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形成是南北風俗文化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內容。但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粽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最深厚最悠久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的瑰寶。
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長期演化而成的粽子文化,按照使用原料的特徵大致分為兩大流派,一是以竹葦葉為代表的江南流派,二是以桲欏葉為代表的江北流派。多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江南的人們早已把竹葦葉粽子做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常年化生產,因此以竹葦葉為代表的江南流派佔據了粽子的統治地位。而江北的桲欏葉粽子雖然在口味上更勝一籌,但因目前大家對槲葉的包裝作用和食品健康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桲欏粽子被日漸埋沒並被人們淡忘,除在山東日照、臨沂、臨朐、諸城的民間至今保留的自己動手做的桲欏葉粽子外,已幾近銷聲匿跡,瀕臨湮滅狀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事實上桲欏葉粽子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風俗底蘊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甚至人類祖先的狩獵生活時代。
桲欏葉學名叫槲葉,《本草綱目》《唐本草》都有記載:槲葉,氣味甘、苦、平,無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槲皮可「止赤白痢、腸風下血」。可見至少在明代以前,人們已經經常與槲葉打交道,不但利用它作食品包裝或加工材料,還擴展到醫藥領域。
因桲欏葉的生長規律是「新芽不發舊芽不落」,生長在向陽的山坡上,含有香火代代不絕的寓意,所以在民間有的地方更是被廣泛作為吉祥物來使用。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食品安全,槲葉在食品包裝中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是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相融合,進入飲食文化乃至農業文明的層次。
據資料顯示魯迅先生也非常喜歡吃桲欏葉包的粽子;著名文學家曹靜華先生在《粽香飄飄憶當年》一文中所講的槲包,實際上就是桲欏葉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蒿,家家要祭祖……」這是端午的一首民謠。近年來,很多端午民俗習俗漸漸地被大家遺忘,甚至對一些年輕人來說,端午節只意味著是一個「三天小長假」。而在很多山村地區,除了吃粽子,依然保留著很多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還是家鄉的粽子香啊,可千萬別失傳了!轉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
部分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