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湖泊面積萎縮

2020-12-10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2018·南昌市第八中學高二期中)左圖為「銀川平原溼地分布圖」,右圖為「銀川平原年蒸發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讀圖和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昔日銀川水系發達,湖泊溼地資源豐富。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銀川的湖泊溼地大幅萎縮。通過擴湖整治和溝道水系連通等工程的實施,溼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亂墾亂牧、水體汙染等問題。

(1)指出銀川溼地的主要類型,簡述溼地的生態環境效益。

(2)分析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銀川湖泊溼地大幅萎縮的主要原因。

(3)請提出保護銀川溼地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

(1)河流溼地、湖泊溼地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汙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2)自然原因: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積;人為原因:圍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設用地等。

(3)退耕(牧)還溼;防治溼地汙染;制定和實施保護溼地的法規;生產(農業、工業)、生活節約用水;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等。

典型例題二:(2019·河北鹿泉區第一中學高二月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湖東有洞里薩河與湄公河相通,被稱為「湄公河的蓄水池」。洞里薩湖的水位季節變化顯著,雨季最大面積可超過16000km2,旱季水體面積2500km2,使得洞里薩湖周圍形成大面積洪水泛濫區。洞里薩湖湖濱地帶水稻種植業和漁業生產發達,湖泊水位變化對農業生產時間安排影響巨大。近年來,由於湄公河上遊的開發和湖區泥沙淤積,洞里薩湖水域面積快速縮小,水量減少,對當人們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

(1)分析洞里薩湖雨季洪水泛濫的原因。

(2)推測洞里薩湖地區農民的農業生產時間安排,並說明理由。提示:從漁業和種植業的角度回答。

(3)簡析近年來洞里薩湖水域面積縮小的原因。

參考答案:

(1)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降水量大;湄公河汛期水位高於洞里薩湖,大量河水經洞里薩河流入湖泊;湖區河流眾多,入湖水量大,洞里薩湖地勢低洼,排水不暢

(2)雨季從事漁業生產,旱季種植水稻;理由:旱季時,洞里薩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濫平原成為肥沃的耕地,此時主要從事稻米生產;雨季時,洞里薩湖和湄公河水位上升,泛濫平原(耕地)被淹,此時主要從事漁業捕撈。

(3)湄公河上遊農業生產用水和水庫蓄水導致入湖水量減少;上遊及湖區水土流水嚴重,攜帶大量泥沙使湖泊淤塞,蓄洪能力下降;湖區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典型例題三:(2019·海口市第四中學高二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疏勒河流域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3 000毫米左右。哈拉諾爾湖位於敦煌市區西北方向30多千米處,曾是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由於河西走廊移民開發,疏勒河逐漸斷流退縮,黨河下洩水量銳減,哈拉諾爾湖水面開始萎縮。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疏勒河、黨河上遊又相繼建起昌馬水庫、雙塔堡水庫和黨河水庫,哈拉諾爾湖便徹底乾涸了,昔日的廣闊湖泊變成了鹽鹼荒灘。經過治理,2017年初春,乾涸了60年的哈拉諾爾湖重現碧波。下圖為疏勒河中下遊流域簡圖。

(1)試分析哈拉諾爾湖萎縮的原因。

(2)指出哈拉諾爾湖萎縮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參考答案:

(1)河西走廊移民開發,生活用水、農業用水急劇增加;上遊修建水庫,攔截河水,入湖水量減少;年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全球變暖,蒸發加劇。(任答其中3點)

(2)天然綠洲面積不斷萎縮;土地荒漠化、鹽鹼化;沙塵暴天氣增多;生物多樣性減少。(任答其中2點)

典型例題四:(2015·吉林高考模擬)(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圖甲為世界某區域圖,圖乙為圖甲中M地氣候資料圖。

材料二 圖丙為圖甲中甲湖泊2000年8月某時衛星遙感圖片,圖丁為圖甲中甲湖泊

2010年8月某時衛星遙感圖片

(l)該地區風力作用十分顯著,試分析原因。( 10 分)

(2)根據資料分析圖甲中棉花帶棉花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 8 分)

(3)分析材料二中湖泊東側萎縮明顯的原因。( 6 分)

參考答案:

(1)位於大陸內部,氣候乾旱;(2分)大風日數多;(2分)植被稀疏;(2分)以內流河為主,地表水欠發育;(2分)土壤發育差,平地多沙質沉積物。(2分)

(2)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強,(2分)晝夜溫差大,(2分)有利於棉花生長;水源充足;(2分)地形以平原為主,便於耕作。(2分)

(3)湖泊東側湖床海拔較高;(2分)湖泊東側無河流注入;(2分) 湖泊東側沙漠廣布,風沙侵吞明顯。(2分)

典型例題五:(2018·山西太原五中高二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海位於東非大裂谷斷裂帶的最北端,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5米。湖最深處380.29米,最深處湖床海拔-800.112米。死海的鹽度為一般海水的8.6倍,是地球上鹽分居第三位的水體。目前,死海水位正以每年3.3英尺(約1米)的速度下降,死海的面積在不斷的萎縮。

(1)推斷死海的形成過程。

(2)分析死海不斷萎縮的原因。

(3)說出該區域農業發展的限制性主導因素並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措施。

參考答案:

(1)由於板塊張裂,地殼斷裂下陷形成窪地,積水成湖。

(2)死海由於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全年降水少,蒸發旺盛;匯入死海的河流流量小;且由於兩岸大量用水,使河流流量進一步減少;全球變暖,蒸發加劇。

(3)水源;

