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兩個年輕人做夢,把莫幹山做枕頭,在碧塢改老房子,大面積地用落地玻璃窗,任山景水色流入室內,小隱隱於野。這家不喧賓奪主的民宿就是「大樂之野」。大樂之野,名字取自《山海經》,意為「被遺忘的美好之地」。對於久居在都市裡的人,只要沒有過足山水的癮,就會想要進入這片極樂之地,想像盈眸寂樂,想念碧筒湖藕、綠碗山茶。
莫幹山一帶有許多美麗塢,比如莫皋塢,是劍池下第一個自然村,瀑布成溪,當地人叫它大溪;又如鴨蛋塢,抗戰時避難者據諧音稱流經的溪為「約旦河」;又如牛頭塢,風景彌佳,別名「小西湖」,其地有河,雖淺而甚清,西人之往簰頭者過此洗澡;再比如瑤塢,大鬥塢水庫的水碧藍碧藍的,恰似九寨溝的海子;木竹塢,盛產一種叫庵碧尖的茶。但竊以為碧塢是其中最純美的,塢中林木高茂,覆蔭滿地,紛青駭綠,綠得古雅,綠得透明,綠得有一種清澈的層次。
碧塢位於龍池山,舊屬歸安縣境,後又隸吳興縣,故不見於《武康縣誌》記載。直至百年前莫幹山避暑地興起,西人從山頂塔山圓路下,過莫幹嶺折而向東,又經楊塢坑折而向西北,跋涉十餘裡,路甚崎嶇,發現了這個滿目都是綠的地方,將之立為莫幹山避暑區北界,俗稱「北谷」。時人進碧塢,見茅舍疏籬,駢列鱗比,沿澗所設水碓如長藤結瓜,有因山起樓者牆額書「梅裡舊家」,豈琴川雅士避地來此乎,抑或越中亦有地名梅裡者乎,不為外人知也,儼然天然秘境。近人江庸有詩云:「碧塢龍潭下,高低見水田。野花鄰女鬢,新釀在山泉。飯熟聞雞唱,松陰伴犢眠。數家溪上屋,依桁夕陽前。」
最早到碧塢去的「碧瞳喧主」裡,有一個叫史爾敦的西人,出資在近龍潭處修了一條一尺多寬的棧道,一面是絕壁,一面是溪澗,山轎是鐵定過不去的,只有最勇敢的人才敢走過去。勇士們為紀念史爾敦的開路之功,便把棧道命名史爾敦道。翻閱《莫幹山志》,猶記得纂者周慶雲走過一次史爾敦道,由轎夫一前一後地牽手送過去。那年,周慶雲不甘服老,在龍潭饒有興致地作了一首詩:「搜奇山曲聽潺潺,榛莽藤蘿略可攀。飛瀑瀉潭龍不見,化為雲雨未還山。」周慶雲對莫幹山避暑地的情有獨鍾,更在有計劃地修整山中各處名勝古蹟,修復劍池後,即僱人在碧塢龍潭陡坡處築石磡,以方便遊客上下遊覽。《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載,他先請邑人姚月卿與龍池山主商量,命工勘路約四十餘丈,以藥轟石壁,險處築石磡,寬三尺,盤旋曲折,可百數十級。從此,去碧塢之路履險如夷,勝遊可續,裙屐往來,無分老幼。
周慶雲再遊龍潭,已是甲壽有五。快意之餘,通讀過《武康縣誌》的他將眼前的龍潭誤認作了宋武康縣令毛滂曾禱雨的響應山碧玉潭,遂留題:「山有飛瀑,下注農田,潭深莫測,有龍潛焉,靈應禱雨,自昔相傳,貞元紀年,並此四字,亦代雲煙。戊辰(1928)八月,夢坡題鐫。」殊不知,此潭非彼潭,但周慶雲筆力雄厚,摩崖石刻至今猶在,龍潭禱雨靈應之說反有了歷史物證。是年八月九日,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組織了一個10人團來遊,男六而女四,十輿銜接如長蛇。