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歌精選|為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2020-12-10 澎湃新聞

徐志摩詩歌精選|為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2020-12-09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這年頭活著不易"

徐志摩

昨天我冒著大雨到煙霞嶺下訪桂;

南高峰在煙霞中不見,

在一家松茅鋪的屋簷前

我停步,問一個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沒有去年開得媚,

那村姑先對著我身上細細的端詳:

活象只羽毛浸癟了的鳥,

我心想,她定覺得蹊蹺,

在這大雨天單身走遠道,

倒來沒來頭的問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運氣不好,來得太遲又太早;

這裡就是有名的滿家弄,

往年這時候到處香得兇,

這幾天連綿的雨,外加風,

弄得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這桂子林也不能給我點子歡喜:

枝頭只見焦萎的細蕊,

看著悽慘,唉,無妄的災!

為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這年頭活著不易!這年頭活著不易!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裡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殘詩

徐志摩

怨誰?

怨誰?

這不是青天裡打雷?

關著:

鎖上;

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

別瞧這白石臺階光滑,

趕明兒,

唉, 石縫裡長草,

石板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裡養著魚真鳳尾,

可還有誰給換水,

誰給撈草,誰給喂!

要不了三五天準翻著白肚鼓著眼,

不浮著死,也就讓冰分兒壓一個扁!

頂可憐是那幾個紅嘴綠毛的鸚哥,

讓娘娘教得頂乖,

會跟著洞簫唱歌,

真嬌養慣,餵食一遲,

就叫人名兒罵,

現在,您叫去!

就剩空院子給您答話!……

變與不變

徐志摩

樹上的葉子說:

「這來又變樣兒了,

你看,

有的是抽心爛,有的是卷邊焦!」

「可不是,」

答話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風裡褪色,凋零。

這時候連翩的明星爬上了樹尖;

「看這兒,」

它們仿佛說:

「有沒有改變?」

「看這兒,」

無形中又發動了一個聲音,

「還不是一樣鮮明?」

---插話的是我的魂靈。

半夜深巷琵琵

徐志摩

又被它從睡夢中驚醒,

深夜裡的琵琶!

是誰的悲思,

是誰的手指,

像一陣悽風,

像一陣慘雨,

像一陣落花,

在這夜深深時,

在這睡昏昏時,

挑動著緊促的弦索,

亂彈著宮商角徵,

和著這深夜,荒街,

柳梢頭有殘月掛,

阿,半輪的殘月,

像是破碎的希望他,

他 頭戴一頂開花帽,

身上帶著鐵鏈條,

在光陰的道上瘋了似的跳,

瘋了似的笑,

完了,他說,吹糊你的燈,

她在墳墓的那一邊等,

等你去親吻,

等你去親吻,

等你去親吻!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黃鸝

徐志摩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隻黃鸝!」

有人說。

翹著尾尖,

它不作聲,

豔異照亮了濃密

--- 像是春光,

火焰,像是熱情。

等候它唱,

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

但它一展翅,

衝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

沒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我不知道風

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裡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裡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裡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裡的光輝!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詩友們筆耕不輟,詩社砥礪前行,不斷推陳出新,推薦優秀詩作,出品優質詩集,朗誦優秀作品,以多種形式推薦詩人作品,讓更多人讀優秀作品,體味詩歌文化,我們正在行進中!

