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的觀眾在劇場前廳觀看人藝介紹
本報記者郭佳自聖彼得堡報導 在被認為是中國戲劇母體的俄羅斯,北京人藝創下了兩項第一——2011年《雷雨》赴莫斯科以及2014年《我們的荊軻》赴聖彼得堡均是中國戲劇在這兩座藝術之都的破冰之旅。當地時間10月3日晚,由諾獎得主莫言編劇、人藝院長任鳴執導的《我們的荊軻》,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之家劇院結束了此次赴俄羅斯波羅的海戲劇節的演出,由於正值中國國慶日,劇院前廣場升起了一面五星紅旗,而這齣用當代視角講述的古老中國故事,也讓不少對當代中國知之甚少的俄羅斯觀眾第一次釐清了原本有些模糊的中國與日本,「這才是真正的用東方美學講述的東方哲學」。
讓諾獎邂逅諾獎
坐落於涅瓦河畔的聖彼得堡大學,不僅是彼得大帝建立的俄羅斯第一所大學,還出過門捷列夫和7位諾獎得主,更是現任俄羅斯總統及總理的母校。抵達聖彼得堡的第一天,主演王斑、王剛、宋軼等人便在院長任鳴的帶領下,來到聖彼得堡大學孔子學院,與這裡的學生互動交流。此次赴聖彼得堡演出,雖然劇作者莫言因為時間問題未能成行,但其在俄羅斯極高的知名度也成為《我們的荊軻》的一大票房保證。很多學生觀眾表示不僅知道莫言,甚至還看過其翻譯成俄文的不少文學作品。
此次演出與通常的赴外演出不同的是,現場是通過同聲傳譯而非字幕來幫助觀眾理解劇情。 承擔同聲傳譯的馬義德不僅是孔子學院俄方副院長,更主攻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最擅長的竟然是南戲《琵琶記》。2007年他第一次將尚不是諾獎得主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姑媽的寶刀》翻譯成俄文,此次更是翻譯了《我們的荊軻》的全部劇本以及在劇場前廳舉辦的人藝展覽的說明文字。由於前期準備充分,他的現場翻譯幾乎與演員臺詞同步,以至於觀眾的現場反應做到了與劇情的無縫連接。
演出結束後,觀眾普遍認為同聲傳譯的效果要好過字幕,幾乎不會影響到觀劇的效果。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教師喬翔鵬則稱,「今後如果條件成熟還可以嘗試讓孔子學院有表演天賦的學生來承擔不同角色的傳譯工作,這樣會讓觀眾覺得更生動可感。」據悉,當年人藝《茶館》赴德國等西歐國家演出時,就採取了同聲傳譯的方式,而且30多年前英國老維克劇院在北京演出《哈姆雷特》時,曾經採取了更為極致的方式,由英若誠、任寶賢等藝術家現場配音。
讓斯坦尼回歸斯坦尼
斯坦尼是中國戲劇的老師,而俄羅斯又是斯坦尼的故鄉,隨便一位觀眾當你問他有關《我們的荊軻》的觀後感時,都會隨口提到斯坦尼。2011年,王斑曾跟隨《雷雨》劇組赴莫斯科演出,在那裡他忙裡偷閒看了三齣戲,「他們的戲更多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演法,而我們是實實在在發展了斯坦尼,融入了更多民族性的東西。」
作為人藝新一代小生領軍人物,此次王斑飾演的荊軻得到了很多俄羅斯觀眾的認可,即便叫不出他的名字,但人們走出劇場時都會說「男主角很棒」。在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當被問到《我們的荊軻》與《荊軻刺秦》的故事有什麼區別時,王斑回答:「如果說《荊軻刺秦》是一篇記敘文,那麼《我們的荊軻》就是一篇議論文,插科打諢中融入了作者的很多思考。這個戲無論從作者、手法還是舞臺,可以說走向世界的元素一個都不缺,如果說以往我們常常是在一個偉大的光環下創作,那麼我們在莫言獲獎前排演的這齣戲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做的一件事。」
打破贈票模式 完全商業售票
打破以往中國舞臺藝術走出國門大都是在華人社會贈票的方式,是中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季雁池多年的心願,他說:「這次《我們的荊軻》是波羅的海戲劇節24年來首次邀請中國劇作來訪,也是這個戲劇節中唯一演出兩場的戲,而且完全是商業售票。聖彼得堡當地網站早早就打出了該劇的廣告,中國的舞臺藝術走出國門必須要進入到當地的宣傳營銷系統,《我們的荊軻》開了個好頭。要知道在聖彼得堡這樣有藝術鑑賞力的城市,免費的演出沒有人看,票價越貴反而觀眾更有興趣。」此次,領館也正在促成北京人藝與俄羅斯五大劇院之一的亞力山大德裡娜劇院的會面,希望儘快促成兩大劇院劇目的深度互訪,季雁池說,「文化走出去不能僅僅是演出,必須要有更深層次的交流。」攝影/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