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魯迅《電的利弊》
自唐出現火藥,經唐末出現火器,宋金髮展火器,蒙古傳播火器,以致於明樣式甚豐,不能由禁絕於清,便說中國人不以火藥製作武器。
在唐末宋初的火藥僅供燃燒,基本以火攻之法來使用火藥,比如唐末的火箭。
宋朝時期火器就分為三種:火箭,火球,還有最早期的火銃。
火球基本是用拋石機來拋射到敵營的,根據用發分為燃燒,放煙放毒和擾亂殺傷。
最初的火蒺藜就是火球,最初為西夏的陶蒺藜,用拋石機拋到敵營然後炸裂傷人,擾亂敵陣。
而後宋朝根據其改進為火蒺藜,就是將外面的陶刺改進為鐵刺,用拋石機拋到敵營然後炸裂傷人,擾亂敵陣,當然蒺藜嘛,散步開來的蒺藜也能阻擋騎兵的行進。
毒藥煙:球其外殼用多層紙糊成,內裝火藥及毒物。用拋石機拋射至敵方爆裂,毒氣四散。敵人嗅之立即中毒,輕者口鼻流血,重者當即死亡。而煙球的話內藏艾草,就只為製造大量的濃煙來擾亂對方。
竹火鷂: 鷂身為紙糊竹籠,內裝火藥和小卵石,使不亂飄,將乾草作尾。敵軍來攻時,將其點著,用拋石機拋射至敵群中,焚燒其人馬糧草及驚擾敵兵。
霹靂火球:用竹竿制手柄和火藥口。用手投擲,外面以火藥和碎瓷片、鐵片等包裹起來,製成球形。用爆炸和鐵片傷人,基本上就是手雷功用了,就是威力小。
震天雷:以引線長短分兩用,一是拋射,二是手投。爆炸用鐵片傷人。
火箭:用弓射,箭頭藏火藥,在敵人體內爆炸。
宋朝榮譽出品猛火油櫃:後為加壓筒,前面有火藥可以點燃,下面是油櫃,火能噴6米上下,下圖為復原品,我估計是小了點,據說原品是不易搬動的,用以守城的,一次裝1.5公斤的油。
宋金時期還有火銃的始祖——突火槍:竹筒身,有效射程達100米。
元朝時期
傳播是在蒙古還沒分家的時候就開始傳播火器了,所以我說傳播是蒙古,而不說元朝,火藥是在宋朝傳出去的,但是火器是蒙古傳的。
元朝大規模出現了火銃,元朝火銃是槍炮之祖,有守城的,手持的,基本已經是金屬製造了。下面前三張是手持的,第四張是守城的。
明朝時期
到了明朝,明朝中後期的火器威力大部分是比不上西方的,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偷工減料之類的原因,軍作坊做出來的火器沒人敢用。但是無論是在什麼時期明朝的火器種類都是最多的。
一窩蜂:箭筒裡面都是火箭,把引線弄到後面拈在一起,然後點燃,射不中沒話說,射中了,基本上人就差不多了。
神火飛鴉:這個可以的,在鴉翼上用火藥推進,肚內的火藥在敵陣爆炸,威力很是可以,破陣利器。
虎蹲炮:就是最早期的迫擊炮吧,戚繼光用的很多。有效距離100米左右,還算是便於攜帶。
明手持火銃發展合圖
掣電銃:趙士禎根據魯密銃和佛郎機研發,去掉魯密銃的藥池,改而在子銃上插入藥捻
梨花槍:槍前部靠近槍頭的地方裝煙火,煙火本身可以傷害對方,但主要是亮瞎對方的眼,然後由隊友進攻或者槍頭刺擊
連珠銃:理論上能十幾連發,但是中間要是有點銜接不上的話連到一半就斷了,基本上是做不到全部連發的。
大將軍炮:正德年間改進歐洲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佛郎機炮,用的是開花彈!並且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裡。是後膛炮,發射間隔短,霰彈炮內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非常。
其實還有什麼迅雷銃啊,三眼銃啊之類的,就不一一列舉出來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找找看,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