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造成市場行情普遍不行,如今很多農產品出現價格暴跌或者滯銷的情況。這在水果行業最為常見,如今隨著雙節的到來已經出現了很多農產品"翻身"的情況。
其中就以花生為例,上半年的春花生的價格還比較平常,但誰也沒想到下半年的夏花生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可以賣出比去年還高的價格。
而在農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蔥姜蒜這三樣佐料中,在市場上依然頂著"蒜你狠"、"姜你軍"的氣勢走下去。
不過在這些佐料中,也有例外,有農民反映自己種了1000棵樹,結果到頭來純利潤只有5000元,種植戶百思不解,覺得是不是自己種錯了,不知道今年的市場到底咋了。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的鮮花椒最貴賣到了12一斤,最低也有10一斤,如今卻是4.5一斤都不到,收購價相比於去年出現暴跌的情況。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體的收益僅僅只有5000元嗎?
在經過筆者的了解之後發現,影響今年花椒價格下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就是跟風現象驟增。一般來說,市場上每一次出現一些火熱的農產品時,到了第二年大都會出現價格下跌的現象,其原因就在於大眾對於種植的跟風。而在花椒上,由於花椒對於土壤以及環境各個方面的適應力非常強,因此在種植技術上並沒有太大的門檻,這就導致種植花椒的面積擴大,從而使市場上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
其二,品種的更換。花椒在市場上並不是一直受到大眾的歡迎的,在這裡就需要大家對於新品種進行相應的研究,從中發現大眾所喜歡的品種。這其實在葡萄中就有所體現,此前,國內一直種植的都是本土的龍眼葡萄,但由於消費者口味的改變,很多種植戶都選擇了市場上更加受歡迎的品種。
其三,銷售渠道不夠健全
對於人們來說,花椒可以用到的時候並沒有蔥姜蒜那麼廣泛,花椒在四川地區吃的比較多,而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很多飯店對於花椒的需求也沒有那麼多。並且由於種植花椒的農戶對於銷售渠道僅僅只依靠著收購販,因而就會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砍價行為,導致收購價會更低。
除此之外,導致種植戶純利潤降低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對於人工費用上的開支,購買大量的勞動力使得種植戶的利潤在大環境下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