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創作戲劇精品 展現藝術魅力

2021-01-11 環球網

王府井大街22號的首都劇場,每當夜幕降臨,帷幕緩緩拉開,聚光燈照向舞臺中央……在這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觀眾有著長達67年的舞臺之約,成就了人養戲、戲養舞臺、舞臺吸引觀眾的良性循環,也成就了一座藝術殿堂。

我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北京人藝,與它的改革發展同步成長到今天。不管時代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恪守北京人藝排練廳內四個大字:「戲比天大」。正是這樣的堅守,讓北京人藝好戲連臺、品格超然,也讓我們對未來創作話劇精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注重話劇的時代性與文學性,探尋真的韻味、善的真諦、美的意蘊

戲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記錄時代變遷,承載人類悲歡。我們應在創作中探尋真的韻味、善的真諦、美的意蘊。

北京人藝的作品能得到觀眾青睞,其精髓正是曹禺先生提的那八個大字「駱駝坦步,龍馬精神」,代代傳承的戲劇基因流淌在人藝人的血脈裡——追求「一戲一格」,對傳統的繼承、發展和對戲劇的革新、創造,一樣都不能少。

寫北京、演北京、表現北京,這是北京人藝藝術風格的高度體現。腳踩大地、紮根現實,越表現地域文化和鄉土味道、講述熟悉的人和事,越會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從《龍鬚溝》到《茶館》《小井胡同》,再到《天下第一樓》《窩頭會館》《玩家》,「京味兒」話劇伴隨城市發展不斷延展出新內涵。

在近幾年話劇創作中,我們試圖從多個維度探索和創新「新京味兒」話劇創作:強化其語言特色,注重藝術性和技術性;設計多元化角色,體現城市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營造舞臺空間之變,體現城市文化景觀轉型;通過情節設置,將敘事在城市化、現代化更宏觀的視域中加以觀照……歸根結底,觀眾鍾情的不僅是帶有鮮明特色的舞臺景觀,更是那份將普通人生活、情感記憶融入時代的真誠書寫。

現實主義戲劇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創作者要「活」在作品中,作品要「活」在時間中,體現出對當下生活的關注和表達,進而再追求可流傳下去的「永生」。作品落後於時代,會被淘汰;過多超前於時代,往往有故弄玄虛、浮躁之嫌。如《茶館》這樣的經典之作,因其反映出的時代氣息與社會命題,至今魅力絲毫未減。

舞臺與觀眾的距離決定了戲劇與現實的距離。無論當代抑或歷史題材,創作者要站在當下的立場、觀點、審美去詮釋劇本和人物,努力尋求與當下觀眾的共鳴。比如《名優之死》是根植於時代的「再創造」,主題表達上,我們提煉三個關鍵詞:規矩、氣節和堅守,其內核在今天仍具感染力;將話劇與京劇有機融合,借鑑京劇美學程式,追求獨特神韻表達,契合現代觀眾欣賞習慣。

在現代舞臺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作者尤為注意不要過度沉迷於炫目的舞臺效果與大製作場景設計,這些都無法掩蓋劇作張力不足、情節漏洞等核心問題。創作的根本仍要沉下心來,重拾戲劇的文學基因,夯實「一劇之本」的根基。

劇本創作無捷徑可走,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與深刻的生活體驗:何冀平創作《天下第一樓》長達3年,在全聚德烤鴨觀察生活待了足足1年;劉恆創作《窩頭會館》從史料中吸取營養,調動從小住在胡同的見聞軼事和生活經驗;《玩家》歷經10年,修改13稿終被搬上舞臺……劇本是路線圖,舞臺是目的地,只有好劇本才能一次次點燃和激活作品的光彩。

經典復排應「常演常新」,不斷探索東方戲劇美學精神

北京人藝的創作目標不僅要一時掌聲,更追求永久回聲。對藝術永遠懷有敬畏之心、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是北京人藝的精神所在。正是這份不急功近利、不被市場所左右的定力,培養了忠實的觀眾群體,奠定了北京人藝的藝術自信和立身之本。

時間與觀眾,是檢驗經典的重要標準。對待經典作品,必須以較高的藝術性去創造、呈現,使其「常演常新」。在再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要以發展眼光不斷挖掘角色的典型性、語言的經典性與主題的多元性,詮釋出新風格、新氣派。一輩輩演得不一樣,卻皆在不同時代成就經典,話劇好看的魅力便在於此。

宏觀來看,我們不僅要把單個作品排好,更要努力建立中國話劇自身的經典體系:曹禺、郭沫若、老舍、田漢、吳祖光等劇作家的經典作品,通過不斷加工改造、再創造,被打造成更有生命力的完整戲劇作品體系,形成經典的示範作用。

復排經典的背後,更要繼續話劇前輩未竟的事業——話劇民族化的探索之路。《蔡文姬》是民族化的寶貴實踐,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既要繼承好,也要對戲劇有新發現、新認識、新發展,尋求藝術層次觀念和境界的突破。

