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家鄉的桲欏葉粽子香啊!可千萬別失傳了

2021-03-04 九仙山風景區

      端午節的形成是南北風俗文化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內容。但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粽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最深厚最悠久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的瑰寶。

          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長期演化而成的粽子文化,按照使用原料的特徵大致分為兩大流派,一是以竹葦葉為代表的江南流派,二是以桲欏葉為代表的江北流派。多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江南的人們早已把竹葦葉粽子做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常年化生產,因此以竹葦葉為代表的江南流派佔據了粽子的統治地位。而江北的桲欏葉粽子雖然在口味上更勝一籌,但因目前大家對槲葉的包裝作用和食品健康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桲欏粽子被日漸埋沒並被人們淡忘,除在山東日照、臨沂、臨朐、諸城的民間至今保留的自己動手做的桲欏葉粽子外,已幾近銷聲匿跡,瀕臨湮滅狀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事實上桲欏葉粽子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風俗底蘊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甚至人類祖先的狩獵生活時代。


           桲欏葉學名叫槲葉,《本草綱目》《唐本草》都有記載:槲葉,氣味甘、苦、平,無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槲皮可「止赤白痢、腸風下血」。可見至少在明代以前,人們已經經常與槲葉打交道,不但利用它作食品包裝或加工材料,還擴展到醫藥領域。

因桲欏葉的生長規律是「新芽不發舊芽不落」,生長在向陽的山坡上,含有香火代代不絕的寓意,所以在民間有的地方更是被廣泛作為吉祥物來使用。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食品安全,槲葉在食品包裝中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是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相融合,進入飲食文化乃至農業文明的層次。


據資料顯示魯迅先生也非常喜歡吃桲欏葉包的粽子;著名文學家曹靜華先生在《粽香飄飄憶當年》一文中所講的槲包,實際上就是桲欏葉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蒿,家家要祭祖……」這是端午的一首民謠。近年來,很多端午民俗習俗漸漸地被大家遺忘,甚至對一些年輕人來說,端午節只意味著是一個「三天小長假」。而在很多山村地區,除了吃粽子,依然保留著很多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還是家鄉的粽子香啊,可千萬別失傳了!轉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

