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歐洲的小城小鎮。尤其是那些古樸的建築,或者古董商店裡有些年月的舊物。
當然,這些建築或者古董,在中國也能找到,但卻是在旅遊景點,或者博物館裡。在我看來,它們只是冰冷的展示,與大部分人的生活並無關係。而在歐洲,無論是都會或小鎮,那些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物件,總能在不經意間被發現,他們是城市裡的講故事者,時刻保持著與人交流的狀態。在我看來,它們是鮮活的。
去年,我和幾位熱愛收藏的朋友一路穿越荷蘭和比利時,從阿姆斯特丹,到海牙,再到比利時小鎮安特衛普,一路上都在聽這些活著的古物講故事,旅程也變得分外精彩。
中世紀城堡的新生命
穆登是IJmeer湖旁的一座小城,因歷史悠久的穆登城堡(Muiderslot)而著名。從小城市中心出發,車程不過十幾分鐘後,一座中世紀城堡赫然出現。
這座原本坐落於費和特河河口上的軍事堡壘,從1280年建造好之後從來就未被廢棄過。
起初,它是一座通往烏特勒之主教轄區路線上的軍事要塞。1609年至1674年,荷蘭著名詩人和作家彼得·孔奈路思·霍夫特(P.C.Hooft)在此地居住,造就了城堡的黃金時期。
如今,當地的居民和遊客也能像彼得·孔奈路思·霍夫特一樣在城堡上登高眺望,在艾湖和法赫特河的美景相伴下度過周末。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國,卻已然很難找出這樣擁有七八百年歷史的建築。中國人喜歡在硬體上追求奢華,但在大舉建新的同時,卻丟失了最值得保存的奢華——歷史與文化。雖然國內也有許多保護建築的存在,可是我卻認為中國建設最大的問題依然不是建得太少,而是拆得太多。但我的一個朋友常說,中國那些尚留存的古建築,好似有一道看不見的圍牆將其與大眾的生活隔開,總是被「圈禁」著,冰冷地獨立於世,難以與世人的生活發生真正的聯繫。
作為文化遺產,這些建築並沒有因為其高高的院牆和護城河而與普通人的生活拉開距離,相反,荷蘭人將他們舊物新用,使其成為最具風格的餐館、酒店或藝術館。
我認為,再古老的建築,一旦與人們的生活發生關係,有了生活的氣息,也會獲得新的生命。例如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那座15世紀的女修道院和市政廳。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被皇宮與冬宮博物館守望著,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兩條安靜的運河之間,遠遠看上去更像是一間具有荷蘭本地傳統建築風格的古老城堡。
經歷過許多變遷後,如今的它是一家高端精品酒店。酒店裡還設置了一家圖書館,除了展示時下流行的各種書籍和雜誌,人們還能在這裡讀到這座建築群的歷史,例如近半個世紀前,它還曾經是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的婚禮舉行地。而在Vinothèque酒窖和棕色咖啡館裡,你總是能找到一些帶有歷史印記的藝術品。每天早上,當我步行在這些公共空間的走道裡,一路經過這些觸手可及的歷史物件,總能感覺到這棟老房子想要與人溝通的欲望,它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歷史告訴人們。
有故事的古董店
我是個收藏愛好者。去哪裡都不忘找找隱藏在街頭的古董店。
那些隱藏在街頭的古董商店,除了展示著來自世界各地各個時代的藝術品,其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阿姆斯特丹的運河兩側,民宅與小酒館夾雜林立的小巷中,散落著一家家古董店。
那些被精心布置的櫥窗,像是來自一個專業策展人的布展。常常更換主題。這些小店往往被世代經營,店主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成年後再接過父輩的衣缽,繼續經營著小店。
我曾經在其中的一家小店購買了幾件銀器和家族徽章。一邁入小店,店主就熱情地遞來紅茶或咖啡。店內各種古董旁都貼著標籤。和美術館、博物館裡的展品標籤不同,除了標註名稱、年代,它還詳細地記載著物品的歷史故事和流傳過程。我們可以從這裡知道它背後承載的故事,還可以了解到此前有哪些收藏家也曾經收藏過它。而他們,正是與我懷有同樣心情和喜好的收藏愛好者。
而在中國,藝術品經營者和其商品一樣,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冷冰冰的。正因為這種並非發自內心的熱愛,使得他們在借用藝術的途徑操作商業,銷售商品。在這樣的商店裡,他們關心標籤上的標價,超過關心其承載的歷史故事。而在歐洲街頭,那些我偶遇的古董店內,真正喜愛古董的人們,他們只是選用了一種商業的模式來做藝術。在這裡,古董也是鮮活的,它們和自己店主一樣,時刻等待與人對話。
這家古董店的現任老闆是位年過半百的老太太。我主動問她有關古董的故事,她的話匣子就這樣被我打開了。談話的內容並不圍繞著銷售古董本身,而是有關於收藏樂趣的種種。幾個小時很快過去,當我表示想要買下幾件銀器和徽章時,她開始告訴我有關古董過海關的細節。不幸的是我的信用卡臨時出了問題,刷了幾次都未成功。正值尷尬之時,老太太主動提出先讓我把這幾件價值幾十萬人們幣的古董先帶回國,等回國後再轉帳給她。我的震驚被明明白白地寫在了臉上,她卻說:「我們都是古董愛好者,我相信你。」
這只是我經歷的許多古董店中的一間,他們的店主將其視為藝術愛好者的交流地,而非僅僅是古董藝術品的販賣地。他們不會在店內出售贗品,倘若是仿作,他們一定會在標籤中註明,並在別人購買時主動告知。而在中國,人們在古董店首先要擔心的不是付款問題,而是真假問題。贗品充斥著整個藝術品市場,讓我對在中國本土古董店淘寶興趣索然。缺乏信任的中國古董店,其實也映射著整個中國社會體系中的人們彼此之間信任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