我們不僅在戲劇中表現中國傳統戲曲的元素,更以民族化為基礎,探索東方戲劇美學精神和戲劇追求。話劇《李白》借鑑戲曲美學,舞美、燈光、音效以「意境」取勝;話劇《我們的荊軻》遠赴聖彼得堡等地演出,將東方戲劇審美輸出到國際舞臺,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積極努力……

經典的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斷探索、反覆錘鍊、精益求精的過程。創作經典,需要創作者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和開放的襟懷,對市場要有理性客觀的判斷、引領而非迎合的姿態。

「戲在,就會說話。」未來,我們依然全心全力創作最好的作品,這是一份屬於北京人藝的歷史責任感。創作屬於新時代的戲劇精品,讓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水準成為時代標識,用真正杰出的作品證明人藝的價值,是我們最大的夢想與追求。

(作者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一級導演,本報記者王瑨採訪整理)

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北京人藝將翻開新的一頁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高凱)「到那時,北京人藝將翻開新的一頁」,20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這樣向媒體形容這一老牌劇院的未來。北京人藝20日在北京公布2019演出劇目安排,當日,人藝首度公開了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的工程建設情況。
  • 北京人藝院長指導新劇開年 任鳴:希望經典作品與當下共鳴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明年人藝可能將排5個新戲,此次新排是希望《朱麗小姐》可以作為保留劇目能留在人藝的演出史上,給世界名家、名劇留一席之地,這就是我們的用意。」12月19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行新排劇目《朱麗小姐》媒體見面會。
  • ...但不要喪志」|馮遠徵|嶽秀清|濮存昕|呂中|藍天野|北京人藝|任鳴
    原標題:藍天野:「做演員可以玩物,但不要喪志」人藝2019級表演學員培訓班結業 將通過嚴格打分決定去留藍天野:「做演員可以玩物,但不要喪志」2019年12月16日、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4日,橫跨了三個年度之後,北京人藝「重金」打造的2019級表演學員培訓班終迎結業,14
  • 北京人藝版「娜拉」回歸人性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白瀛)作為北京人藝年度新排大戲,易卜生名作《玩偶之家》將於7月20日在首都劇場首演。這一版演出中,一直作為女性覺醒代表的娜拉,將更多回歸到人性層面。  《玩偶之家》是挪威戲劇家亨利克·易卜生創作於1879年的一部社會問題劇,通過女主人公娜拉意識到丈夫海爾茂的自私後出走的故事,展現了女性的覺醒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中國話劇的誕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此次排演的版本由北京人藝院長任鳴任藝術指導,韓清、叢林聯合導演,孫茜、李洪濤領銜主演。
  • 北京人藝直播68周年院慶演出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白瀛)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2日晚在首都劇場舉行建院68周年紀念演出,現場沒有觀眾,通過網絡直播。藍天野、濮存昕、馮遠徵、吳剛、胡軍、王斑、陳小藝等30名演員,演繹了《雷雨》《哈姆雷特》《駱駝祥子》《北京人》《蓮花》《日出》《譁變》《家》《蔡文姬》等16個經典劇目片段。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於1952年6月12日,曹禺為首任院長,焦菊隱曾擔任總導演,現任院長任鳴。
  • 《甲子園》載入「人藝歷史」 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
    ——原《新劇本》主編徐恆 上周末,北京人藝年度唯一原創大戲《甲子園》在首都劇場上演。該劇因匯集藍天野、朱琳、朱旭、鄭榕、呂中、徐秀林六位70-90歲的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被評論家認為意義堪比當年《茶館》的閉幕演出,是「人藝的歷史事件」「當代話劇史不可複製的藝術現象」。
  • 《甲子園》載入"人藝歷史" "絕版"老藝術家陣容呼聲高
    ——原《新劇本》主編徐恆   上周末,北京人藝年度唯一原創大戲《甲子園》在首都劇場上演。該劇因匯集藍天野、朱琳、朱旭、鄭榕、呂中、徐秀林六位70-90歲的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被評論家認為意義堪比當年《茶館》的閉幕演出,是「人藝的歷史事件」「當代話劇史不可複製的藝術現象」。
  • 北京人藝《社區居委會》首演倒計時 社區先進工作者進劇場專業把關
    北京人藝《社區居委會》首演倒計時 社區先進工作者進劇場專業把關發布時間: 2020-11-10 08:57:32 | 來源: 北京人藝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日前,北京人藝年度抗疫大戲《社區居委會》進入到舞臺合成階段
  • 人藝對話莫斯科藝術劇院:世上不只有一個斯坦尼
    8月18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藝術家交流座談會」在北京人藝召開。對於此次莫斯科劇院首次訪華演出,北京人藝和莫斯科劇院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除了莫斯科劇院三部劇目的演出和劇院歷史回顧展覽,還在緊張的日程中安排了此次兩國藝術家的交流座談會。近60年後同根同源的北京人藝與莫斯科藝術劇院再聚首,此次的座談會可以說是意義非凡。
  • 「秀北京」戲劇文化之旅精品路線發布 帶您打卡戲劇文化地標
