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中的河南記憶 半個世紀前的畫作緣何讓今天的觀眾溼潤了眼眶?

2020-12-24 大河網

李劍晨用過的水彩調色盒與水彩筆

《鄭州二七紀念塔》朱紹新1956年

《龍亭東山》

王福利1973年

《少林寺》

馮自強1979年

《嵩山法王寺》馮自強1979年

《鼓樓街一角》張廷相1958年

《沙河大高莊渡口》陳德周1962年

龐白虹1965年創作的《鐵塔春色》裡的景致,在今天仍能在河南大學北門外尋到。

《瑞雪》高復興1979年

□策劃體娛文創部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許俊文攝影

1

感動了上萬人的河南水彩畫

半個世紀前的畫作緣何讓今天的觀眾溼潤了眼眶?這個「和時間賽跑」搶救出來的畫作對河南又意味著什麼?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9周年之際,「披圖可鑑——河南省美術館館藏20世紀50至70年代水彩作品展」吸引上萬市民參觀,一幅幅畫作表現的場景成為人們感知新中國成立之初鏗鏘歲月的窗口。從畫中,美術愛好者找到了水彩藝術的根,普通市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的精神風貌。正如一位觀眾觀看後的留言:「我看到了初心。」

河南記憶的藝術寶庫

「我小時候的二七塔就是這樣的!」絡繹不絕的觀眾中,當年輕人看到畫家朱韶新創作於1956年的鄭州二七紀念塔時有些疑惑,因為畫面上的不是雙塔建築,而是一幢木塔。此時,觀展的老年人總會主動當起講解員。

原來,「二七木塔」是1951年建成的,當時塔高只有21米,據說是一個城鄉物資交流大會的臨時性建築。因為木塔建在了當年烈士的鮮血浸染過的地方,普通市民以為那是「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塔。1971年夏天,一場風雨過後,屹立了20年的木塔轟然倒地。在群眾自發要求建立新塔的呼聲中,鄭州重建了雙塔十四層的「二七塔」。

跟著老人看展,成為這次展覽的一道獨特風景。7月25日開展,不到一個月現場參觀人數就突破萬人,許多頭髮花白的老人前來追憶似水年華。

老畫家們用筆觸描繪了有著半個世紀變遷前的河南模樣。如今許多畫作的作者已經離世,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

和觀眾們近些年看到的畫展內容迥異,這裡很少有標新立異的作品,沒有高原、沙漠等邊遠景觀,而是實實在在的城市風景、身邊風物。比如,表現建設成就的木材廠、鋼鐵廠及建築工地,描寫城市街景的汽車、自行車,以及記錄城市面貌的老建築和河流風景等。作品畫幅不大,但從中能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風貌。

「這些作品都很積極向上,色彩明麗,心情舒暢,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品的鮮明特徵,畫作透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氣氛。」看到這些畫作,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的思緒總被帶到自己的少年時代。當這些畫家創作時,他正在開封上中學,那時人們奮發昂揚,經濟建設如火如荼。

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機還是「奢侈品」,繪畫彌補了圖像資料的缺乏,這些作品堪稱河南記憶的藝術寶庫。展覽的幕後是和時間賽跑的不易。化建國和同事歷經4年多時間,足跡遍布省內外十幾個城市,拜訪了40餘位老一輩藝術家,進行深入細緻的搶救、挖掘和整理,「很多作品是翻箱底翻出來的」。

「這是在搶救河南的記憶。如果我們不及時做這個工作,再過五年、十年很多都會消失。」化建國說。

「中國水彩畫之父」是河南人

梳理20世紀美術史,現代美術教育先驅者的身影中,河南人是其中的一抹亮色。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中國水彩畫之父」的李劍晨就是咱河南內黃縣人。

在展出的李劍晨四幅水彩畫前,人們總會久久駐足欣賞,更難得一見的展品是李劍晨先生用過的畫筆和調色盒,讓這位水彩大家經歷的時光仿佛可知可感。

出生於1900年的李劍晨,17歲考上河南第一師範,23歲考入北京國立藝專,畢業後回河南省立第一師範任教,後來又留學英國倫敦大學。他的水彩畫創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桃李滿天下。

