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聖誕元旦跨年和中國傳統春節是旅行旺季;如今,國家建議百姓就地過年。
既然不能旅行,那就推薦一本旅行書籍《 背包二十年》。
作者:張金鵬,筆名「小鵬」,1978年生人 。
20年前曾是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後來去荷蘭繼續工商管理學深造。
小鵬畢業後前後換了8個工種,每個工種都只做了三個月,結果去旅行,一走就走了20年,然後成為了中國的旅行家。
如今呢,他將自己20年的旅行經驗寫成了一本書《背包二十年》。
或許,我們很多人覺得旅行沒有什麼了不起。
畢竟,中國這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後,出境人數從2005年起日益創新高,若不是今年的疫情,可能現在又有很多人在旅行的路途中去跨年了。
但是小鵬和他的故事,被許多高三學生當成素材寫進他們的高考語文作文。
有人稱小鵬的博客是以旅行為生的「狂徒」日記,有人稱是一名網絡時代成就的新文藝青年,還有人說小鵬的新書是一部夢想擁有者的青春讀本。
「趁著年輕去流浪,只為給叛逆的靈魂找一個出口」。
當初,剛畢業的小鵬與現在許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對人生、事業十分迷惘,看不清未來的方向。
但是大四那年的畢業旅行,讓小鵬對世外桃源般的自由生活方式深深著迷,隨後小鵬攢些錢就辭掉工作旅行,這樣連辭8份工作,直到發現旅行才是他的最愛,於是生活就變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在旅程中,見過手持蓮花的女孩,邂逅過在鐵軌邊玩足球的少年,觀察過愛思考的撒哈拉男人、專注的愛爾蘭女孩,去過愛麗絲夢遊的仙境,造訪過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有過無數美好的瞬間,但也品嘗過酸甜苦辣。
露宿街頭、遭遇小偷、在海關被扒光衣服、做義工……
十幾年來,他打過不同的工,睡過不同的床,遇見不同的人,開心、孤獨、驕傲、沮喪交織在一起。他不經意地說著它們,仿佛與自己無關,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能帶給人驚奇。
他從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訶德身上汲取著力量,一直「在路上」,並在無形中用這種精神影響了更多的人。
小鵬用最節儉最自助最深入的旅行方式,走遍了將近半個地球。
如今在網上或社交軟體上,有很多旅行愛好者曬出護照,擺出自己的各國籤證紙。
關於旅行,小鵬是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旅行不應該追求去過的國家數量,你一直在奔跑,有沒有想過你要尋找什麼?尋找最燦爛的色彩?尋找最詭異的傳說?尋找最摩天的高度?還是尋找最真切的愛戀?
他的這句話提醒我們,旅行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意義!
小鵬的背包20年,正好也是中國旅行者走向世界的20年,能夠從微小的視角切入這個時代的起伏變化。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40年,物質財富也同步高速積累。
社會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只知道高的分數可能獲得獎賞,從官位中獲得成就感,從金錢中獲得別人不能得到的東西。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大學,畢業後有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看上去優秀的孩子卻得了抑鬱症,北大教授更是提到學生空心病現象。
由此我們看到「空心病」在青少年中變得越來越嚴重。
什麼是「空心病」呢?它一種由於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小鵬在書中說到:
組成我們人生的無非就兩類事,一類是自己想做的,一類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
我們的幸福指數由前者定義。
關注內心成長
在旅行中小鵬發現:有幾個主題一直在重複,「光芒」即是其中之一。
指縫間的陽光,逆光時的剪影,背光時的陰影,其中最打動我的是,朦朧無聲處的一束微光。
小鵬在日本京都郊外的嵐山上看到一塊石碑,是當年周總理在日本留學時有感而發:上面寫著: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到一點兒光明,真愈姣妍。
小鵬在這石像前佇立,靜默了很長時間。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正是被這樣的微光指引。
它引領我們穿越茫茫黑暗,穿越墨守成規,穿越平淡過往。
對我而言,那束微光就是夢想。
當微光越來越亮,已經變成太陽時,我已經不再懼怕黑暗,人生才「愈覺嬌妍」起來。
愛好成為工作最終成為信仰
小鵬在北極拍攝極光,在極光出現前的漫長等候中,他突然感悟到:總有那麼一束光讓我們肅然起敬。
作者把旅行的愛好變成了自己的工作,他說:
愛好是比工作辛苦太多的事情。
旅行的意義已經從發現自我過渡到分享世界,就好像要把這全世界的美好與精彩分享給更多的人去看,去聽取感受。
人活著總要有點信仰,這是任何工作都不能給到的。
人活著,就是一點夢想和一點信仰。
小鵬重走瓦格拉的路,他在《摩託日記》看到,瓦格拉因為夢想開啟旅行,因為旅行找到了信仰,旅行成了連接夢想和信仰的紐帶。
如何找到這條無形的紐帶呢?
