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時期,沙河和澧河在上口鎮交匯,因其河灣形狀酷似海螺,上口鎮被改名為螺灣河鎮。明朝時當地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便改為「漯」,之後為便於書寫和稱呼,漯灣河鎮遂簡化稱為漯河鎮。
漯河,別名河上街,隱陽城,位於河南省中南部,是世界最早字典《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的故裡。
全市共有14處國家A級以上旅遊景區,其中4A級景區5處,3A級景區8處,全市地貌類型主要分為剝蝕殘崗和衝積平原兩種。
漯河市總面積約2617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85萬,常住人口約267萬,下轄3區2縣,分別是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舞陽縣和臨潁縣。
源匯區,位於漯河市南部,因古源匯寨得名,取「諸水匯流」之意。
全區總面積約20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31萬(2018年末)。當地風景名勝主要有開源森林公園、沙澧風景區、三晉鄉祠、古城遺址和雙龍橋等。
郾城區,位於漯河市中部,因古郾子國得名,是漯河市政機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全區總面積約413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1萬。當地風景名勝主要有化身臺興國寺、郝家臺遺址和敕修石磙城等。
召陵區,地處漯河市東南部,因古召陵邑得名,取「號召天下之高地」之意。
全區總面積約405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4萬。主要景點有許慎文化園和召陵故城遺址等。
舞陽縣,位於漯河市西部,因地處舞水(又名潕水、㵲水)之北而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77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61萬。當地風景名勝主要有舞陽賈湖酒文化園、沙河國家溼地公園、西城森林公園和舞陽縣植物園等。
臨潁縣,別名潁川、潁,位於漯河市北部,因濱臨潁河而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821平方公裡,總人口約76萬。主要景點有南街村景區、小商橋景區和陳星聚紀念館等。
為方便更多人認識、了解漯河市,文章中謬誤、遺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朋友留言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