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庭
曾經叱吒風雲的好萊塢大鱷哈維·韋恩斯坦是撐著助步器進入法庭的,上樓梯時,他的女律師還露出了笑容,仿佛是在嘲笑他。雖然無法知曉韋恩斯坦是否真的腿腳不便,需要藉助機械,不過有一樣東西是肯定的,撐著這樣的助步器,的確會顯得「弱勢」,也更有可能獲得更加輕微的處罰。
在此之前,這個助步器被人們當成了飯餘的談資,也有藝術家對此進行諷刺。街頭藝術家塑料耶穌(Plastic Jesus)就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放置了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塗成金色的韋恩斯坦同款助步器,上面的吊牌還標註著「請交還給道具部門」的字樣。他將這件藝術品命名為「最佳配角」。
然而「最佳配角」並沒能幫助韋恩斯坦奪下法庭上的「奧斯卡」,經過長時間辯論後,當地時間周一,法槌落下,韋恩斯坦性侵案被定罪,兩項性侵罪罪名成立,分別是一級性犯罪和三級強姦罪,但罪名最重的「掠奪式性侵」(predatory sexual assault)未成立,如果罪名成立,韋恩斯坦將面臨終身監禁的判決。
現在,韋恩斯坦面臨最高25年監禁。而據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導,在韋恩斯坦被定罪後,韋恩斯坦在被押送至雷克島監獄(Rikers Island)的路途中精神緊張到出現心悸、高血壓等症狀。
身為米拉麥克斯的創始人。韋恩斯坦是當今世界電影界極有影響力的人物,25年來,他領導的米拉麥克斯公司製作和發行了大量經典電影,也為他贏得了「現代電影的挽救者」的美譽。
據統計,韋恩斯坦作為製片人和執行製片人的電影22次提名奧斯卡,其中6次獲獎:1996年《英國病人》、1998年《莎翁情史》、2002年《芝加哥》、2003年《指環王之王者歸來》、2010年《國王的演講》和2011年《藝術家》。而他參與製作和發行的電影有300多次提名奧斯卡,捧回70多座小金人,可謂成果豐碩。
然而,西裝領下卻是禽獸本性,兩年前,已經66歲的韋恩斯坦被一篇報導弄得面容憔悴。
《紐約時報》當時發文稱,韋恩斯坦在過去幾十年內涉嫌至少對8位女性進行性騷擾,其中包括艾美獎女星艾什莉·賈德和《驚聲尖叫》女星羅絲·麥高恩。第二天,韋恩斯坦為自己行為不當道歉並宣布暫時隱退,「我很抱歉對同事們造成傷害」,不過他的代表律師稱將起訴《紐約時報》報導不當。
兩年來,隨著調查不斷深入,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星站出來指責韋恩斯坦曾經對她們有不當行徑。報導指當中的80多名女性,包括知名演員格溫妮絲帕特洛和安吉麗娜朱莉。
發光者
還有其中一位女星是艾什莉·賈德(Ashley Judd),她比韋恩斯坦小十六歲,長相甜美。
她的事業穩步提升,《分歧者》三部曲這樣的大製作都有她的身影。而她還於1996年和2012年兩次提名艾美獎,還在英國男性雜誌《FHM》評選的全球100位最性感女人榜上,名列第20名。
不過她的早年經歷並不順暢,她在一本名為《苦澀與甜蜜》的回憶錄中寫到,她幼年時候曾經遭受過性侵犯。她成長在一個極其混亂的家庭,家裡經常聚集一群人在吸食毒品。而有一次,一個大家都認識的老頭把她叫到一個陰暗處,給了她一塊比薩餅,然後把她抱在他的腿上,還將骯髒的舌頭伸進她的嘴裡。
長大後的賈德選擇前往洛杉磯好萊塢尋夢,第二年便正式進入演藝圈,第四年便憑藉《魯比的天堂歲月》榮獲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
然而她的成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在她早期拍戲的生涯中,一個寒冷的早晨,她曾爬上巖石,凝視著海灣中漂浮的蠟狀屍體道具,思考著自己的出路,她在那段時間無法找到合適的居所,使她感到持續的緊張和漂泊。「始終處於過渡狀態,總是處於其他事物的門檻讓我感到不安。」她在回憶錄中寫道。
演藝圈是個殘酷的圈子,成功需要仰仗製片人和導演給予的機會,而曝光機會越多,越有可能出人頭地。有許多女孩選擇了追逐夢想,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個「發光者」,卻要面對無法被選角導演看上,選上了戲份少甚至不露臉,拍出影片後不賣座的重重挑戰。理想很美好,現實很豐滿。
艾什莉·賈德能有今天這般成就,背後艱辛不得而知。而她足夠成功之後,她才指控韋恩斯坦對其進行了性侵犯。
她在指控中稱,哈維·韋恩斯坦大約20年前將其堵在酒店房間裡,向她提出性要求。而她能僥倖逃脫是因為她跟對方達成了一項交易,也就是只有當她獲得奧斯卡才會讓他「碰」她。性侵未遂後,賈德據說還失去了電影《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s)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的機會。
何時能打開枷鎖
女性在電影中的形象,是當下社會認知的折射。
在世界電影史的早期,女性通常都被塑造成「美麗動人、親切撩人」,像《黑客帝國》中的崔妮蒂、《魔鬼女大兵》中的中尉奧尼爾這些女性角色都無法出現在早期銀屏上。
早期電影所展現的都是被規訓了的女性形象,如同童話故事中所敘述的,睡美人靜靜等在水晶棺裡等待王子的吻,灰姑娘逆來順受穿上水晶鞋才能逃離家庭的苦難。
事實上,一些世代流傳的經典童話,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宣揚以貌取人的觀念,有誤導廣大兒童之嫌。
美國印第安納普度大學的專家曾研究了格林兄弟所寫的168個童話,發現大多數童話都涉嫌以貌取人,並將美貌與否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唯一評價標準,其中有94%提及相貌,平均每篇13.6次,有一篇114次提及女性的美貌,17%的篇目將醜與惡聯繫起來,而且在許多故事裡,醜女的下場都很慘。
社會學副教授麗茲·格勞爾霍茨(Liz Grauerholz)也評價說:「女孩子從小聽的童話,就是那些公主們之所以成功,僅僅因為其美貌令她們與眾不同。」而在編劇理論中也有這樣的女性角色塑造原則,女性必須「保持被動抗拒自身的改變」,而不能像男性那樣努力追求自身的價值。「物化」與「被動」,成為了傳統女性身上的兩個負擔。
「女性不是天生生就的,而是後天形成的」。當女性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權益的時候,當女性意識到得到東西不需要依靠自己的美貌的時候,美國演藝圈的灰色地帶才會被陽光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