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理想的種子與進退兩難的歲月,終於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2020-12-20 玲瓏文史

在走過貧病交加的六十三個年頭後,一代詩人陶淵明在元嘉四年謝世了。友人以他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而給他「靖節」的諡號。

他死前還作《自祭文》和《輓歌詩》,自述這一生忙碌而快樂的生活,表現豁達的人生觀。活著的時候可以視名祿為浮雲,樂天知命;「死」,對他而言,也只是生命的另一種轉化罷了。

此時的他,真箇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他的一生,經過了「猛志逸四海」的少年時代、「以心為形役」的青年時代、「覺今是而昨非」的中年時代,然後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我之境。

在其後的隱居生活中,他經歷饑寒交迫,卻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到臨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懼」的最高境界。

他來自自然,復終歸自然,但典範已常留人間。

陶淵明畫像

少壯時期:涉世未深,懷抱理想;受現實影響小,離理想世界近

陶淵明出仕為官前的作品,玲瓏將其歸入「少壯時期」——年約二十四歲前所作。

當時,陶淵明年輕、理想、進取,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青年。在他的心目中,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明主以救世報國,實現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

在此之時,沒有「現實」的雜質滲入他年輕的理想中,所以其作品呈現出的,大多是慷慨激昂又蓄勢待發的精神。

君子死知已,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年輕的陶淵明,與中國傳統的士人一樣,對國家、社會、百姓充滿熱情,懷抱著為國為民的理想。他積極進取的性情,在這首《詠荊軻》中表露無遺。

看來,只要可以達成自己的理想,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如果可以遇到知己的明主,即使像荊軻一樣慷慨赴死,也未嘗不可。

他所念所及,都是將自己所學奉獻國家、社會,改善當時東晉的不安環境,期望可以拯救生活困頓的無辜百姓。

陶淵明雕像

他此時期的作品充滿俠義精神,正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透露出準備奮力一搏的心情,有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

由此可見,陶淵明並不是一個全然脫離現實,而對世事漠不關心的人。我們不能以他「歸隱時期」的作品,即判斷他是個不問世事的隱者。

反之,其實潛藏在他心中的,是一股熊熊的熱情,即使後來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只是迫於現實,才轉而投向另一種不同形式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理想可以完整保存,不會受到現實幹擾。

及至他歸隱之後,仍然有不少對於年少時理想描述的詩文,說明從年少到年老,就算有許多不如己意的事實,迫使他對於人生的期待做了不同的選擇,但其心中的熱情、理想,依舊是數十年來都深埋心底而不減的。

陶淵明畫像

仕宦時期:心灰意冷,為五鬥米折腰;理想受現實壓迫,窒礙難行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是陶淵明二十四歲時的作品。他時任鎮軍參軍,任職地點在江陵。鎮軍參軍屬於幕僚類型的官職,並無實際上的權限。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

這與陶淵明年輕時想要一展宏圖的想法相去甚遠,不僅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反因官職在身而感到束縛,就連原本簡單的躬耕詩酒生活,也變得遙不可及,只能整日為俗務而奔忙。

「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

陶淵明個性耿直,在處處勾心鬥角的官場當中並不得志,無法與流俗相和,使他感到不自在,因此自覺像籠中鳥般無奈。

自己原是不苟合於流俗之人,卻因餬口而違背心意出仕為官,原本嚮往的與明主遇合,以及心中理想,都沒有辦法成真。一想到這裡,陶淵明的心情便沉重起來。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他坦言承認:自己做官不過是暫時順應環境,勉強為生活而為之,並非本意,將來還是要返回田園的。

因此,他這個「鎮軍參軍」,大約做了六年光景,便因無法合於己志而辭官。

陶淵明畫像

作《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時,陶淵明三十二歲,辭官後丁憂在家。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辭官前陶淵明的俸祿一年約六百石,遠遠比躬耕自給來得多。但因為沒有了為官的俸祿,所以家境清貧,故言「屢空既有人」。

由此可見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的困窘。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對當時的生活感到不滿。

「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餘善。」

他反而感到相當自在,好像被豢養的動物重新回到了大自然之中,充滿著開闊的氣象。這與他年輕時所受儒家思想影響息息相關,有「一簞食,一瓢飲,不堪其憂,不改其樂」的意境存在。

因此在其後又言「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說明在陶淵明心目中,即使現實環境窮困卻依然可以自得。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此中可見陶淵明對于田園生活的喜愛,全無矯飾之情。他雖然不擅長農事且不足以溫飽,但卻樂在其中,享受著這種最簡單的生活。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陶淵明畫像

汲汲營營的官場生活,並不能滿足陶淵明對理想的期待;在他心中,人只有不受到俗務幹擾,自然、自在地生活,思想才能達到超脫的境界。

因此,即使他後來又再度出仕,任職彭澤縣令,也在同年十一月辭官。那八十多天,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後、最短的一次,此後他終生不仕。