「那個時候真是求學心切啊!只要聽說李劍晨老師的畫展,都會克服各種困難一飽眼福。」上世紀60年代,現年74歲的王福利老師還是20多歲的小夥,正在開封美術學校讀書的他,聽說鄭州的畫展中有仰慕已久的李劍晨作品,和夥伴冒著大雨去看展,由於買不起開封到鄭州全程的火車票,到鄭州東站便下了車,徒步一兩個小時趕到展館,但當天已閉館,工作人員得知他們從開封辛苦趕來,破例重開了門。當時,李劍晨介紹水彩技法的書,幾乎是水彩畫家的必備,化建國求學時就攢錢買了李劍晨編寫的《水彩畫技法》,視若珍寶。

儘管李劍晨後來在江蘇高校任教,但他一直關心家鄉美術事業發展,多次回河南舉辦展覽,並將部分畫作捐贈給了家鄉。

對河南美術人來說,這個展覽重要意義還在於,梳理了20世紀河南現代美術史的發展脈絡,補充了河南現代美術教育的史料。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是從西方借鑑而來,素描、色彩是主要課程,由於油畫的材料、經濟條件的限制,在早期進行油畫的繪畫相對困難,水彩成為許多人學習現代美術的主要方式。河南水彩有影響力的大家如吳法鼎、楊廷寶、李劍晨、李永海、李耘森、崔豫章、白統緒等不僅藝術成就卓著,同時也在美術教育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不僅為河南也為其他地域的美術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這些學子又在教育、出版、工藝美術等行業開枝散葉,對現代美術的發展起到了播種和繁榮的作用。

1942年,畢業於北京京華美術學院西畫系的龐白虹,定居開封,他創作的《鐵塔春色》裡的景致,在今天仍能在河南大學北門外尋到。當年,龐白虹在相國寺附近的群藝館辦培訓班,化建國等都曾跟著他學習過,受益匪淺。

讓河南省美術館典藏部主任郭黎蒞感觸最深的是,對早期作品的搶救性發掘,對老一代藝術家的實地採訪,都是當務之急,「在收集過程中,多次都是剛做完收藏工作,或者還沒來得及完成,老先生去世了」。

好的藝術作品得有生活根據

畫展的留言簿上,不少人寫下的觀看感受是「感動」。

化建國的第一印象是「樸素、真誠」。「老藝術家的畫作在技法上很樸素,味道很純正,觸動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化建國說,現在的水彩技法有了長足進步,有極為寫實的還有抽象表現的,更為多樣,但也存在一些作品很炫技卻不打動人。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焦書暉說:「這些水彩畫是畫家們懷著對祖國、對大自然最真誠、最真摯情感創作的,最直觀地表達了對當時時代的感受,在今天看這些畫內心非常感動,雖然環境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大部分景致都不在了,但老藝術家們創造的有靈魂、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對今天年輕藝術家有啟迪、借鑑和學習作用。」

在參展的老水彩畫家王福利看來,這些舊作之所以打動那麼多觀眾,是因為「不做作」。他說,如今的水彩畫技法上很嚴格,畫得很完整、很深入、很有層次感,色彩學考慮得也比較周全,但是不生動,「好的作品與生活分不開,得有生活根據」。1973年,王福利曾和畫友們沿著黃河寫生,從開封出發,經鄭州花園口,最終到三門峽,來回走了一個多月,大家都收穫良多。

在9月6日舉行的展覽學術研討會上,參展畫家任有生、劉葆松、高復興、張汝舟、李紹翰出席。許多美術界專家在發言前,會先向前輩們鞠躬表達敬意。一位與會的晚輩說:「這些老先生是河南水彩的開拓者。如果把河南水彩比成一條大河,他們是站在源頭的那一批。」

在過去的兩個月時間裡,河南省美術館圍繞此次展覽開展近20場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千餘名孩子走近藝術家,認識水彩畫藝術,感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崢嶸歲月。

「一方面讓孩子們對藝術創造和水彩的審美情趣有更好的理解與表達;同時也想讓孩子們能更好地認知歷史記憶,將視覺經驗交織在一起,實現多維角度的美育和愛國歷史教育。」化建國說。