可能很多人會說:我不去旅行,就不能找到這條無形的紐帶嗎?
小鵬在書中寫到:在一段時間裡,總會出現一些小機遇,小轉折,小臺階,讓我發現這條路走著走著又出現了新的方向。
這些事在當時都無法單獨產生足以改變命運的影響,但把這些小臺階連在一起,就往上跨了一大步。
如何去感知這些微小信息呢?
通常我們說的宇宙,是指那個宏觀宇宙,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小宇宙,只要具備無限可能性。
在我看來,那都是一個微觀的宇宙,而進入這些小宇宙的竅門,就是要讓浮躁的心先平靜下來,我們就會慢慢進入自我宇宙世界。
我們過去幾十年的人生中,有太多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刻,高中時文理分班,大學選學校,選專業,畢業後究竟是留學、考研還是找工作,把旅行作為職業後,遇到低谷時,究竟該堅持還是該放棄,取得成績後,該再接再厲還是急流勇退。
如果把每一個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刻看成一個點,那麼把這些點連起來,就是我曾經走過的那條路,也回答了」從哪兒來「的問題,選擇的結果無關對錯,關鍵在於做出選擇的那個瞬間,有沒有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
2020全球最帥100人,排名第31的是來自中國香港的王嘉爾。
17歲時獲得亞洲擊劍青年錦標賽男子組佩劍個人冠軍,併入圍倫敦奧運會。
王嘉爾在個人運動生涯中拿下三枚亞洲冠軍、三枚全國冠軍、九枚國際和香港冠軍,同時獲得了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通知單和獎學金。
當年,王嘉爾的父母、親人朋友和老師,都覺得這是一條通往人生巔峰的錦繡前程,但是卻遭到了王嘉爾的拒絕。
他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跳舞是他從小的理想,他只身前往韓國成為跳舞練習生,後成為舞蹈團體GOT7的一員。
在日後的採訪中說到:我就是想要聽從自己的內心,我從小就喜歡音樂、喜歡跳舞,我就是想告訴全世界:中國也有很好的舞者,中國也有很好的RAP。
善於思考
小鵬在書中寫到:通過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遇到的人,我們對世界看法會慢慢改變,對自己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正如瓦格拉在旅行的終點說: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和剛剛出發時的自己,不一樣了。
在旅行中,我們可能被偷被搶,或者錯過了飛機和火車,小到一次旅行,大到一場人生,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必要組成。
愛的認知
愛是一種熟悉,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愛應該是一種堅持。
無論之前把旅行當成職業,還是後來用十個月時間造青旅,外人永遠看不到旅途中的磕磕盼盼和造青旅時一個個撐不下去想要放棄的時刻,讓我把這兩件事做成的原因,真的只是堅持。
(如今他有了8家青旅)
愛應該是一種託付,更是一種情懷。
情懷還應該是一種遠望,無論我們身處順境逆境,都要自知,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一切都必須經歷,我們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然後內心就堅定了,樂觀了,就充滿期待了。
我要往哪兒去?
馬斯洛需求表中最高一層,就是自我需求。
我是誰?
小鵬在書中談到了這個終極問題。
這個「我」不是身份證上的姓名,性別,生日,家庭住址,也不是用工作,財富,社會地位定義的那個個體。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但又具有獨一無二的屬性。
自我認知程度越高的人,內心也會越平靜,因為他已經探知自己能力的邊界,不會再為那些無能為力的事情傷腦筋。
對任何人來說,自我認知永遠處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
因為世界在變,人也在變,唯有變化才是永恆。
讀書永無止境,行路也永無止境。
這裡的行路不是指某一次旅行,而是指在人生的這條長路上前行。
說到底,我們的人生不也是一場單程旅行嗎?在這趟旅行中,我們都是背包前行。
那你到底想要如何前行,去往哪裡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