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鬼故事還是烏託邦?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21-01-09 國風小匠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來很多朋友即便是過了很多年,這當中的一兩句話也是能夠脫口而出的。這篇文章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作,陶淵明生於東晉,所在的時代為晉朝。晉朝,是三國結束之後的朝代,雖然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晉朝統一。但是就像是當初秦滅亡,漢成立之後,雖然秦朝打下了很深的基業,但是時代的黑暗和混亂的現象並沒有很大的改觀。

晉朝同樣如此,礙於晉朝統治者的無能,陶淵明的仕途路可謂是「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最後丟下一句「不為五鬥米折腰」便瀟灑隱歸。《桃花源記》,陶淵明通過描寫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擺脫了世俗的紛爭和腐朽,從而表達出自己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渴望。至此,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他想像的聖地。可細細讀來,卻另有玄機,這仿佛不是仙境,而是墳墓。

我們一邊看原文,一邊分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裡是說晉朝有個捕魚的人在外出捕魚的時候迷路了,然後看到了一片桃花林。第一個疑點就出現了,結合當時的創作環境和歷史背景,兩晉時期,戰亂頻繁,天下雖統一,但是還殘存餘孽。百姓們流離失所是常態,土地荒蕪更是意料之中。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不會不被人發現,應該有好多人能在此聚居。其次,「忽逢桃花林」,桃樹在古代是聚集陰氣的,一半會在下葬的時候多種植一些桃樹,活人生活的地方是絕對不會種桃樹的。在古文獻中也有佐證,魏晉《葬經》記載:門前桃桑,為大兇。從風水上來說,墳地是陰靈活動的場所,桃木是用來避邪的,可想而知這片「桃花林」是怎樣的存在。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這裡是說,在桃花林的盡頭就看到一個小山,有個小口,有微微的光亮。但是對歷史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口小肚皮大」的結構,正是秦漢魏晉時期墓道的典型結構。當時社會混亂,經常會出現盜墓的情況發生,古人迷信,認為被人盜墓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墓道一般都會修成前窄後寬的樣式。換個思路,如果真的是一個村莊的話,村口的道路不至於修得很窄。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這一大段當中我們能提煉出主要信息:1、從秦朝的時候躲避戰亂祖先來此安家,並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代,更不知道有漢、魏晉。2、這裡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穿得一樣。3、糧食豐富,不缺吃穿,沒有絲毫生活壓力。

從這三點我們能看到相互矛盾的地方,不知道現今何世卻於外面的人穿得一樣;在此躲避戰亂,不曾出去,但是卻有吃不完的糧食,每家每戶都過得很怡然自樂,絲毫沒有戰亂中求生存的感覺。

至此,我們可以推斷,從秦漢到兩晉時期,歷經百年的時間,衣著習俗肯定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可是這群人說幾百年來從來沒有見過外人,也沒有出去過,那衣服怎麼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樣呢?結合種種,可大膽猜測:這些衣服是後人燒給他們的,糧食也是後人上供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章最後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後人再去尋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也是在暗寓這裡的「世外桃源」或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寫了一個鬼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給世人創造的一個完美世界,一個理想主義的烏託邦,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人人心之嚮往的地方。

或者我們換句話來說,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鬼故事,那麼恭喜你:世間混沌,唯你清醒。《桃花源記》通過一個死人的世界,告訴世人,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那些所謂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復存在,活著,就需要不斷接受這個有一千一萬不確定因素的現實。滾滾紅塵是一個大道場,只有體會了世間的苦,才能真正體會人間的愛。如果你認為它真實存在,那麼也恭喜你:世間即便有再多不堪,你仍能抱有熱情奔赴山海。你的理想主義、你的浪漫主義,你的樂觀主義,都將是你行走在這人世間最堅硬的盔甲。