    說起北京,你會想到什麼?雄偉壯觀的長城,地道特色的胡同,亦或是美輪美奐的京劇表演......北京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我國戲劇資源聚集的高地。為推動挖掘北京旅遊與演藝深度融合,2020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和支持下,首次策劃開發了以戲劇文化為主題的精品線路。
  •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重張 觀眾可通過預約免費參觀
    從即日起,觀眾可以通過預約的方式,每周四至周日進入戲劇博物館免費參觀。濮存昕《茶館》如何成為人藝「看家戲」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是北京人藝除了劇場舞臺之外另一個讓大家了解人藝、了解中國戲劇的窗口。通過他們的講解和現場直播,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沒有來到現場的觀眾,都了解到了更多北京人藝的歷史,以及戲劇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一進人藝戲劇博物館序廳,濮存昕就在人藝「看家戲」《茶館》經典的第一幕開場戲的照片前,給大家介紹起北京人藝的歷史。
  •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玩快閃新作MV《我和我的祖國》在北京衛視播出
    北京人藝三代匯聚齊力打造精品新作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北京衛視不久前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聯合組織並拍攝人藝版的快閃MV《我和我的祖國》。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匯聚一堂,同唱一首歌。
  • 2019北京人藝演出節目單日程計劃
    北京人藝還有個大喜事,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的工程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東擴工程完成後,在王府井大街22號,除了現有的首都劇場與人藝實驗劇場以及位於燈市東口的菊隱劇場外,還將建成一座擁有690個座位的中型專業話劇場和一座350個座位的小劇場,極大地豐富北京人藝現有的劇場類型,滿足不同劇目的演出需求。
  • 人藝《我們的荊軻》登陸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的觀眾在劇場前廳觀看人藝介紹  本報記者郭佳自聖彼得堡報導 在被認為是中國戲劇母體的俄羅斯,北京人藝創下了兩項第一——2011年《雷雨》赴莫斯科以及2014年《我們的荊軻》赴聖彼得堡均是中國戲劇在這兩座藝術之都的破冰之旅。
  • 北京人藝新任院長低調上任 亮相焦菊隱紀念會
    「這裡是藝術的殿堂,如果我把它搞糟了,那是有罪的。」昨天,在北京人藝舉辦的《焦菊隱畫傳》出版座談會上,張和平首次以北京人藝新任院長的身份面對媒體。張和平稱,北京人藝面臨著許多問題,解答不是靠文字或理論,而是靠劇目。「人藝的人說過,拉開大幕是真的。」歐陽山尊作詩紀念焦菊隱,右為院長張和平。
  • 北京人藝2019級表演學員培訓班上午結業
    北京人藝也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表示:「一家劇院的發展要依靠人才,這次的人才培養給我們留下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也為未來人藝的表演人才補充打下了基礎。」2019年12月,北京人藝延續人才培養的傳統,在原有「團帶班」以及與高校聯合辦班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首度從專業表演人才中進行選拔,依託北京人藝院內的導、表演藝術家和院外曲藝、戲曲、民俗、戲劇理論等各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強大師資團隊,通過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開辦表演學員培訓班,培養適合人藝舞臺的演員。
  • 天津人藝經典話劇《雷雨》《日出》啟動11城巡演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經典話劇《雷雨》演出劇照。 鍾欣 攝中新網天津5月8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8日從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獲悉,該劇院經典話劇《雷雨》《日出》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巡演,與青島、淄博等十一座城市的戲劇迷見面。
  • 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啟幕 六國七劇打造戲劇盛宴
    據悉,本屆邀請展在世界精品、國內經典的基礎上,經過一年的策劃,聯合社會戲劇製作力量首次推出了邀請展特別單元:北京人藝演出中心原創劇目邀約展,將用兩部原創力作回饋廣大觀眾,也將邀請展「放眼國際視野,回哺國內戲劇」的發展規劃付諸新的實踐。
  • 北京人藝劇本朗讀《茶館》,老中青三代同臺獻藝
    昨日,北京人藝的劇本朗讀活動在首都劇場舉辦「鎮院之寶」《茶館》第三幕朗讀會,青年演員閆銳擔當導演,于震、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青年演員聯盟出演。朗讀會最大的驚喜,是92歲的第一代《茶館》中「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與第二代《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員們一同同臺朗讀,在人藝舞臺上實現了幾代《茶館》演員的對話。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兩年來讓觀眾了解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精品劇本,也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藝青年演員的臺詞實力,如今已經積累了不少人氣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