事實上,在這段時間的作品中,他已經流露出濃厚的歸隱之意,而當時東晉的政治形勢,又已是更加動蕩不安了。

歸隱時期:回歸田園,靠近理想;他尋回了心中的世界

在辭去彭澤令一職後,陶淵明開始了終生歸隱的歲月。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最豐,亦被後人認為最具代表意義。膾炙人口的《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皆是此階段的作品。

《歸去來兮辭》中提及的時間是「乙巳歲十一月也」,可以推知此時陶淵明三十四歲,正是辭去彭澤令一職的同年。

在此,他除了敘述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外,又更強烈地表達了世俗所帶來的枷鎖與極欲歸隱的決心。這是陶淵明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陶淵明畫像

在現實與理想當中掙扎了十年之久的他,為什麼會在此時毅然辭去官職,開啟終生歸隱的歲月?

導火線就是「督郵來訪」一事。在官職的尊卑中,督郵是縣令的長官,因此彭澤縣令陶淵明對於督郵的訪視,必須恭敬接待,以示對督郵的尊重。這是一直以來官場的制度與文化。

當時東晉混亂、政風敗壞,多年的戰亂使得稅收不定、財政困難,因此買官的情況隨處可見。而此時擔任督郵一職之人,是陶淵明所不齒的鄉裡小人——他憑藉買官才擔任了督郵。

只要一想到要對自己所不齒的小人矯情招待,便令陶淵明感到萬分為難;他再也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吶喊,繼續違背自己的良心;加上適逢妹喪,他的心情更是百感交集。

因此,他在督郵到訪之前,便辭去了彭澤縣令一職,回到田園之中,終生不再為官。

在十年間進退兩難的理想與現實之中,他毅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田園生活,從此拋開牽絆多年的俗事;不論多麼貧窮困頓,都改變不了他的決心。

他的創作風格,也由現實生活中的經世報國,轉向建構心中的理想世界;作品中不僅反映了他的內心嚮往,也對東晉統治之下的現實世界作出了反諷。

陶淵明畫像

玲瓏說

從出仕到歸隱,陶淵明的心境出現了相當大的轉折。

不同於年少時的理想與抱負,在歸隱後,他獲得了一種重生之後的快樂。所以其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曠達,不是心靈為俗務所羈絆之人可以矯飾而成的。

可是,在那種曠達之中,卻又流露出一絲絲的惋惜之情——那是不能為國家、社會盡力的感慨。

但陶淵明知道,他對他的理想已經盡力了,而且是盡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他選擇歸隱,既不後悔,也無遺憾。

歸隱後的陶淵明,總算有了前所未有的解脫。他不再為理想與現實的兩難而掙扎,此後的作品開創了隱逸詩人一派的風格,跳脫了以往士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和「不遇傷懷」的感觸。

他開始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世界,目光更加清晰透徹,不再耽溺於現實之中;在許多作品中,他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去理解全局的變化,洞觀萬物。

