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依依 全現在 收錄於話題#我們需要的趣聞與新知117個
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作者 | 張依依
在如今美國北部的蒙大拿州,人煙稀少,大部分地區都是一片荒蕪、乾燥的荒野。
但在白堊紀晚期,當地球更暖和一些的時候,那裡覆蓋著厚厚的植被,棕櫚樹、松樹、沼澤柏、月桂,有著寬闊的河流,許多恐龍世代漫步生活於此。
6700 萬年以前的一天,一隻大約六到七米長,兩米多高的三角龍在一條小溪邊跌倒死去。它 1000 多公斤的身軀逐漸淹沒在水中,被沉積物包圍。隨著時間的推移,鐵和矽等礦物質慢慢滲入並取代了骨骼,將它們變成一種黑巧克力色的化石。
6700 萬年之後,森林褪去,風雨侵蝕的土地暴露出古老的秘密。
2014 年,「化石獵人」克雷格 · 菲斯特在一次漫無目的的搜尋中,發現了這隻三角龍的骨骼化石。隨著挖掘的深入,他發現,它的保存狀態好得驚人。大約 87% 的骨骼都仍保留著,包括皮膚壓痕、肌腱、完整的脊柱和 99% 完整的頭骨,近乎完美。骨頭也大多沒有移位,意味著可以很方便地被重新拼接在一起。
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恐龍化石。
在美國蒙大拿州,對化石的挖掘仍在進行中。圖片:Museums Victoria
1
古生物學家們顯然對此非常興奮。「霸王龍現在幾乎是一毛錢一打——一隻霸王龍平平無奇。」澳大利亞墨爾本博物館古生物學高級館長埃裡希 · 菲茨傑拉德告訴《衛報》,「但現在全世界也只有大概四五具還算完整的三角龍骨架。」
因此,儘管非常知名,古生物學家對三角龍仍知之甚少。現存的一些三角龍展品,許多是由多隻不同的三角龍混合拼接而成,有些博物館則不得不悄悄用其他恐龍的骨架充數。
可以說,擁有一具這樣完整的三角龍,是所有自然博物館的夢想。近日,墨爾本博物館耗資 300 萬美元,重金買下這具來自蒙大拿的三角龍化石。
目前,在加拿大的一個實驗室中,一組專家正合力對它進行清理,將恐龍化石從包裹著它們的巖石中分離出來,然後運往墨爾本。預計明年年底,它就將正式面世,對外免費展出。
「這是有史以來最具全球意義的恐龍發現之一。」林利·克羅斯威爾說。她是墨爾本博物館隸屬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協會會長,她興奮地表示,這具化石的到來是最好的聖誕節禮物,「這隻三角龍將帶給觀眾興奮和驚奇,並激勵人們思考地球生態的非凡奇蹟和它的脆弱性。」
它也是整個古生物學界的寶藏。屆時,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將可以前往墨爾本,近距離觀察和研究這個驚人的發現。菲茨傑拉德認為,這個標本將為三角龍的生物學提供關鍵線索,讓科學家首次正確地繪製出「三角龍解剖圖」,回答一些關鍵問題,比如它們究竟多大多重。
體型對比。圖片:Museums Victoria
2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重大的研究價值,讓這具三角龍獲得「恐龍界的羅塞塔石碑」的美譽;而在另一個維度,高昂的身價也讓它被稱為「恐龍界的蒙娜麗莎」。
近年來,恐龍化石在拍賣場上炙手可熱。1997 年,一具名為「蘇」(Sue)的近乎完整的霸王龍,在拍賣會上以 800 多萬美元的價格被買走,開啟了恐龍化石的商業繁榮。其市場價格開始上升。
紀錄在今年被打破。10 月 6 日,一具名為「斯坦」(Stan)的霸王龍,在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以 3180 萬美金的價格被一個匿名私人買家拍走。
這個價格讓學界目瞪口呆。《國家地理》報導,「斯坦」被出售的第二天,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林賽 · 贊諾形容出售價格「簡直令人震驚」。
「根據我對市場的了解,這是一個近乎荒謬的天文價格。」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古生物學研究所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主席、古生物學家大衛·埃文斯補充道。他認為,這位匿名買家本可以用同樣的資金,以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幫助加深人類對史前巨獸的理解。「如果這筆錢正確投資,可以輕鬆地永久資助 15 個恐龍研究崗位,或者每年大約 80 個完整的實地考察。」
「斯坦」落入私人手中,可能會讓研究人員和公眾失去接觸它的機會。「斯坦」是一副極具科研價值的恐龍骨架,出現在多個已經發表的科學文獻中,課題從霸王龍巨大的咬合力延展到它們的頭骨如何伸縮和移動。
