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畔,古韻新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藏著一處千年歷史古城——南頭古城。鬥轉星移,歷經滄桑的南頭古城一度被湮沒在市井的煙火氣中。在8月26日深圳特區40周歲生日之際,經過改造的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蝶變歸來,歷史文化瑰寶重新煥發光彩和活力。
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8月26日正式開放
從繁華的深南大道北側,穿越南頭古城牌坊,走過一段刻有時光印記的青石板路,神秘的古城樓便映入眼帘。斑駁的城牆、古樸的庭院、深港澳老字號美食、文創展覽……徜徉在古城裡,可以觸摸深港歷史記憶。如今的南頭古城,已逐漸成為文藝青年的精神領地和網紅打卡地。作為「粵東首府,港澳源頭」,南頭古城被打造成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歷史博物館。
城市原點,承載深港歷史文化記憶
秋日陽光下,南頭古城泛出一抹金色,仿佛在訴說光影年輪中的滄桑與輝煌。
城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多年來,深圳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卓有成效,從南頭古城的歷史印記,便能一窺深圳的文化脈絡。
據史料記載,南頭古城從公元265年開始設置司鹽都尉,並築城池,即司鹽都尉官署「司鹽都尉壘」,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中心、海防軍事重鎮、江海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也是深圳特區成立前寶安縣政府所在地,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東莞等地,為深港澳地區歷史之根、文化之源,故此被譽為「粵東首府、港澳源頭」。
南頭古城將打造成灣區文化坐標
歲月留痕,雖然古城經歷過洗禮和損毀,還是留下了一些歷史建築和有嶺南特色的民俗文化。迄今為止,古城內有文物及歷史建築18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11處。
南城門遺址始建於明代,城門匾額上的「嶺南重鎮」四字由清康熙年間的本地知縣靳文謨所題。在南城門的左右兩側,近期還挖掘出古城牆遺址。信國公文氏祠重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族人為其修建的祠堂。
作為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古城高聳的城樓見證了中華民族抵禦倭寇和外族侵略的英勇事跡,也見證了它憑藉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優勢,逐漸發展為重要對外貿易集散地的歷程。
城市古蹟不可再生,深圳市和南山區十分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歷史風韻在現代城市的創造性呈現。「南頭古城的保護和利用,是對深港歷史的追根溯源和再發現、再認知,意義十分重大。」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
市區聯動,古城改造終「破冰」
在南頭古城經營了25年的九街糖水鋪,重新開街後新店人氣不減,依然是古城居民最熟悉的美食記憶之一。九街糖水鋪因古城六縱一橫的九條街格局而得名,也從側面反映了古城內錯綜複雜的城中村景象。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深圳城市化進程,古城內掀起佔地搶建私房的熱潮。此次改造前各類房屋逾千棟,大部分於1999年前建造,所有房屋均為歷史遺留和違法建築,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築僅佔5%;古城內住戶超過3萬人,流動人口佔總人口數90%以上。商鋪主要為雜貨店、小飲食店、理髮店等低端零售服務業。
在南頭古城經營了25年的「九街糖水鋪」新店
雖然深圳市和南山區都一直重視南頭古城的保護與利用,卻因各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10年來僅停留在編制與研究階段。最近3年才有實質性的突破。如果說2017年「深港城市雙城雙年展」落戶南頭古城是一次保護與利用的有益嘗試,那麼2018年南頭古城被列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則是推動改造的破冰之舉,而去年深圳市將南頭古城保護事宜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綱要,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南頭古城的保護與利用,無異於一場接力跑。成功突破則源於深圳市委、市政府,南山區委、區政府對留住文化根脈的高度重視與合力。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要求把南頭古城打造成網紅打卡地和城市文化新名片;南山區原區委書記王強、區長黃湘嶽多次實地調研和部署古城保護與利用的具體工作。
從2019年3月開始,南山區把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定為「三大攻堅戰役」之一,按照「粵東首府、港澳源頭」的定位,由王強親自掛帥,舉全區之力推進南頭古城保護和利用項目的實施。2019年10月18日,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開工,古城蝶變之路正式啟航。
今年3月初,南山區政府下達「一號任務令」,對南頭古城統租和清租工作做出具體部署。南頭街道辦事處和指揮部辦公室爭分奪秒、攻堅克難,於3月初和7月底分別完成南北街和東西街共299棟建築的統租、清租任務,為後續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和文化業態升級工作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繡花功夫出精品,打造灣區文創地標
經歷了數月的改造後,8月26日,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驚豔亮相。預計在2021年3月,東西街特色街區改造將完工,屆時古城將形成以西街、南北街「十字街」為活力核心的運營格局。
與傳統古城不同的是,南頭古城融合了嶺南文化與當代藝術風格,凸顯了古韻新風。「我們根據古城現有建築物的特點,更多地保留了古城的文化多樣性,並沒有一味修復成仿古一條街,而是儘量做到古代與現代的包容與統一。」南頭古城改造項目負責人黃楠如是說。
嶺南古風與當代藝術交相輝映
定位於活化古城傳統文化,不搞大拆大建,南頭古城以繡花功夫實施「微改造」,探索出一條城中村整治的「古城模式」。施工方對古城內的建築重新修正,讓嶺南古風與當代藝術交相輝映。
330米長的南北街示範段引入了餐飲、特色零售、文創空間、公共展覽等多元業態,分布南頭古城牌坊、南城門廣場、南頭1820數字展廳等18個打卡點位。匯聚了九街糖水鋪、香港蓮香樓等老字號店鋪,也有精釀啤酒屋、咖啡館等創意新餐飲;既有插畫等傳統手工藝,又有雙城品味、壹日物倉等文創空間;既有東莞會館、新安縣衙等文物古蹟,又有「疊石水景」「竹園」等現代園庭景觀。
開街以來,南頭古城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往打卡,外地遊客王小姐說:「讓我驚喜的是,這座古城並沒有完全被商業化,反而還帶著藝術和古典的氣息。」「南頭古城在深圳很有名,重新開發後呈現多種文化融合的風格,深圳年輕人多,可以來這裡感受深港歷史文化,推動旅遊發展。」在九街糖水鋪消費的深圳市民馮女士表示。
古城引入了多家老字號美食品牌
正是如此,南頭古城才成為彰顯古城歷史文化和深港澳源頭文化的載體,成為一個「文化現象」而非僅僅是商圈。
南頭古城開街後文創活動豐富多彩,共策劃了「香港文創設計IP展」等17場大型展覽,從歷史到藝術設計,打造創意人文的視覺盛宴。
按照規劃,南頭古城改造完成後將分為四大功能區:歷史懷舊區、藝術文化體驗區、品質生活區、文化創意區,將實現設計、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地區性和國際性發展,打造成為展現深圳活力的多元特色文化街區、大灣區文化地標和深圳城市文化名片。
(冉勇攝影,部分圖片由南山區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