部分轉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家鄉美食 | 桲欏葉餅
    老家在東北的一個小山村裡,山村坐落在群山峻岭之間,想起我的家鄉就想起了孟浩然的那兩句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詩很好的描繪出老家的景色。此外,嬌嫩的柞樹葉還能採摘回來包桲欏葉餅。童年記憶的桲欏葉餅是清香的,有著桲欏葉淡淡的樹葉味,有玉米面的甜香味,也有著山芹菜的青新味。桲欏葉餅的葉--柞樹葉
  • 端午節話粽子,關於粽子葉的美麗傳說
    其實我們所說的菠蘿(音)葉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桲欏(讀音: bó luó)葉,就是桲欏樹的葉子,桲欏樹是櫟之一種,又有大小葉之分,葉大者稱桲欏樹,葉小者則為柞樹。秋天的桲欏樹葉桲欏樹為強陽性樹種,喜光、耐旱、抗瘠薄,適應能力強,壽命長,有較強的抗風、抗火和抗煙塵能力,桲欏葉以前主要用來飼柞蠶,關於用桲欏葉養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早些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沒有棉花,家家戶戶都靠養蠶織衣。
  • 長城桲欏葉餅:「山野小吃」變成致富餅
    (視頻記者:張碩 報導員:張辰)新華社石家莊10月6日電(記者張碩)一片片巴掌大的桲欏葉在抹上玉米澱粉糊和餡料後
  • 山海關葷鍋的肉香,搭配桲欏葉餅的清香,葷素搭配健康好吃
    葷鍋是不是就是有好多肉燉在一起啊?我可不想吃。同事大笑說,你這是不了解情況,你到那兒你就知道了。我好多年以前來過這裡,吃過一次這裡的葷鍋。別的都不記得了,只是清楚的記得,有一個碩大的圓桌,圓桌的中央有一個中間冒著藍煙兒,四周冒著熱氣的銅火鍋。火鍋裡頭可不是涮羊肉的。裡面有對蝦、蟹肉,蠣黃,墨魚仔,皮皮蝦肉等等等等海鮮。
  • 「桲欏」在膠東丘陵很常見,煙臺牟平有個村就以此命名
    「桲欏」,是膠東人對柞樹在灌木狀態下的稱呼(發音近似為bo lou,具體寫法也眾說紛紜,以這兩個字使用較多)。這種樹在膠東丘陵很常見,它們通常成片成長(方言稱之為桲欏嵐),到了深秋之後,葉子枯黃但不落。而桲欏林的金色與松柏的青色,也是冬季山上的兩大主要色彩。
  • 超高人氣的北戴河美食小吃,桲欏餅上榜了,沒吃過的人太可惜了!
    北戴河還是我國的大別墅區之一,存有百年老別墅135棟。北戴河因為風景優美,溫度適宜,特別的適合養老休息,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歡。北戴河還有秦行宮遺址,是秦始皇東巡時興建的大型行宮建築群中的遺址之一。北戴河不僅有美景,還有美食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其實北戴河的美食也非常的美味,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個北戴河的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呢?超高人氣的北戴河美食小吃,桲欏餅上榜了,沒吃過的人太可惜了!
  • 青龍桲欏灘村靠發展林果和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
    長城網秦皇島3月12日訊(記者 李興雙)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桲欏灘村靠發展林果和養殖業,使村民收入持續增加,力求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桲欏灘村是青龍最西北的村子,以前貧困人口多,基礎設施滯後,村集體沒有收入,農民增收渠道單一,農業產業效益低下。
  • 粽子這樣包太好吃了,香到骨子裡,煮一大鍋沒夠吃,一看就會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的端午節,最重要的一個過節內容就是吃粽子啦!通常因為天氣熱,粽子又是糯米煮成的,很不容易保存,大家都喜歡吃新鮮的現吃現做,這時候呀,就要看包粽子的本領啦,如果你真動手試試,就會發現,想把調好的餡兒和糯米包進長長的粽子葉裡,再用繩子捆上,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粽子有三個角的、四個角的,錘形的等等,所以說啊,大家可別光會吃粽子,有時間的話,也要包包粽子,千萬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了呢!
  • 故鄉的槲葉粽子
    每到端午,我總會想念家鄉的槲葉粽子,它是豫西大山深處一種獨特的食品。
  • 甜粽子爽還是鹹粽子香? 這些「重口味」粽子你吃過嗎?
    端午節到來,作為節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圍繞粽子的討論又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甜粽子爽還是鹹粽子香?甜鹹之爭由何而來?
  • 槲樹葉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今天看看日照的大粽子。 日照的粽子也是一大特色,包粽子的粽葉選用的是槲樹的葉子,俗稱大波羅樹,橡樹等。 日照的粽子個頭大,分量足,端午一般是麥收時節,誰家出坡幹活都帶著粽子,餓了吃上一個,特別充飢,涼吃也不傷胃。 家鄉的大粽子,只有我在外上大學那幾年沒吃上,現在好了,隨時都可以吃,我常想,這麼好的粽子,周圍臨沂、青島都不是這樣的,我們也算獨一無二的,為什麼沒申請物質文化遺產呢?
  • 端午節包粽子,貴州 布依族 稻草灰粽你可曾吃過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各家各戶門都忙著包粽子。走遍大江南北,吃過各式各樣的粽子,長的、扁的、尖的、方的,甜的、鹹的、三鮮味的都有,可還是最鍾情自己家鄉——美麗的貴州黔南州的稻草灰粽,吃起來口感細膩,而且帶著粽葉和稻草的清香。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貴州傳統的灰粽子。
  • 諸城「槲(hú)葉粽」,忘不了的家鄉味道
    用「槲(hu)葉」包的粽子別一番山林的清香。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些雞蛋,煮出來的雞蛋也是清香的味道,據說吃了這個雞蛋,夏天不生瘡,不頭痛。包槲葉粽子可是個技術活:左手掌心平鋪四五片槲葉,將提前泡好的糯米半掬一把,勻勻地鋪開,呈長方狀,放上大棗或者花生,將兩邊槲葉對摺,緊緊地裹出稜角,包時,葉子稍微緊一點,不能太松,太松米會露出來,包好後灌上兩勺水,保持米的軟硬程度,最後用細長的稻草捆綁,槲葉粽子便躍然手中。一個個整齊的碼放在大鐵鍋裡,添上足量的水。
  • 別具風味的鍋巴茶點、石塘魚面香與嘉興五芳齋粽子
    別具風味的鍋巴茶點燒煮米飯時,火太大或者燜制的時間長了一些,便會在鍋底上產生一層焦飯,俗稱「鍋巴」。鍋巴本是做飯的副產品,是無意之中產生的,但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中國烹飪,卻用這層鍋底的焦飯,做出了鮮美爽口的鍋巴菜、香美誘人的鍋巴點心、香醇可口的鍋巴茶。說起食用鍋巴,在我國已經有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