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水彩畫,常常能牽動起記憶的回望,
並以藝術的名義表達生活的智慧,引起大家靈犀共鳴。」
第七屆廬山國際水彩藝術節特邀名家
龔玉
龔玉: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院,1999年畢業於中國美院水彩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四川美術學院特色工作室——龔玉水彩工作室導師。歷年來多次舉辦個人水彩畫展,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性畫展,曾獲國家級展覽金、銀、銅等獎項。
個展
2017.03.18《第一印象—人與自然》龔玉水彩個展——上海之禾空間美術館
2019.01--龔玉水彩藝術展——中國·蘇州;同年7月義大利米蘭展出2010.10《龔玉水彩》個展——上海全華美術館
聯展
2017.12.02《古鎮集市》「學院品格」第二屆師生作品展——中國·青島
2017.11.25《作品系列》「融園美術館·首屆全國水彩藝術名家寫生活動展」——中國·青島
2017.11.21.《茶館系列》「上善若水,精彩馳翰2017中外水彩畫家邀請展」——中國·上海
2017.10.22.《第一屆大衛國際水彩大獎賽暨國際名家水彩邀請展》——山東·濟南
2017.10.20.《中國鋼都—-2017當代國際水彩名家邀請展》—-中國·鞍山
2017.01.《洱海漁民》「美在生活」全國寫生藝術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2017.01.《洱海秋韻》第六屆重慶美術作品展——中國·重慶美術館
2019.01 百人水彩畫家系列--龔玉水彩藝術展——中國·蘇州
2019.12 《千島湖茅庵橋》祖國的笑容這樣美—首屆中國水彩風景畫展特邀藝術家作品展——中國·湖南美術館
2020.08 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中國·浙江美術館
作品收藏
湖南美術館收藏《交通茶館》
東莞美術館收藏《會澤牛肉鋪》
浙江美術館收藏《小蔥豐收》
作品
《花卉系列》
《冬日的花》23x16cm
龔玉老師的水彩畫,從鄉場、集鎮、庭院鋪子、茶館、廚房,到各種靜態中花卉的美色,慢慢凝視,你會感覺一股氣韻在畫面流動,筆觸的簡潔清新,濃豔的色彩洇蕩,在唯美的、寂靜無聲的表象下,牽扯出一種甜蜜又惆悵的氣息,細繪出和歲月一起變得更為醇厚難忘的思念和記憶。
在龔玉老師位於重慶黃桷坪藝術區的工作室裡,午後微薰的陽光灑滿角落,花盆裡挑出長長的薔薇枝蔓,飄逸著沁脾的香氣。龔玉老師坐在那裡,目光柔和,笑容像是滲透到你心中的一縷陽光,無半分矯情之氣,而這種表現方式正是她的一貫畫風和內心體現的和諧統一:追求完美、純淨、優雅的風格,於自由、安寧和超然的意境裡,慢品生活之美。珍貴歲月連綴起來的片段
縱觀龔玉老師作品的靈感之源,不難從她的繪畫中找尋到蛛絲馬跡:不同年代的歷史畫面在同一空間呈現,釋放出令人親切的鄉土情感,喚醒人們重新懷念那些曾經鮮活於記憶卻已永逝的韶光。
《瓶花》 61×46cm
《秋實》88×68cm
《光影》51x36cm
《2018端午節》51x36cm
《國慶70周年》53x73cm
《梔子花》 31x31cm
《繁花》51x36cm
《逆光》61×46cm
《花卉》100×85cm
《茶館、街景系列》
憑著女人特別的善感和視角,龔玉老師創作了大量有關茶館的作品。茶館仿佛是她身體裡的一個符號,隨時啟開藏於心中最深沉的思念。
上世紀80年代末,龔玉老師常常帶學生外出寫生,避去人聲嘈雜,周邊鄉村古鎮恰好是充滿人文懷古的好地方。學生們專注於畫山水,龔玉老師卻獨獨迷戀於浸泡在小茶館的時光。從清晨到黃昏,一杯清香在手,慢慢地品,細細地欣賞光線深深淺淺地灑落,將老式青瓦建築和擺放的竹編桌椅點染上歲月風霜,一股陳年舊事的暗香在空氣中飄蕩。茶館裡人很多,聊天的,遛鳥的,打牌的,賣小吃的,人們用濃濃的鄉音拉扯著龍門陣,從容享受來自生活的樂趣,任憑日頭浮沉起落。龔玉一次一次被這些畫面打動,敏銳的觀察力為她日後的創作找到一個永恆的主題。
在《茶館》系列中,那些豐富又洋溢著濃鬱生活氣息的畫面,總能讓人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龔玉老師喜歡用大片的冷灰加入藍色和橙色,用輕快的線條塑造出她所構想的一切,讓整個畫面基調明快,平靜中瀰漫著親切而熟悉的味道,準確地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及情趣發揮得淋漓盡致。
《2020春節》41x31cm
在處理茶館、集市等人多的場景時,除了人物的分組及組合方法,畫面光線特別是逆光的運用也是龔玉老師作品的一大特色。縣鎮的老式臨街店鋪通常都是平房老屋,因年久失修和採光不好室內總是很灰暗,龔玉老師常會選擇在灰暗的老屋內迎著店外街上的陽光繪畫逆光效果。
《散場後的茶館》 80×51cm