2

畫筆之下的鄭汴往事

「披圖可鑑——河南省美術館館藏20世紀50至70年代水彩作品展」展出的98件作品,既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發展的一個個真實片段,也隱藏著創作者的一段段鮮活故事。我們從中選擇了描述鄭州、開封具有代表性的兩處景致水彩畫,對老藝術家進行了採訪。雖然時過境遷,但濃縮進畫幅之中的情感記憶宛若昨日。

◆鄭州大石橋雪景背後的溫情他惦記了40年

82歲的水彩畫家高復興很慶幸,因為用畫筆保留了上下班路上最喜歡的一片風景,讓他在退休近20年後並沒有感嘆往事如煙。

40年前,高復興在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任美術教研員,每天上下班要穿越大石橋。這段道路在兩側行道樹的映襯下,顯得深邃幽靜,他每次上下班總會多看上幾眼。喜歡畫雪景的他,心中一直在等待一場瑞雪,並特意早早地將水彩紙裱在了畫板上,時刻準備著。

1979年大年初一,鄭州上空飄起了鵝毛大雪,當欣喜的市民們串門遊玩時,高復興披上棉衣,戴上氈帽,騎車來到緊鄰道路的金水河北岸的大石橋路口西南角。撐起畫架,支起馬扎,搓搓手,一邊醞釀一邊動筆。

由於挨著河道,這裡是一處風口,專注在繪畫中的高復興並不知道,身後已經圍起了裡三層外三層的市民,人群剛好將寒風遮擋,人們自覺地只站在身後,為他留出了整個畫幅視線。人群中有人輕聲讚嘆:「這年輕人真用功啊!大雪天還寫生。」

天氣寒冷,茶缸裡的溫水很快轉涼結冰,畫筆也凍上了,還沒等高復興發愁,旁邊的小朋友便主動提出幫忙去打水,當時路邊的魚餐廳還開著門,孩子們就這樣來回四五次幫忙到餐廳取溫水,確保了一個多小時創作的持續進行。

披上銀裝的道路映入高復興的眼帘,繼而落在了畫布上——路口處安置著淡黃色交通崗亭,路中間擺著兩層階梯狀的圓形指揮崗,紅白相間的紅綠燈杆在今天看來極具時代感,影影綽綽的建築物是賣布匹的國營紡織商店,遠處盡頭即將駛來的是一輛從大石橋開往火車站的4路公交車……

畫作初成,紙面卻結了一層薄冰。這張雪景圖,並沒有使用白色顏料,那樹幹上一道道白色雪痕,是高復興用筆桿刮冰留下的紙痕。這種不得已的創作,反而讓樹幹的雪感更具感染力。

此時,高復興的雙手也已被凍得僵硬,他不得不收起畫架。半個月之後,飄在畫紙上的雪花浸入畫作,為冬景添了一層天然的斑駁。他又在上面畫上了一個騎著單車的女士,脖間的圍巾隨風起舞著,激活了整幅作品。新春伊始,瑞雪兆豐年,他為畫作起名《瑞雪》。

高復興從小生活在鄭州,家就在二七塔向西一公裡的地方,童年記憶裡,鄭州最寬的馬路解放路還是個半截馬路,如今鄭州的變化讓他恍若隔世,繪畫的大石橋位置,畫作上的風景早已灰飛煙滅,人們更為熟悉的是矗立的立交橋。

最近,高復興正在籌備自己的畫冊,這個雪景故事被他寫入其中。他覺得,相比畫作裡的城市風景,城市人的溫情同樣讓他更加感到溫暖和懷念。

◆開封龍亭水彩小畫裡的大變遷

上世紀60年代,從開封美術學校畢業的王福利留校任教,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漫步在開封古城創作。

那是在深秋的五點鐘左右,暮色初顯,光澤溫和又豐富,附近工廠下班的工人們或步行或騎車從緊挨著龍亭的路上經過,湖泊水影中晃動著他們的身影。這個黃昏前的靈動瞬間,打動了背著畫夾路過的王福利,他在湖東岸邊支起畫架,開始寫生。

