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遍布大街小巷的「兔子」、燈籠、柿子掛件讓南頭古城內的節日氛圍更加濃鬱。
南都訊 記者陳紫嫣 通訊員 楊曉華 許永生蔡葉文 結合了典型嶺南文化與現代燈光藝術的舞獅,具有象徵意義的巨型「月球」、遍布大街小巷的「兔子」、燈籠、柿子掛件,傳統民樂古韻名曲歡快喜慶,穿梭在青磚路面言笑晏晏的行人……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是南頭古城蝶變綻放後首個重大傳統節日,市民與遊客在一系列嶺南特色與現代時尚相碰撞的活動中,見證了一座全新的深圳文化地標的崛起,據悉,古城南北街示範段自今年8月26日正式迎客以來,已接待遊人約55萬人次。
回味南頭古韻 感受魅力古城
中秋佳節當日,南頭古城的南城門口人潮湧動,在現場特設的觀眾區,可口的月餅、香氣宜人的功夫茶,在古城古色古香的氣息籠罩下,中秋節慶氛圍更顯濃厚,「人造月球」點亮並化身古城一景,與當空明月一起見證了「魅力古城 中秋之夜」主題系列活動的上演。
當晚,一場展現當代時尚魅力的古城燈光秀活動拉開晚會的帷幕。這場由一級燈光大師親自操刀設計的3分鐘燈光秀,將古城之美濃縮在光影交錯間,配合震撼的音樂和冷煙花效果,一個活力四射的中秋之夜躍然眼前,不禁讓人聯想到千百年前的中秋,在此生活的人們歡度佳節的場景。隨後,曾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的南方優秀原創歌手惠雷登臺,在古城門上演繹經典國風歌曲《古城的月光》、《深圳之旅》、《貝加爾湖畔》,用歌聲帶領觀眾穿梭古今,回味南頭古韻。
隨著燈光秀表演的落幕,覆蓋南頭古城全區域的全街道沉浸式巡遊表演隨即上演,堪比一場打破時間與空間界限的嘉年華。此次全街道沉浸式巡遊表演共設置四大場景。在南城門口,舞獅作為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將融合現代燈光藝術,組合成為「傳統」與「現代視覺」藝術結合的「炫彩舞獅」,圍繞嘉賓進行互動表演;第二個場景結合古城新打卡勝地——疊園,利用本身的建築特色,設置民樂三重奏,隨著中國名曲響起,濃烈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場景三安排在了南頭古城古蹟——新安縣衙,一群身著黑衣古裝的神秘「俠客」穿梭古城,在縣衙門口跳起代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功夫街舞;而在古城重點廣場舞臺,隨著國際音樂響起,一群身著中國特色元素時裝的模特,在大家樂舞臺開展一場國風國潮走秀。
七大活動輪番亮相 雙節假期樂不停
「以前人們說起深圳的傳統文化、文物遺蹟,往往會把南頭古城忽略了,拍傳統的漢服照也大多前往園博園,甚至外地,但如今,通過古城的活化升級,一系列活動的打造,大家都知道了南頭古城,知道了這裡的文化歷史淵源,通過這樣的重大節慶,讓人們重新認識南頭古城,讓人們對自己生活的區域有更深的認識,更強的文化自信,希望這樣的好活動能夠接連不斷。」21歲的小葉是本地的一名大學生,也是一名漢服文化愛好者,活動當天,她和2位好朋友一起穿著漢服來到古城賞月、打卡、拜月娘,在以漢代文化為背景的古風集市裡玩得不亦樂乎,小葉坦言,這場活動讓她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品嘗傳統美食的同時,仿佛穿越回古代的鬧市街頭,感受民族傳統的魅力與韻味。
據悉,除了10月1日當天舉辦的活動外,小長假期間,南頭古城指揮部辦公室通過線上線下將開展「七個一」的活動,如「月是故鄉明」中秋民俗盛宴,主辦方攜手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內精品商戶及本地村民開展互動活動,將燈謎、手作體驗、製作南頭小吃等傳統中秋習俗以更現代的互動方式呈現,並為遊客提供節日特別優惠活動;此外,還將舉辦南頭古城文化設計大賽與「古城新韻」攝影展等活動,通過與設計師及民間團體互動,將南頭古城打造成為深圳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窗口與創意設計交流街區。
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歷史上曾是嶺南沿海地區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古城片區逐漸形成城中村的複雜格局。2018年,南頭古城被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並於次年啟動改造。
今年8月26日,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正式迎客,記者從南頭街道辦了解到,截至目前,南北街示範段開放商鋪29間、文化展館15間,舉辦包括南頭牌匾故事展、出土文物系列展、萬化同源展、古城記憶展等展覽。此外,組織源野創意市集、現場音樂會、手工作坊、在地文化分享會等各種活動25場次,接待遊客約5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