抵龍潭,周瘦鵑與胡伯翔鼓勇逾亂石、跨湍流,止於一巨石之上,俯瞰龍潭,快若登仙,將錯就錯地微吟毛滂詩「猿聲未響潭先響,一樹花開兩樹紅」。時近正午,大家團坐龍潭之上,拿出了莫幹山旅館所備雞脯、豬肉脯、三明治之屬,益以橘汁,和清泉飲之,心腑皆清矣。午餐後,大家爭相攝影,流連良久,樂不思歸。於是,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畫集》「莫幹山消夏號」上就有了兩張碧塢的照片,一張是碧塢之瀑,一張是碧塢龍潭之上。引得讀者們感同身受,慕名而至。
鄭振鐸《山中雜記》說,他之到莫幹山,小半的原因,因為那山那有瀑布。莫幹山確有兩個著名的瀑布,一是劍池,二是碧塢。此外,葛嶺還有一個瀑布,黃膺白夫婦隱居莫幹山時,就陪友人遊過葛嶺瀑布,並作詠山泉詩寄懷,「東流歸大海,西注入荒陲」。而碧塢瀑布氣象確較劍池為雄偉,落差十丈餘,上段似龍口噴雪,中段猶綾緞閃光,下段如蒙蒙白霧,濺而為浪花,散而為細霧,動而為清風,遠望如懸匹練,如落錦簾。瀑底即是龍潭,潭水呈浸藍色,味芬冽可飲,煮山茶甚佳,雷公到此也嬌痴,氣息多稀。瀑上有仙臺,需揭水援藤而上,地愈高,山愈峭,水滑不容趾,雖有謂臺上尚置棋盤,如仙人對弈,然而迄無至者。倒是今天溪降運動的天選之地,極適合開發溪降項目。
在童子軍莫幹山經典徒步路線裡,碧塢是很重要的目的地,童子軍們稱之為「碧湖」或「天然遊泳池」。童軍蔣才孝在《莫幹山的七日生活》寫道,他們每人發了8個大饅頭當午餐,一路為亂石所滑竹鞭所絆,直奔碧塢龍潭。擇些淺水的地方相繼下水,把全身的汗垢趁此洗盡。這裡的水真冷得沁人心脾,身在水中,隨著水流蕩漾,仿佛已置身異境,很覺心曠神怡,舒然自適!深淵的神秘,不是言語文字所能形容,陣陣的浪花夾著微微的涼風,不由得使人心神俱往。後因當地人認為婦女和孩子會驚擾龍潭中的「龍」,加上避暑會在莫幹山上新建成公共遊泳池,此路線乃做了一定調整。但這並不阻遏中外避暑客到碧塢觀瀑聽瀑攝瀑,接受自然的洗禮和饋贈。
到碧塢去,憑藉著自然與人文優勢,早在70年前就做成了一個成功的文旅項目,曾四次登上《旅行雜誌》封面,可謂網紅打卡地先驅之一,其中刊登於1931年第9期封面的那一張碧塢風景照,能PK掉現在的網紅照。2016年,從莫幹嶺到碧塢的鄉村公路建成通車,第一次在地理上將後塢片區和南路片區連在一起,相當於在莫幹山景區打通了南北貫通的外環線。這無疑是大手筆,為史爾敦、周慶雲們夢寐以求的願望,是能造福並惠及地方的,值得點讚。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注意到,對於碧塢的秘境打造,是否需要用3D效果來呼之欲出,用眼前的逼真彩繪來替代原本真實的山水、來遮住它千金難買的無窮碧?
這塊千年秘境、百年勝地是有其密碼的,它叫人歡喜、動人遐思之餘,也在促使我們讀懂它的密碼:始終牢記碧塢姓碧,嘗試把它整個裝進我們的心靈,在這裡遇見前世,看見當下,在這裡迷失,然後甦醒,從容奔赴滾滾紅塵,耕耘腳下的黃土,仰望頭頂的蒼穹。
◎ 朱煒
來源:英溪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