更深一層的擔憂是,水漲船高的拍賣價格讓恐龍化石成為一種奢侈品。人們在商業價值的驅使下去尋找化石、破壞挖掘現場,恐龍骨架最終落入私人買家手中,或在黑市中流轉,而不是被留給古生物學家做研究。
在學者眼中,最近的幾次恐龍買賣價格都不太合理,是典型的收藏界競價炒作的結果。針對「斯坦」的拍賣,最後時刻一直在兩位競拍者之間拉鋸,幾分鐘之內就將價格推高了數百萬美金。
「斯坦」出售的幾天之後,在法國巴黎,一具異龍骨架以 250 多萬歐元的價格被買走。這個價格是原本人們預期的兩倍多,同樣是出於一名匿名買家之手。
「斯坦」的仿版,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博物館。圖片:Wikipedia
3
公開拍賣本就充滿了未知,價格戰很可能將化石的價格推到任何博物館都無法負擔的程度,更別提本就缺乏資金的許多科研機構。
在美國,聯邦土地上發現的骨骼化石是公共財產,只有獲得許可的研究人員才能挖掘,這些遺骸必須保存在公共信託機構,比如受到認可的博物館;然而,私人土地上發現的化石是可以買賣的。
克雷格 · 菲斯特這樣的「化石獵人」,也就是獨立勘探者,通常會與土地所有者協商,在重大發現上進行利潤分成。而為了利益最大化,發現化石的人常常在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對外嚴格保密。
在這個背景下,一些美國研究人員被擋在他們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項目之外,因為土地所有者希望出售化石,或者將化石開採權出租給私人公司。古生物學家還發現,化石遺址遭到破壞的現象有所增加,因為盜賊試圖偷走他們認為有價值的遺骸。
墨爾本博物館買下的三角龍,就是在一片私人土地上發現的。2018 年,維多利亞博物館協會了解到這塊化石的存在,並開始調查其來源和真偽。
這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需要遵守一套特定的道德準則。經過長達兩年的談判和盡職調查,維多利亞州政府和維多利亞博物館協會才達成協議,由政府和協會共同出資,買下這具化石,並向公眾宣布這個結果。
埃裡希 · 菲茨傑拉德博士和恐龍化石。圖片:Museums Victoria
雖然沒有對外透露收購細節,但其難度在此前的類似案例中可見一斑。
蒙大拿州這片名為地獄溪的區域,是全球恐龍化石資源最豐富的的地區之一。在這頭三角龍之前, 2006 年,克雷格 · 菲斯特就在這裡有過重大發現——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霸王龍,和一隻同樣完整的三角龍。頗為奇特的是,以埋葬的姿態看來,它們似乎是在一場纏鬥死去的,霸王龍的一顆牙齒仍然深深地嵌在三角龍的身體裡。
這組「決鬥恐龍」後來被譽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古生物學發現之一」。其中的霸王龍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具 100% 完整的骨架,使得它比霸王龍「蘇」完整度更高。
但由於歸屬權爭議,它們在被發現後旋即陷入多年的法律爭奪,直到現在,見過「決鬥恐龍」真容的人也不多於兩位數。
專家表示,化石主人起初打算以超過 900 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國家級的博物館,但沒有博物館願意負擔。2013 年,它還曾在寶龍拍賣行進行過拍賣,也由於無人給出 600 萬美元的底價而流拍。
在長達 14 年的時間裡,「決鬥恐龍」的命運陷入僵局。對於任何機構來說,這個價格都很難負擔;而由於不在博物館,科研人員也無法接觸到它們。
直到今年 11 月中旬,狀況終於出現轉機。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宣布,在私人捐款的支持下,以一個非公開的價格,將這組恐龍骨架化石買下。在仔細檢查、剝離和分析之後, 2022 年,公眾將終於有機會見到這定格於 6700 萬年前的戲劇性一幕。
蒙大拿州的荒地。圖片:Museums Victoria
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泰勒 · 萊森告訴《國家地理》 : 「毫不誇張地說,將會有成千上萬的研究在這些化石上進行。」
這也許已經是科學界能夠期待的最好結局。但《新科學人》的撰稿人萊利·布萊克評價,購買骨骼化石仍是一場危險的遊戲:由於「對決恐龍」很大一部分化石都沒有經過檢驗,保持著剛被發現時的樣貌,它們的科研價值仍有待探索;而博物館是否應該為化石標本付出這樣的代價,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原標題:《300 萬美金換一具恐龍骨架,「化石界蒙娜麗莎」帶你回6700 萬年的史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