車二號、六號兩條線路,二號運營線路從桃仙機場至興隆大奧萊;六號運營線路從桃仙機場至瀋陽南站。
  • 瀋陽桃仙機場剛剛發布最新通知!
    依據遼寧省、瀋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文件要求,從即日起,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範圍內通行需出示「健康通行碼」。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安排專人負責「人碼合一」核檢,採用「亮碼(掃碼)+測量體溫」的方式進行管理。如何獲取健康碼呢?
  •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有軌電車運行時間調整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訊(主任記者蘇慧婷)目前,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開通有軌電車二號、六號兩條線路,二號運營線路從桃仙機場至興隆大奧萊;六號運營線路從桃仙機場至瀋陽南站。12月18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獲悉,兩條線路運營信息有所調整,具體如下:二號線:桃仙機場站首班車發車時間為6時30分,末班車發車時間為21時00分。興隆大奧萊站首班車發車時間為6時20分,末班車發車時間為21時20分。發車間隔16分鐘,單程運行41分鐘。
  • 遼陽至桃仙機場線路增加班次
    4月28日起,市長途客運總站至瀋陽桃仙機場線路增加班次,並新增豪華商務車班次,更加方便遼陽市民乘車到桃仙機場。  為滿足廣大旅客出行需要,客運總站增加了6:00發車的大巴車班次,目前遼陽每天發往桃仙機場的大巴車增加至6個班次,發車時間為6:00、7:30、9:30、11:30、13:30、15:30,票價37元。
  •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進一步優化「外防輸入」防疫保障流程
    作為遼瀋地區對外開放的第一窗口,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全員進入「戰時狀態」,嚴格落實省、市防疫指揮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人物同防」的決策部署,並針對以瀋陽為第一入境點的相關人員、貨物進一步加大了防控管理力度、優化了保障流程,全力守衛遼瀋人民幸福與健康的空中「大門」。強化入境人員管控,築牢疫情防線。
  • 浦東機場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很普通,卻都帶著消毒水味兒……
    在浦東機場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很普通但他們是旅客和員工健康的守護者他們在幕後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辛苦工作竭盡全力打造一個安全放心的候機環境他們主要負責航站樓內的清潔和消毒,其中旅客服務科的近400名員工負責25000多輛大小手推車;物業管理科的830名員工則負責樓內櫃檯、座椅、洗手間、登機橋等的清潔和消毒工作。
  • 遼陽至桃仙機場大巴恢復運營
    遼陽至桃仙機場大巴恢復運營 2020-05-06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