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陶淵明世界的想像,這是世界上不存在的,就像網紅李子柒為每個人創造了「世外桃源」,我們只看到了她美麗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她背後付出的艱辛。
在骯髒的世界,陶淵明提供了一種理想的自給自足的狀態,沒有壓迫、剝削,就像「世界大同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這種想法有點超前,這與後來的「世界大同」相似。
一、桃花意象不僅是描述桃花源之美,更是陶淵明的理想之地
《桃花源記》的開頭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不是真實的環境,而是陶淵明的想像空間,在他心目中,有一個世外桃源,桃花就是這個仙境的形象。
從陶淵明的田園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隱居,逃避世界,田園生活正是他所描述的,但可能不是那麼悠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是一種自我情緒。
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你看到的,用一個廣告詞陳歐來解釋這個錯覺,「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有聞到我的汗水」。桃園在我心中只是一片淨土,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但是在這裡,為什麼要用桃花作為意境呢?為什麼不叫他「菊花源記」?菊花雖然是高潔,但太冷了,尤其是在秋天,天氣太冷了,不太漂亮,桃花不一樣,他在春天綻放,華麗又俏皮,他是希望的使者春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可愛讓陶淵明中的桃花源也異常迷人,這是他內心的渴望,也是桃花對桃源的希望。
二、一切和平的畫面都是詩人理想的國度,在世界沒有戰爭和剝削的地方,陶淵明享受著這個仙境帶來的幸福
所有的和平景象似乎都不是世界,為什麼叫桃花源?這是一種植根於作者心中的美。陶淵明和田園的詩歌讓人夢寐以求,然而那些真正經歷過農村生活的人往往知道這樣的生活並不存在。
為什麼李子柒受歡迎是因為她展示了所有美麗的東西以便每個人都能欣賞到田園風光中的美麗圖片,但是她私人的付出努力工作,我們卻看不到。
然而在《歸田園居》中的陶淵明中有這樣的描述,我認為這就是陶淵明的真實狀態,在詩中被描述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雖然陶淵明討厭沉淪於世俗世界,但田園的房子並不像他描述的那麼漂亮,田園牧歌一般的美麗只是他的自救。
在這樣的自我解放之後,他寫了《桃花源記》,這樣描述桃花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安居樂業,沒有戰爭,沒有計謀和陰謀,這是陶淵明想像世界,就像兒童的夢想一樣,有唐老鴨,米老鼠,熊大,熊二,這只是成年人的童話世界。
將《桃源源記》與外部世界的美進行比較,描述得越平和美麗,世界外面就越骯髒,這就是陶淵明故意做的。
從陶淵明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家只有他才能想像,在戰爭頻繁的時代,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是不可追求的,當陶淵明在半夜做夢時,他已經構建了這樣一個場景。
在《桃花源記》,「土地平曠,房屋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樣的環境,這樣的人,還有道路上的交通,雞犬相聞,這種煙火交加的凡人世界,不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嗎?所以陶淵明是在世俗世界之外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在這個想像的空間裡沒有戰爭,連王朝的更迭與他們無關,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寧靜和美麗,這是他內心深處的希望,也是嚮往的盛世。
三、沒有對《桃花源記》端到端的實際描述,這使得桃花源在推測中更加神秘
陶淵明為每個人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託邦世界,但他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懸念,那就是,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地方了。
在漁夫來之前,他一路標記著,但是當他再次尋找時,他再也找不到時間的路了,在書「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中有描述
然後他埋下了伏筆,一位名叫劉子驥的高級學者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去了那裡,但他沒有找到地方,因此這些虛無主義的描述只能證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是詩人的理想處境,而不是現實存在。
因為你不能自問,以後的人總會有無數的好奇心去挖掘真相的事實,這也是桃園至今吸引人的原因,在似真般的幻想中,他給了人們一個神秘的結果。現實與幻覺的對比,使人心馳神往,心有所求,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也是桃花源與嚮往不可比的原因。
四、陶淵明和田園的詩總是給人一種漠不關心的感覺,但肯定不是這樣
有些事情總會給你一個錯誤的印象,而生活的本質是艱苦的。
在《這個殺人不太冷》,小女孩問刺客,是不是只有童年時,太難了,殺戮說,不,人永遠都會那麼硬,陶淵明也是一樣,雖然他看起來漠不關心,但誰不活下來?
在生存面前,陶淵明仍然會有理想,所以他對狀態的描述只是他內心的嚮往,十幾歲的時候,他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曾經為理想而奮鬥,但當理想受到打擊時,他不得不在理想之外尋找心理平衡。
沒有人的生命可以離開生存,陶淵明只是試圖讓表現樂觀,他的桃花源不存在,他舒適的生活方式只是他對世界的態度。
陶淵明寫的詩正是他的心境,他在社會動蕩中尋求的心理平衡是不真實的,包括他的田園詩,每一個資本都是他對社會的期待和內心的感受,桃花源不存在,但卻是他心中的歸宿和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