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什麼是當代單身青年的終極命題,現在很多單身青年的半條命都指望著外賣小哥養活,但曾經在中國人食譜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方便麵你有多久沒吃過了呢?
90年代初,中國人民在飲食上還處於一個選擇較少,品牌相對匱乏的時代,那樣的時代方便麵作為一種嗅覺和味覺刺激性非常強的食物,對食品匱乏期過來的人們有幾乎不可抵抗的誘惑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偏好吃熱食,冷餐在中國的接受度顯然不如歐美和日本。泡麵雖然是工業化流水線製造的,但當你揭開碗蓋,升騰的熱氣會告訴你,這就是最符合你飲食習慣的一餐熱飯。
在1991年一個叫魏應行的臺灣青年來大陸考察市場,乘坐火車時順便就泡了一包從臺灣老家帶過來的方便麵,方便麵的香味飄滿了整個車廂,時不時就有人來詢問,他這方便麵是哪裡買的?魏應行從中看到了商機,大陸有這麼多坐火車的人,那麼方便麵的市場該有多大?回到臺灣後他將自己的見聞告訴了自己的三位哥哥。第二年1992年8月,魏氏兄弟投資800萬美元成立了生產方便麵食品的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創立了康師傅品牌,推出了第一款產品紅燒牛肉麵。對於那時候長期肚子裡缺油水的中國人,這是難以抵抗的誘惑。當時康師傅在大陸方便麵市場的份額超過百分之九十八,一九九四年同時在廣州,杭州,重慶,西安,瀋陽等地設立生產基地,日產量很快突破了2500萬包,康師傅的銷售量節節攀升,並最終憑藉年銷售61億包的成績坐上了中國方便麵行業的頭把交椅。另一邊同樣是臺灣來的老鄉,統一方便麵就沒這麼好運,統一進入大陸市場的時間只比康師傅晚了15天,但在產品上卻出現了嚴重紕漏,統一把臺灣人最愛的鮮蝦麵帶到了大陸,並且當成主打口味,沒想到這口味對於大陸消費者來講過於寡淡,一上市便遭遇了水土不服,這是因為把握不住大陸人的口味。統一被康師傅從1992年壓制到了2008年,之後靠著老壇酸菜面打了個翻身仗。中國方便麵的發展史就是康師傅和統一的雙雄爭霸。
方便麵作為一種簡易的熟食解決方案,靠著味道上的優勢佔據了市場,但某種程度上也死在了這裡。人們的用餐模式分為三類,到店餐飲,配送快遞餐飲,自製餐飲。這三類模式是互斥的,當人們傾向選擇去店裡吃時,自己做飯或者叫外賣就必然減少,泡麵曾經彌補了餐飲行業的空白,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隨著餐飲行業逐漸發展壯大,餐廳開始從泡麵手中收復失地,畢竟現在的飯肯定比幾塊錢的速食麵好吃的多。2013年是方便麵市場的拐點之年,在這之前中國方便麵已經完成了奇蹟般的19年連續增長,從1994年的88億份到2013年的462億份。穩坐全球第一大方便麵市場,中國人每秒都要幹掉1465份方便麵,每人每年要吃30多包。方便麵兩大巨頭康師傅和統一為了競爭市場份額,一面打的不可開交另一面又聯手把市場推向了頂峰,但他們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是整個方便麵市場為期數年的節節下滑。
2013年底千團大戰硝煙尚未散去,另一場戰爭就以打響,餓了麼宣布融資2500萬美元,沒過幾天在千團大戰中勝出的王興就帶著美團外賣殺入戰場,阿里的淘點點和百度外賣也加入戰爭,外賣大戰正式打響,300塊的小龍蝦半價就能帶回家,還有一塊錢的星巴克咖啡和必勝客外賣,一場場紅包雨愈演愈烈。人們秉持著有便宜哪能不佔的精神,狠薅資本主義羊毛。從2014年到2017年,國內市場外賣訂單數從3.7億增長到55億增幅11.3億,與此同時,方便麵市場迎來了一波銷量暴跌,跌掉了五十億的銷售額。
那麼方便麵行業的出路在哪裡呢?其實也很簡單,高端化,個性化,而且這條路不少品牌已經在走,從而17年開始,方便麵市場開始回歸銷量提升,市場正在進行一輪消費升級,低端方便麵這類產品銷量下滑非常嚴重,相反的是五元以上方便麵才是目前市場的主導產品,這個區間的產品已經長期被來自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品牌佔據。在日韓方便麵雖然連年漲價,但當地消費者依然買帳。日韓每年的人均方便麵消費量在中國的兩倍左右,而統一和康師傅也終於被殘酷的現實打醒開始進軍中高端產品市場,如今統一的湯達人品牌已經初具規模。康師傅也對標推出了湯大師至於能不能完成自救還不好說,未來速食麵的形態也不一定會局限在方便麵上,疫情期間來自柳州的螺螄粉成為了網紅爆款,一時間供不應求,自熱食品也發展迅速很有可能是下一個30年的王者。
如果我們能從本土方便麵的興衰中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商業世界裡沒有什麼能永垂不朽。人性也是如此,人們永遠熱愛美好的事物,但也永遠喜新厭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