解決措施:改進灌溉技術,採用噴灌、滴灌等;海水淡化技術;調整農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典型例題六:(2019·四川省榮縣中學校高三開學考試)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倫古湖地處額爾齊斯河南部,屬於內流湖,湖水主要依賴烏倫古河補給。約一萬年前,吉力湖與烏倫古湖屬同一湖泊。之後,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分離成兩個湖泊,其間有12千米長的河流溝通。烏倫古河汛期較旱,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佔年水量的60%左右。下圖為烏倫古湖周邊示意圖。

(1)據圖文資料描述「一湖變兩湖」的大體演變過程。

(2)說出烏倫古河水量的年內變化特點及其汛期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

(3)烏倫古湖近年來湖面萎縮現象較明顯,請根據材料從「開源「的角度提出一種改善烏倫古湖萎縮局面的措施,並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⑴烏倫古湖形狀南北狹長;烏倫古河河口位於湖泊(東岸)的中部;河流搬運泥沙(加之湖水頂託力作用)在河口沉積;河口三角洲將湖泊分割。

⑵變化特點:春、夏季多於冬季(季節變化大)(5月下旬~6月中旬多,7月~次年4月較少)。

補給類型:季節性積雪融水(此點必答);高山冰川(雪)融水;山地降水。

⑶措施:從額爾齊斯河流域開挖引水渠道引水(跨流域調水)。

理由:額爾齊斯河距離烏倫古湖較近(兩者之間地域狹窄);河流水量較大;額爾齊斯河海拔高於烏倫古湖湖面,水可自流。

典型例題七:(2019·湖南衡陽市八中高三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河,最終注入內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後期因湖面縮小被分裂成兩個湖泊,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下圖為黑河流域示意圖。

(1)說出黑河不同季節的補給類型。

(2)說明居延海被分裂成兩個湖泊的原因。

(3)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積萎縮對周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1)春季,以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秋冬季節以地下水補給為主。

(2)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過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導致入湖水量減少;流域內降水少,蒸發旺盛,導致湖面萎縮;湖泊中部高,東西兩側地勢低。

(3)氣候更加乾旱,湖水鹽度升高,水質惡化,溼地減少,水生生物減少,土地鹽鹼化,土地荒漠化加劇。

典型例題八:(2014·山東高三期末)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及7月份某時刻近地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描述該區域地形特徵。(4分)

(2)判斷此時A地的天氣狀況。(2分)

(3)近年來,洞庭湖區出現湖泊萎縮,洪澇災害頻繁的問題,有關專家提出了「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的治理思路。請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解釋這一治理思路的合理性。(6分)

參考答案:

(1)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為主;地勢大致是西高東低;西部低山、丘陵廣布;東部平原為主。(4分)

(2)天氣炎熱、晴燥 (2分)

(3)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地理環境的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2分)

上遊山區因濫墾亂伐導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湖泊萎縮;調蓄能力降低,因此湖、江、山應當綜合治理。(只要答出湖、江、山之間相關性,意思合理即可。4分)

典型例題九:(2019·梅河口市第五中學高二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新區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白洋澱(澱為淺湖)是該地區主要的淡水溼地分布區,但近幾十年來湖區面積日趨萎縮,水位不斷下降。下圖示意雄安新區及周邊區域。

(1)說明白洋澱溼地對未來雄安新區的意義。

(2)分析近幾十年來白洋澱萎縮的人為原因。

(3)說明在上遊實行退耕還林對緩解白洋澱萎縮的作用。

參考答案:

提供新區所需的淡水資源和豐富的水產品;能夠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增加空氣溼度,改善城區小氣候;可以蓄洪防洪,減輕城市內澇;降解城市水汙染,綠化美化城市環境(4分)

(2)上遊修建水庫,截留大量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入湖河流攜帶的泥沙在白洋澱不斷淤積,湖泊變淺,蓄水面積減少;圍湖造田和城市建設使湖泊水域面積縮小 (4分)

(3)退耕還林,使農業用水減少,入湖水量增加;森林有涵養水源能力,能保持較穩定的入湖水量;森林有水土保持能力,可減少入湖泥沙量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微專題21湖泊特徵
    (2)主要特徵:封閉、蒸發量大、鹽度大、面積小、降水少、湖水較淺、地勢較平坦等。【典型例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運城鹽池被稱為「中國死海」,位於山西省唯一的內流區內,地處中條山山前斷陷帶。高考地理微專題20 河流開發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24分)材料一某區域地圖材料二據青海省氣象部門監測,青海湖面積自 2005年以來持續增大,2011年達到近11年來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青海湖面積曾不斷萎縮。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它維繫著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安全,又是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從1948年到2000年,青海湖的水域面積減少了318平方千米。土地沙化、草場退化、物種減少、湖泊萎縮等環境問題讓青海湖的生態狀況一度告急,生態危機成了青海湖不能迴避的話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雪線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定的扎龍溼地。扎龍溼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溼地。據此推測扎龍溼地的地貌、氣候特點。(2)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溼地面積穩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量數量關係的變化。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泡
    (2)青藏高原春夏季氣溫要低很多,不利於植物生長,湖底有機物少,緯度較低,湖面難以迅速封凍,多為鹹水湖,湖水鹽度較高,封凍速度慢(或淡水湖的湖水流動性強)(3)冬季受北美高壓影響,晴天多;湖水清澈,透明度高;湖泊呈南北走向,與東北風風向一致,湖口狹窄部分向東北部敞開;加之湖面摩擦力小,冬季風力大,易將冰面的積雪吹走;大風和冰雪打磨冰層
  • 高考地理小專題——通風廊道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