這幅王福利1973年創作的《龍亭東山》,畫面雖然是靜止的,但和照片相比似乎有了血肉,能調動了人們的感受,仿佛隱隱約約中聽到自行車鈴的聲音,以及下班工人們三三兩兩的笑聲,蕩漾的秋波似乎是畫家情緒的表現。

近些年,每逢菊花節,王福利都會拿著相機到龍亭拍點照,但時過境遷之後,畫中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畫幅裡不多的景致,許多都已經走入了王福利的記憶中:緊挨著龍亭的這條馬路現在已經沒有了,當時孤立的龍亭如今早已被碩大的龍亭公園包圍著,周邊樹木鬱鬱蔥蔥,已經掩蔽了大半個龍亭的身軀;紅白色的公共汽車是1路公共汽車,從火車站開往體育場方向,當時的開封的公交線路只有兩三條;湖泊上如今新建了一座橋,下面疏浚的御河如今直接通往鐵塔公園。如果他不主動說,人們可能不會知道畫中的電線桿其實是木質的。

和當今許多年輕畫家喜歡自然風光不同,當時的畫家們還鍾情於畫工廠,機器轟隆冒著煙囪的工廠帶給他們的是生機勃勃的感受。光開封化肥廠,王福利就去了五六次,廠裡領導聽說是來創作的都很支持,有工人幫忙搬來凳子,提供茶水。

「如果生活感動不了你,你畫不成。」王福利堅信繪畫是「有感而發」的藝術,「每每看到心動的情景,真是手忙腳亂光想表現出來,所謂的靈感一過時間就感覺沒有了,有時候繪製時手都會激動地發抖,著實被這個生活中的東西感動了」。

王福利的畫板上出現過鐵塔、龍亭、相國寺等開封主要景觀。發展讓城市有了新面貌,但在他看來,有些東西不太適合入畫,比如在古建築旁邊出現巨幅廣告牌、不鏽鋼欄杆,「這種情景會感覺有些『假氣』,很難打動人,難以喚起畫家想要表現的衝動」。

