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數不清的故事的文化名城,長江和漢水交匯於此,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它們給這座大氣的城市增添了些許溫柔。武漢三鎮各有特點,漢口街區繁華,武昌高校林立,漢陽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城市的新亮點。
武漢,湖北省的省會,位於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是華中地區的物資集散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這裡也是千年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色,是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武漢通常被稱為「武漢三鎮」,「三鎮」指的是武昌、漢口、漢陽這三塊被長江和漢江隔開的地方。漢口是武漢最繁華最熱鬧的商業區,也是華中地區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漢高等學府集中的文化區,是武漢現代城市文化的體現;漢陽則是市政府重點發展的開發區,凸現著武漢的未來。武漢的絕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武昌和漢陽,向中外遊客展現「江城」風情萬種的迷人風採和魅力。
武漢築城,最早在東漢末年,當時在今天漢陽建成聆月城至兩晉中市南北朝時期先後屬沙羡縣、汝南縣、沌陽縣,隋初改為漢陽縣,遂有今天的「漢陽」之名;魏吳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在今天的武昌城建成夏口城,初為江夏郡制,後又改為沙羡城、曹公城、鄂州城、武昌城;三座城池都建在依山傍水、便於防禦的位置,所有這些城堡,歷經千年滄桑,都已經拆除不存了漢口本無城郭,明末為防後湖水夏秋時泛濫,上起橋口,下自沙包(今漢口一元路),挖土修築了一條堤防。清鹹豐年間為拒太平軍在堤基構築漢口堡。清末撤漢口堡改建馬路,即今日漢口的中山大道。
歷史上的武漢是以商業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武漢地處南北東西要衝,自古就是中原與南方、長江中上遊與下遊間經濟文化交流的交匯點,在南朝時就是著名的商業港口,唐宋時期發展為商業繁盛、水運發達的商業都會。清代漢口興起,更是「十裡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華中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
鴉片戰爭後,漢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英、法、德、俄等10國列強躋身於此,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武漢成為一個大的商品、原料集散轉運中心。當時武漢進出口額僅次於上海,被稱為「東方芝加哥」、「中國匹茲堡」。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漢口各國租界的開闢,武漢的城市風貌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在今江漢路至黃浦路、中山大道至長江之間,形成1.8平方千米頗具西洋風格的城區。除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狀外,目前尚保存近代西式建築500多處,其中列入「武漢市保留歷史優秀建築」名單的達50餘處。
武漢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文人薈萃。創建於三國時期的黃鶴樓,成為達官顯貴、遷客騷人的宴場所。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樓51米,外觀為五層建築,裡面實為九層,登高遠眺,三鎮風光盡收眼底。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更使其名聲大噪。
古琴臺位於漢陽龜山西麓,始建於北宋,是為了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因此又名伯牙臺。古琴臺建築而局精巧,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借景」的手法,把鉬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東漢末年時,龜山、蛇山就築有軍事城堡,至明成化年間,成三鎮鼎立格局,並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蜚聲國內外。黃鶴樓、歸元寺、晴川閣、古琴臺等成為武漢悠久歷史的見證。
武漢還是一座革命名城。近代風雲激蕩,武昌起義結束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帝制,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武漢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留下了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等眾多革命遺蹟。
美麗的武漢猶如一顆鑲嵌在長江中遊的璀璨明珠。武漢山多水多,周圍有大小湖泊100多個,東湖、南湖、沙湖、墨水湖將武漢三鎮連成一片水鄉澤國,山容水貌,風光獨具。武漢長江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使武漢更加風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