原標題:《徐志摩詩歌精選|為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這年頭活著不易!》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詩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詩人徐志摩經典現代詩歌精選十首
    你為什麼不來,忍心的!這首詩是他對陸小曼痴情的見證。這首詩不僅體現了徐志摩的愛情觀、生活觀,即追求愛、自由與美;也體現了他的藝術觀,即詩歌的目的不是表現政治理想,而是抒發內心情感。這首詩按情感的自然流動分行,不講究壓韻和格式的整齊,具有濃厚的散文風格,同時兼具繪畫美與音樂美,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詩之一。
  • 評讀詩人徐志摩詩歌《海韻》
    徐志摩對人生似乎有些冷漠了,因為他竟拿「海韻」這樣有詩意的題目來寫一個悲劇,多少帶有一點嘲諷味,他似乎想嘲諷那些追求海韻而又不知大海的危險性的人。在這裡,他對大海的不負責任已經無可奈何了,但他畢竟已經提出了大海的危險,而別人卻還在那裡以生命眷戀大海,這在他看來是可悲的。徐志摩也許想說,你要到大風大浪中去鍛鍊嗎?可是大風大浪是不負責任的。
  • 徐志摩詩歌《雪花的快樂》賞析
    徐志摩詩歌《雪花的快樂》賞析 2020-12-13 1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重溫經典詩歌丨徐志摩:雪花的快樂
    可惜,這一切不過是「假如」,在表面的歡樂和自由裡隱藏著的是淡淡的憂傷,是詩人靈魂深處的苦悶和囚禁之苦。今天分享一首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一起走進他浪漫而又帶有淡淡憂傷的世界!本期音頻選自《再別康橋-徐志摩詩歌經典作品集》雪花的快樂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
  • 《紙短情長》徐志摩陸小曼:「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書寫了啥?
    《紙短情長:世間最美的情書》就收集了在書信年代很多名人的情書,而我們熟悉的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情書也收錄在這本書中。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受到很多人的非議,因為他們相戀時,一個已婚 ,一個已嫁。但是兩人愛得有些痴狂,有些走火入魔,常常相思成疾,那麼在這本《紙短情長:世間最美的情書》裡,徐志摩與陸小曼「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書都寫了啥?《紙短情長:世間最美的情書》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情書寫了一個詩魂的愛,情也滔滔,愛也滔滔,「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說的就是這種愛情。
  • 重溫經典詩歌|徐志摩:再別康橋
    今天分享一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人通過描寫和康橋的告別來表達對自己心中理想的告別。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最後一次重訪英國劍橋(舊譯康橋),乘船返回中國,途經中國南海時,把劍橋的景色和緬懷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詩中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也成為中國傳誦一時的經典名句。
  • 法治文苑 ▏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語錄箴言
    法治文苑 ▏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語錄箴言 2020-09-26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志摩「學弟們」來海寧了!還帶來一份神秘的禮物
    參觀徐志摩舊居當天,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王子嵐和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內務財長菲利普·伊薩克Philip Isaac帶隊這8名學生來到徐志摩舊居進行參觀交流。「這就是志摩?」 「是的,這是一個雕像。」走進徐志摩舊居,院子裡的徐志摩的臉部雕像就引起了「學弟」們的注意。
  • 徐志摩長孫今日攜妻女來海寧 他眼中的爺爺是這樣的
    因為徐志摩,四月天變成了人間最詩意的季節!  今天,徐志摩的長孫徐善曾(徐善曾是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兒子徐積鍇之子)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海寧,參加「2017第五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啟動儀式。
  • 徐志摩|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來
    這便是徐志摩,他一生都追求「真」與「美」,於是他的詩歌裡總能見出熱烈的自我表白,總能見出濃烈無比的情懷。回國後,徐志摩來到了北京,並暫時居住在西單牌樓石湖胡同七號,擔任松坡圖書館英文秘書。也是在這裡,中國新文學史上名震一時並產生深遠影響的新月社,漸漸成長起來。
  • 徐志摩詩歌有哪些不可湊泊的玲瓏興象?
    一、琴音——採採空谷 徐志摩的《月夜聽琴》,記錄了戀人相愛的心事。"和著悲緩的琴音","我聽,我聽,我聽出了,琴情,歌者的深心。枝頭的宿鳥休驚,我們已心心相印。"
  • 第五屆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獲獎作品來啦!一字一句超美
    第五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已落下帷幕。在本屆微詩歌大賽中,29首作品脫穎而出,榮獲第五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一二三等獎、佳作獎、大學生特別獎。
  •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徐志摩《再別康橋》很難想像寫這麼美妙的詩歌的人是個不負責任的渣男。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讀到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在初一的時候,當時12歲少年的心就被深深打動。居然有這麼美的詩句,韻律、節奏、語言,都是那麼美好。
  • 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兩大汙點,傷害了兩個女人,兩個孩子!
    徐志摩是民國時期有名的才子,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中,優越的生活讓他有足夠的資本去舞文弄墨,他一生自稱追求愛、自由和美,在徐志摩的很多詩歌中,我們常常會體會出這種感覺,徐志摩21歲就去英國留學,後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學,這也讓他充分感受到了西方先進的文化和思想,尤其是在劍橋大學的這兩年時間裡
  • 從新版《徐志摩全集》中,讀到更親、更近的徐志摩
    北京商務版依舊沿襲了韓石山先生2005年為天津人民出版社編纂8卷本《徐志摩全集》時首創的做法:拆散成集本,將徐志摩的所有單篇作品歸為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書信、日記和翻譯等七類,各類均按寫作或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寫作或發表時間不詳者,列於同類之末;某篇作品收入何種成集本,則在題注中加以說明。採取這種編輯體例,對於徐志摩而言,是相當合適的。
  • 林徽因最美的一首情詩,寫給瘋狂追求自己的徐志摩,開篇就驚豔了
    詩人都很浪漫,不會輕易愛上人,可徐志摩看到林徽因後,卻瘋狂追求她,甚至不惜逼迫妻子張幼儀離婚。對於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非常苦惱,她根本不願背負破壞別人家庭的罪名。思慮再三,林徽因決定以文人的方式委婉拒絕徐志摩的追求,她寫了一首名為《情願》的情詩。
  • 林徽因漂亮嗎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
    林徽因出生家庭比較優越,所以從小受到了家庭的薰陶,長大之後更是多次出國留學,她深受中西方文化的薰陶,這就練就了她一身溫婉大氣,於是沉著冷靜的氣勢。在抗日戰爭時期,林徽因為了生活奔波,但是她的道德底線一直都在,做事情也非常的有原則,她和梁思成一起為古建築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林徽因也立即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她進行設計的,這就是林徽因的全部。
  • 出自唯美的現代詩歌中的名字有哪些?
    ——徐志摩《再別康橋》 ——牧雲、牧風—— 「我們放牧著烏雲,抖動的鬢毛穿過彩虹;我們放牧著風,飛行的口袋裝滿歌聲。」——北島《候鳥之歌》 那些浪漫唯美的現代詩歌中有哪些好名字——戀海—— 「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
  • 為你寫詩,站在詩歌的寒夜,想起顧城、海子、徐志摩、林徽因
    《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這首詩所具有的深思魅力,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這其中包括我。再以後,朦朧派或者新月派跟著並不遙遠的時光跋涉過來,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與林徽因的《笑》帶著雋永的味道,淡淡地停駐於心上。很驚訝這些寥寥數行具有的力量,它們蘊含著打動人心的奇妙。曾經研究過很長的時間,發現新體詩的架構靈動,按照情感和靈感的走向,並不在意對仗,韻是需要押的。
  • 現代詩歌精選|我們是人間一株瘦小的麥苗,孤獨終老
    寫在首語:徐志摩在詩中《渺小》寫到:我一人停步在路隅,傾聽空谷的松簌,青天裡有白雲盤踞,轉眼間忽又不在。現如今,有責任、擔當、使命的詩人們都停步於路隅,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詩人們都拿起筆為武器開始戰鬥,向著災難進發,雖然有時感覺到無力,我們總歸要發聲,只因為我們是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