老畫家們希望城市在發展中也能注重和諧的美感,讓一代代畫家將目光投向所生活的城市,將美好的詩情畫意永駐。

相關焦點

  • 水彩中的河南記憶 半個世紀前的畫作緣何讓今天的觀眾溼潤了眼眶?
    《瑞雪》高復興1979年□策劃體娛文創部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許俊文攝影1感動了上萬人的河南水彩畫半個世紀前的畫作緣何讓今天的觀眾溼潤了眼眶這個「和時間賽跑」搶救出來的畫作對河南又意味著什麼?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9周年之際,「披圖可鑑——河南省美術館館藏20世紀50至70年代水彩作品展」吸引上萬市民參觀,一幅幅畫作表現的場景成為人們感知新中國成立之初鏗鏘歲月的窗口。從畫中,美術愛好者找到了水彩藝術的根,普通市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的精神風貌。正如一位觀眾觀看後的留言:「我看到了初心。」
  • 這部主旋律電影的首映,為何讓觀眾眼眶溼潤?
    該影片由河南人導演、河南人主演、在河南拍攝,以20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為原型,故事生動感人,讓現場不少觀眾眼眶溼潤。  在一次去北京的高鐵上,導演康紅立身邊碰巧坐了一位在農村當駐村第一書記的男子。一路上,他們聊了很多駐村扶貧的話題。這位駐村第一書記因為一個家庭電話影響到工作而與妻子爆發衝突的故事,打動了康紅立。
  • 《天龍八部》演員聚首,無數觀眾溼潤了眼眶
    01《天龍八部》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經典作品,而後也被拍成經典電視劇,其中當屬97版黃日華飾演的喬峰最為傳神,而今經典在被提起,黃日華致敬經典,《王牌》回歸,無數觀眾溼潤了眼眶!不少觀眾看了之後,紛紛感嘆,能夠在有生之年再次看到昔日的經典,也是很難得了,有不少網友甚至感嘆劇情重溫,溼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無法遮掩的情緒波動,足見其影響之深。
  • 上世紀中期的河南是啥樣?河南省美術館這場水彩畫展帶你重溫時代記憶
    「潤物無聲——李永海與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展覽宣傳海報作為2020年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組成部分,「潤物無聲——李永海與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展覽將於2020年7月15日—10月31日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展。
  • 「記憶深處——蔣正楊水彩畫作品展」深圳美術館展出
    9月29日,由深圳美術館、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湖南省畫院、深圳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提供支持的「記憶深處——蔣正楊水彩畫作品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開幕嘉賓合影梁宇致辭觀眾觀展蔣正楊,湖南長沙人,現居上海,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水彩畫學會理事,湖南省畫院青年畫院畫家。早年,蔣正楊走出湖湘,遠赴上海,在同濟大學求學7年。
  • 講座|安妮·萊爾斯:何謂英國水彩風景畫的黃金時代
    為了能讓觀眾們更好地欣賞展覽,上海博物館日前推出了講座「英國水彩風景畫的黃金時代(1750-1850)」,由18-19世紀英國藝術史專家安妮·萊爾斯主講。澎湃新聞特此對講座進行整理,並獲授權刊發。《切爾西的白屋》,吉爾丁從這幅由吉爾丁創作的《切爾西的白房子》開始說起。這幅畫的主題是泰晤士河、白屋以及它在水面當中的泛光。
  • 「李永海與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展覽亮相河南省美術館
    據介紹,李永海(1912-1963)是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的重要開拓者、美術教育家,為河南的美術發展和美術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此次展覽分為「鏡像:李永海畫作中的河南記憶」和「薪火:李永海與新中國河南水彩畫教育」兩個展覽單元,較為全面的展示了李永海先生的藝術創作和教學歷程。展覽將持續至10月31日。
  • 半個世紀前,在西藏遇見「龐貝末日」
    今天,醍醐君分享藝術家裴莊欣的回憶。身處動蕩的美國加州,他想起半個世紀前,與名作《龐貝末日》在西藏的奇妙邂逅——生活中,或許正是這些至暗時刻的光,引領我們超越每一刻的困境。 在疲憊中睡去,幾小時後,又在疲憊中醒來。加州是美國疫情的重災區,而復活節的寂靜,又為疫情下的城市,增添了一層迷幻般的末日濾鏡。 似夢非醒中,記憶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
  • 知名水彩畫家|臺灣水彩畫家謝明錩畫作分享
    ▼臺灣著名水彩畫家謝明錩先生作品賞析。謝明錩1955年生於臺北大龍峒,畢業於輔仁大學中文系,擅長用斑駁老舊的光影來表現水彩技法。他的水彩作品得到大眾認可,現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出版作品《水彩畫法的奧秘》等,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全國美展金龍獎、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等大獎。▼謝明錩先生被譽為水彩畫大師,他潛心研究繪畫方法和技巧,十年如一日從未改變。他喜歡將色標貼在黑色紙板上,反覆研究色差,研究色彩臨補色和對比色的差異。在不斷完善作品中,研究水彩畫的更深層次的奧妙,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 吳冠中畫作賞析——水彩與水墨的融合