龔玉老師總能發現別人忽略的細節,市井百態也是龔玉老師筆下的常客,《菸葉集市》、《街頭補鍋匠》、《老城街一角》、《長途車站》……不斷豐富著人們探究其深意的遐想。那些灰濛濛、溼漉漉的熟悉場景,每步移動都是一個生動畫面的展現,靜中帶動、動中寓靜地融入作品構圖中,畫家用人文與藝術的角度去挖掘,表達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龔玉老師坦言自己的作品就像快門,忠實記錄下一個城市斷面的變遷,「當我們再回頭看,會發覺它們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她基本不賣畫,尤其是這些曾經給她帶來靈感、激情和懷想卻正在消逝的畫面。無處不在的城市感! 在十幾年水彩畫的浸染和歲月洗鍊中,龔玉老師始終保持著對這一畫種的偏愛和狂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水彩畫既有源自英國古典繪畫的優雅、精緻、高貴的藝術特色,也是作者的獨特審美、情感和個人藝術思維的再現。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重慶人,這座城市無處不在的美感常讓她不能自拔。在龔玉老師的眼中,重慶是一座自然生長出來的作品,依山傍水是獨一無二的風景,山水的變化,光影的交疊,起伏跌宕的節奏感,以一種自由氣勢和自信建構起城市的靈魂。龔玉老師去過不少城市,但她搖頭輕嘆,它們很平坦,也很平淡,讓自己無從下筆。只有回到重慶,她的創作情緒才會真正調動起來,爆發出歡愉的熱情。她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徘徊在重慶的長街短巷,磁器口、黃龍溪、朝天門、川道拐、石板坡、吊腳樓、舊碼頭、老巷子,儘管城市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它的速度和節奏,但並不妨礙龔玉老師在作品中將這些歷史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碎片重新串起。
《三月街牛市》 68×50cm
《春節前奏》53x73cm
圈內朋友對龔玉老師的畫推崇備至,有人說,她以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展示其作品的魅力,含意豐富,有著明亮溫暖的感受。有人說,這些水彩畫可以把人們帶回遙遠夜空中城市邊緣的寧靜中,那是可以用心靈感覺到的生命的記憶。也有人指出,她的畫透露出苦澀、清冷,寂寥,難免曲高和寡。龔玉老師坦言她的作品從未考慮過市場因素,畫畫完全出於一種熱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人生,表達對生命的體會。相信真情流露的作品必會具有不凡的生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她舒展的額頭上泛起一波自信的光芒,此刻的龔玉老師,恰如其畫——樸素、自然、真性情,卻又顯得與眾不同。寧靜優雅的生活方式。
《梓桐鎮茅奄橋 》100×80cm
《鍋莊的觀看者》 61×46cm
龔玉老師是個很純粹的女人,她曾經畫過一幅名為《家》的作品,通透明亮的畫面,明快而溫馨的色彩,小院落葉,黃葉飄飛,樹影憧憧,牆壁布滿青苔。建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格局,赭紅粗磚,數扇陋窗,隱隱的木門後面,看得見室內的寒傖。然而,畫面的主體位置上,一素白的立柜上,大紅花瓶裡插滿鮮花,畫家溫暖的筆觸頓時為整個畫面注入了幾分亮色,仿佛在訴說著動人的情懷。這是四川美院的過渡房。當年龔玉老師一家就住在裡面,房子破舊,逢雨小漏,但清晨時分,樹上鳥兒的叫聲就像在你耳邊,窗外是大片的竹林,蔥翠的細枝常常探進房間裡,顫巍巍,似乎在向你點頭問好。龔玉老師回憶說,物質簡陋,但小院生活那種人情味和藝術感,讓人心裡舒適度極高。
生活中的龔玉老師很隨和,有時朋友來訪,會撞見她高挽著衣袖快樂地洗著衣裳、打掃廚房,她非常喜歡這種快樂隨意的人生狀態。這時的龔玉已在圈內名聲雀起,她的作品曾經先後拿過國內一些繪畫大賽的金、銀、銅獎,多次被海外人士收藏。然而,她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創作心態,於寧靜生活中精心構想著每一個故事。近幾年,龔玉一如既往頻頻外出寫生,創作她所熱愛的任何一種生活細節。閉門時,她就畫花卉,與花兒靈性地交談,借用畫筆的不凡,賦予那些黃與綠、紅與紫感情色彩的變幻,或嫣紅嬌豔,或瑰麗幽雅,或冷靜孤傲,或鮮潤蓬勃,花兒們散發出低調優雅的清芬,那種未經雕琢的自然表情,會讓你忘掉一 切。這是龔玉本人及作品留給觀者的一個啟示。00
《春節前採買》51x36cm
《大理龍龕村》46x61cm
《紅旗渠邊槐花香》46x61cm
《過春節》41x31cm
龔玉老師的作品多為現場寫生,為了迅速記錄鮮活的瞬間,她的用筆勾圈點丟率性鋪染,隨意卻恰到好處。畫面效果能夠雜而不亂的原因在熟練技巧之外大概有二:其一熟諳音律節奏,其二用筆與色彩巧妙的東、西混搭。西方音樂重節奏,是跳躍式連接;東方音樂重旋律,是無縫連接,龔玉老師的用筆多以東方音樂的韻律為主,而色彩多以表現西方的音樂節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