所以,讀到這裡,你認為《桃花源記》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是真的嗎?
    換句話說,陶淵明編撰了一部靈異志怪短篇小說集,《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部書很大可能是假託了陶淵明的名氣,這種事在小說界非常常見,比如金庸新著,古龍巨著這種,借著人家的名氣,小說的銷量就上去了。這個陶潛新著《搜神後記》,使用陶潛的名氣,又選了《桃花源記》,說明當時的人的確是把《桃花源記》當鬼故事去看的,陶淵明也因此成為靈異小說榜排名前三的大神,所以靈異小說集就願意掛著大神的名。古人覺得《桃花源記》是鬼故事,你去趕著他們罵滿腦子陰謀論吧!
  •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是真的嗎?
    換句話說,陶淵明編撰了一部靈異志怪短篇小說集,《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部書很大可能是假託了陶淵明的名氣,這種事在小說界非常常見,比如金庸新著,古龍巨著這種,借著人家的名氣,小說的銷量就上去了。這個陶潛新著《搜神後記》,使用陶潛的名氣,又選了《桃花源記》,說明當時的人的確是把《桃花源記》當鬼故事去看的,陶淵明也因此成為靈異小說榜排名前三的大神,所以靈異小說集就願意掛著大神的名。古人覺得《桃花源記》是鬼故事,你去趕著他們罵滿腦子陰謀論吧!
  • 《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細思極恐,最恐怖的在於最後一句話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美文,寄託了作者對與世無爭寧靜和諧生活的一種嚮往。但網上卻有人解讀出了另一種意境,那就是《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字裡行間更是透露出這個與世無爭的村子其實是一片墳場,是一個死人國,著實讓人思細級恐。
  • 《桃花源記》真的是個鬼故事嗎?
    網絡上經常會有一些「細思極恐」的案例,《桃花源記》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桃花源記》裡面構建了一個與世隔絕而且祥和、富足的世界,如夢似幻,只可偶遇不可強求。但是在網上,卻有著另一個版本,認為《桃花源記》就是一個鬼故事。而原因就是原文中存在很多「細思極恐」的描寫。「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是鬼故事,深扒下去竟細思恐極
    《桃花源記》是中學時代必學的一篇文章,文章描繪了一幅美好自然的景象,但是卻有人說這是一篇鬼故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被選入八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
  • 《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細思極恐,最恐怖的在於最後一句話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美文,寄託了作者對與世無爭寧靜和諧生活的一種嚮往。但網上卻有人解讀出了另一種意境,那就是《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字裡行間更是透露出這個與世無爭的村子其實是一片墳場,是一個死人國,著實讓人思細級恐。
  •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來源於網絡-2-對於一個事件充滿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就像是故事中的父子-3-中國如此繁榮富強,正是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人多所以才得以走在世界的前沿!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鬼故事?
    《桃花源記》大家都知道,作者是陶淵明。它是中國古文經典之一,主要描述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大家都安居樂業。我的老師當時是這麼說的,但現在讀起來卻覺得這可能是一篇鬼故事!首先我們按照原文對照一下。原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民間桃樹是有著闢邪的作用的,有的墓地會用一片桃樹將墓地圍起來,為的就是隔絕不好的東西。
  • 《桃花源記》是否是志怪文章?其中諸多矛盾疑點,讓人懷疑見了鬼
    《桃花源記》是我們上學時候學習的一個著名文章,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安寧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他就像是一個烏託邦,一個富足和諧理想化國家一樣。而陶淵明更是借這個桃花源表達了他對於現實的強烈不滿。但是隨著現在人們的對於這篇文章的思考,很多人開始懷疑,這篇文章到底是一個描寫世外桃源的文章,還是一個徹頭徹尾志怪恐怖故事。因為《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本身就非常的特殊,因為在他創作出來後,很多朝代都曾將他放在了志怪小說的範疇中,所謂志怪小說就是那些記敘神鬼故事為主題的小說,像是我們最熟知的《聊齋志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底說的啥?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是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不同。記得小時候,村裡經常來一些做雜技表演的,這些人來做一次演出,為的是挨家挨戶討取一點錢財或者麵粉。這些人大多都是一班人馬,好多都帶著孩子出來,「口嚼燈泡玻璃渣」、「鋼槍刺喉」、「光腳上菜刀」,這些技藝在小時候我們覺得很新奇,這些人怎麼這麼厲害啊。