因此,他的作品顯現出歷久彌新的價值。即使歷史洪流滾滾,仍能留存千年。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理想狀態是否存在?為什麼《桃花源記》是個謎
    一、桃花意象不僅是描述桃花源之美,更是陶淵明的理想之地《桃花源記》的開頭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不是真實的環境,而是陶淵明的想像空間,在他心目中,有一個世外桃源,桃花就是這個仙境的形象。
  • 陶淵明的生平對他創作到底有何影響?
    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更為 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於二十九 歲踏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後歷任 桓玄幕僚,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由於時局動蕩,仕途險惡,在四 零五年八月決定不再為五鬥米來向鄉裡小兒折腰,忿然辭職不再為官。 陶淵明忽仕忽隱,似山谷中的 行雲,飄忽不定。當時,他所生活的 時代,正是士族門閥制度正盛的時 期。
  • 陶淵明這首詩無比灑脫,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而這不是誰都擁有
    我們從他的身上能夠發現很多的優點,這也正是陶淵明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作為一位詩人,一位原本普通的平凡人,可是他能夠真正地做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會願意與人同流合汙,沆瀣一氣,這也正是他高尚品格的一種表現。大概還真沒有哪位詩人能夠受到陶淵明這樣的待遇,歷代的文人不僅學習他的詩作,同時也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 陶淵明也曾追名逐利過,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會變得如此與世無爭?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雖然家境不佳,但他學習勤奮,史載:"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出身地主家庭的陶淵明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從他早年積極入仕就不難看出。三十而立的陶淵明進入了官場"起為州祭酒",雖然官職卑微,但是同樣充滿了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腐朽作風。這點從他《飲酒》當中那句"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綏固纏己。是時而立年,志意多所恥"不難看出來。
  • 作為陶淵明代表作之一,現實和理想的交接,展現理想生活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篇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這篇文章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讓我們知道了陶淵明當時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風景優美,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陶淵明他通過描寫桃花源的美好,從而來放鬆和解脫身處現實生活的黑暗處境的無奈。
  • 陶淵明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麼樣的?
    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大哲人老子提出了他對於理想社會的構想:「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這就是《桃花源記》一一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在此,他極力描繪了一種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關於「桃花源」的原型究意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微古州的影縣,那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ー平方公裡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
  • 採菊東籬下,讀陶淵明的詩,那種悠然自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還有少數人,他是在城市裡住膩了,對喧鬧的環境變得有點討厭了,於是要把家搬到鄉下,在那裡買房子安家,還要學著晉朝的陶淵明,來開荒種地,享受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樂趣。古人早就說得有,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一個人要想過平靜的生活,在城市裡也是可以的。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陶淵明深受玄學「得意忘言」方法的影響。他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這番自白,說明他讀書時所持的態度和方法正是魏晉人注重「會意」的新氣派,與漢人承一師,守一經,拘泥子煩瑣章句的學究氣是大相逕庭的。他就是用這種新觀點去探索人生的理想,希望從混濁而苦難的現實超脫到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去。他在詩中所表現的「意」,正是這種精神境界的藝術再現。
  • 什麼樣的背景下,使陶淵明寫出了《桃花源記》?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的一位非常著名詩人,同時他也是中國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很多都是表達他自己的理想和他對生活的態度。陶淵明的代表作品我們都知道有許多,我們也從小就學習過很多他寫的詩,他的詩大多數表現出的都是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 王陽明一朵花,蘇軾兩赤壁;陶淵明三條魚,吳承恩四座山,經典
    《後赤壁賦》中蘇軾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及自由自在的心境,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痛苦遺世的精神。蘇軾在面對人生困境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而是通過不斷地自我調適,縱情山水,隨遇而安,使他那被現實生活摧殘得支離破碎的心靈得到治癒,將超然脫俗釋放到了極致。
  • 陶淵明:我遇見過無數風景,最終回到最簡單的模樣
    · 為人,讓快樂簡單年輕時候的陶淵明,心裡裝了兩個理想,一個是「性本愛丘山」,一個是「猛志逸雲海」。他希望活得瀟灑不羈,但家族世代為官的抱負,也延續至他身上。· 處世,讓心境簡單陶淵明有一首《飲酒·其五》,他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他答道:「心遠地自偏」。
  • 燕處自在超然臺 千古風流蘇東坡
    次年八月,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並修葺城北舊臺。修繕完成,蘇軾投書於蘇轍,求臺名並賦,於是便有了這篇《超然臺賦》。 《超然臺賦》序言中便記載了這件事,開篇即曰:「子瞻既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其地介於淮海之間,風俗樸陋,四方賓客不至。」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墨客藝術--丹青藝採 王超然
    王超然原名王增義,字超然,號逸者、瞭然,超然齋主人,山東諸城人,居濰坊,生於1965年9月,畢業於青島大學美術系,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吳悅石先生工作室。自謂超然:樂知天命,與世無爭。素以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大度從容,以求閒逸曠達,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 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督郵官職不大,卻是郡守的耳目喉舌,此次派來的督郵,是一個粗俗傲慢的傢伙,他一到彭澤,就差人叫陶淵明去見他,陶淵明對這種狐假虎威的人很是瞧不起,但是封建官場,官大一級壓死人,陶淵明極度隱忍著,不得不前往一見。就在他準備出發的時候,縣中小吏攔住他說道:」縣臺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好官服,紮上束帶,否則有失體統,只怕督郵挑理,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極為不利!」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淺析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堪吏職歸去來
    博學多才的陶淵明陶淵明是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他的家族曾經比較顯赫,但在他幼年時陶家逐漸衰微,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少年時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胸懷大志的陶淵明少年時代的陶淵明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懷著大志,於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出任江州祭酒。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當時,出身庶族的陶淵明在官場沒過多久就感到鬱悶,於是辭職回家;州裡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 閒說詩人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生活!
    說到山水田園,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陶淵明為人剛正,不願觸及官場黑暗,拒絕了官職俸祿,帶著一身傲骨,選擇了走入田園,留下了無數詩文。陶淵明選擇種田,是不願同流合汙的抗爭,也是追求自己內心桃花源的抉擇。拿起農具後,陶淵明也沒有放下筆,而是在這種隱居的環境下,成為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晉代最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作的《歸園田居》開古代田園詩派先河
    陶淵明是晉代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作,開創了古代田園詩派的先河,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歸園田居》五首,為作者四十二歲時即歸田園後次年所寫,堪稱陶詩的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一,全詩二十句,可分為三段。前八句為第一段,「方宅」以下八句為第二段。末四句為第三段。第一段,追敘誤落塵世和返歸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