    這兩幅畫的東西結合的特點十分鮮明,比如《黃金碩果批把》的顏料中摻入了濃重的墨色,桌布的畫法簡直就是水墨花鳥的用筆,留白果盤的畫法很有中國水墨意蘊,果盤中的批把果的畫法主要運用水彩畫造型手法。《荷花》更是借鑑了中國寫意花鳥畫的技法。
  • 上世紀中期的河南是啥樣?河南省美術館這場水彩畫展帶你重溫時代記憶
    「潤物無聲——李永海與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展覽宣傳海報作為2020年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組成部分,「潤物無聲——李永海與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展覽將於2020年7月15日—10月31日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展。
  • 學水彩畫前應該了解水彩的工具
    水彩毛筆水彩毛筆基本上分為大面積的刷色筆、暈染上色用的圓頭毛筆、勾線用的細毛筆。水彩紙水彩紙的紋理一般分為細紋、中粗紋、粗紋。溢彩系列荷蘭溢彩系列的水彩紙紋理非常特殊,在燈光下呈現不規則的半環狀。夢法兒夢法兒是新手入門級的推薦用紙,紋理細緻,幹的比較快,適合畫插畫,刻畫細節的時候非常好用。
  • 半個世紀前,在西藏遇見「龐貝末日」
    今天,醍醐君分享藝術家裴莊欣的回憶。身處動蕩的美國加州,他想起半個世紀前,與名作《龐貝末日》在西藏的奇妙邂逅——生活中,或許正是這些至暗時刻的光,引領我們超越每一刻的困境。 在疲憊中睡去,幾小時後,又在疲憊中醒來。加州是美國疫情的重災區,而復活節的寂靜,又為疫情下的城市,增添了一層迷幻般的末日濾鏡。 似夢非醒中,記憶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
  • 龔玉|她的水彩畫,常常能牽動起記憶的回望!
    「 她的水彩畫,常常能牽動起記憶的回望, 並以藝術的名義表達生活的智慧,引起大家靈犀共鳴。」 個展 2017.03.18《第一印象—人與自然》龔玉水彩個展——上海之禾空間美術館 2019.01--龔玉水彩藝術展——中國·蘇州;同年7月義大利米蘭展出2010.10《龔玉水彩》個展——上海全華美術館 聯展 2017.12.02
  • 南極冰雪中發現保存106年水彩畫 西媒:是百年前探險隊所作
    報導稱,這幅小畫是斯科特南極點探險隊的一名成員所作,他就是英國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畫的是一隻小鳥。威爾遜的照片在一年多前也曾被南極遺產信託基金會找到。  報導稱,令人驚訝的是畫作保存得非常好,因為它避免了被陽光照射。眾所周知,威爾遜和斯科特還有其他三位南極點遠徵隊的成員在返回途中死亡,斯科特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了惡劣天氣如何阻止他們活著返回。
  • 簡單唯美的水彩畫教程圖片,水彩畫入門一步一步教
    覺得好看卻無奈是個手殘黨不會畫,真心很無奈啊!你知道嗎?其實水彩畫非常適合製作風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畫作哦!喜歡水彩畫的朋友不要放棄啊,我們今天就為大家帶來簡單唯美的水彩畫教程圖片,一起來學習吧!現在正是月季花開的季節,現在相信大家應該在花壇裡隨處可以看到開的燦爛的月季花,美好的插畫裡也總是出現爬滿籬笆的月季花,是不是手癢想畫一朵月季花呢?
  • 藝術家創作「通靈」抽象水彩畫後,被逼得幾乎破產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靈性藝術家Georgiana Houghton創作的一系列抽象水彩畫轟動了當時的藝術界。她說,所有的畫都是通靈和通亡之後的結果。雖然靈性之作的概念讓人震驚,但是其熱度也如曇花一現。科陶德藝術學院《Georgiana Houghton:靈魂繪畫》首次展出這些已被遺忘150年的維多利亞風格水彩畫。Georgiana Houghton - The Eye of GodHoughton是維多利亞時期靈性運動的早期倡導人,對十九世紀英國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像神探夏洛克這種家喻戶曉的偵探小說的誕生也借鑑了靈性文化。
  • 瞼虎繪 || 水彩—憑祥瞼虎
    憑祥瞼虎(中華瞼虎)分布在廣西和越南邊境較溼潤的森林地區。本種是由香港人「雷威」先生發現,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 luii。他於1993 年首次在中國廣西偏遠地方近越南邊境發現本種,及後作幾年的研究,於 1999 年才正式發表成為新品種。
  • 水彩基礎教程:水彩畫顏料的種類,簡單了解一下吧
    畫水彩畫顏料是很重要的一項,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到畫材店或者網店可以輕鬆購買到的水彩畫顏料。按狀態分為固體和管狀,管裝顏料買一小隻,給人感覺比較貴。但是管裝水彩顏料在使用時加水溶解,所以使用時間比較長,相比固體的更好蘸取一些。
  • 五彩繽紛的水彩畫藝術
    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佔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視手稿創作,他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於細密畫中。事實上,這些就是水彩畫的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