  •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是鬼故事,深扒下去竟細思恐極
    《桃花源記》是中學時代必學的一篇文章,文章描繪了一幅美好自然的景象,但是卻有人說這是一篇鬼故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被選入八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
  •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是鬼故事,深扒下去竟細思恐極
    《桃花源記》是中學時代必學的一篇文章,文章描繪了一幅美好自然的景象,但是卻有人說這是一篇鬼故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入口處構造設計的如墳墓一般,桃花源究竟是世外仙境還是一片大墓地?這值得人深思。人生活的地方講究風水,不可能設計成這搬,還有,要知道,桃樹栽種在墳墓附近是可以聚陰闢邪的。
  •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所以,這篇《桃花源記》其實壓根就不是他創作的,而是作為一名旁聽者記錄下來的內容。這個內容,很有可能是真實發生過。不然南陽劉子驥作為一個名士,所學必然博雜,如果僅僅是虛構的,又怎麼會讓他產生欣然前往的念頭?再次,民間說法中桃樹有闢邪的功能,如今這種說法在中國農村同樣盛行。
  •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裡頭,藏著很大的秘密
    這個故事看起來恍如仙境,其實在更多人眼裡,這個故事是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首先,我們都知道桃木劍乃闢邪之物,作者寫道「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就已經開始散發著恐怖氣氛,桃花林將桃源村圍起來,代表著什麼?
  • 桃花源記你真的讀透了麼?深度解讀真相令人細思極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就是名著《桃花源記》中的句子,讀起來很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過隨著對桃花源記的不斷解讀,給人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揭秘:桃花源記恐怖真相。
  • 文徵明小楷《桃花源記》二種,筆筆精緻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面世以來,其文中描繪的帶有世外仙境意味的「桃花源」成為了中國諸多文人心目中的「烏託邦」,歷代以來,以「桃花源」為題材的繪畫創作不在少數,其中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區十分盛行。「明朝第一」文徵明,以書、畫等形式,都反覆表達過自己精神上對烏託邦的神往。如前面介紹過的長幅精美巨製《桃源問津圖卷》(點擊查閱詳情)。
  • 《桃花源記》四格漫畫玩家創意逆天
    四格漫畫最重要的是創意,一個故事、一個創意、一個想法最後看出作者的幽默感。好的四格漫畫往往會有種非常勁爆的感覺。《桃花源記(微博)》為了活躍玩家氣氛,特別舉辦了「有種你別笑」的創意四格漫畫徵集活動,吸引了上萬人次的參與討論。
  • 月考高分作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文打分雖然從中心明確,立意新穎,結構完整,語言流暢通順,到詞語運用規範,錯別字標點符號的規定,書寫要求,字數限制等等都有具體要求,但人為因素還是會導致打分具有彈性,所以中考時都是兩位老師分別打分,分差小取平均分,分差大時有第三位老師來裁定。力求作文分數公平。
  •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所以,這篇《桃花源記》其實壓根就不是他創作的,而是作為一名旁聽者記錄下來的內容。這個內容,很有可能是真實發生過。不然南陽劉子驥作為一個名士,所學必然博雜,如果僅僅是虛構的,又怎麼會讓他產生欣然前往的念頭?再次,民間說法中桃樹有闢邪的功能,如今這種說法在中國農村同樣盛行。
  • 陶淵明心中的烏託邦:《桃花源記》中的亦真亦幻,你讀懂了嗎?
    為什麼會有一片桃花林桃花源是陶淵明想像的烏託邦,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不是夢遊仙境,也不是笛福筆下船員海難後漂泊到的異域孤島。因此,陶淵明首先要做的是以哪種方式讓這個虛擬烏託邦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繫。於是,一條桃花溪水讓這個烏託邦與現實世界進行了連接。溪水之上突兀來了一條漁船,漁船上只有一個漁夫。不是荷鋤的農夫,農夫走不遠,田圃是他活動的界限;而漁夫則不同,他可駕一葉扁舟漂遊江湖。陶淵明沒讓這個突兀的漁夫直接走進他虛擬的烏託邦,而是「忽逢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