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東門紀念館平均每天2112人預約參觀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當……當……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自3月21日恢復開館後,和平鐘聲每天早晨重新在江東門上空響起。撞鐘儀式上,12名觀眾代表共計撞響13下和平大鐘,意為銘記「12·13」。到3月28日,已有14781名觀眾實名預約有序進館參觀,平均每日參觀人數為2112人。其中,開館日8:30—10:30時段,預約觀眾較少;14:30—16:30時段,預約觀眾較多。觀眾來自全國各地,半數以上來自安徽、江蘇和河南。

  為保障疫情期間觀眾參觀安全,按照相關要求,紀念館採取分時段、間隔性辦法,科學控制入館觀眾流量,限定南京大屠殺史展區名額上限為5000人/日、「三個必勝」專題展區為3000人/日、利濟巷分館為200人/日。紀念館保潔員每天巡館消毒至少7次,展區內,圍欄、樓梯把手、電梯扶手等觀眾接觸較多的地方都是重點消毒區域。

  來自浙江湖州的崔女士和父母是開放首日首批入館觀眾。「我之前來過紀念館,這裡特別能夠激起人的愛國情懷,父母早就想來看看了。」崔女士通過自媒體看到紀念館須預約參觀的信息後,提前在紀念館微信公眾號上完成了預約,恢復開館第一天,一家人一大早就自駕直奔南京。

  3月26日,南京大學的蘇定強院士和中科院的崔向群院士一同來到紀念館參觀,他們在遇難者名單牆前,分別獻上花圈並默哀。崔向群說:「我們之前就在紀念館微信公眾號上預約好了,懷著對同胞無限緬懷的心情,選擇在清明前夕來祭奠逝者,寄託哀思。」

  「這是紀念館自2004年在全國率先免費對外開放16年來,首次實行實名預約參觀。預約的第一周,由於疫情原因,觀眾量比較少,預約系統運行比較順利。」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下一步,紀念館將會同公安、交管等部門和建鄴區,共同完善預約工作的細節,堅持防疫與預約開放同部署、同落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觀眾需要注意的是,紀念館並不只是在疫情期間才需要預約參觀。預約是長期運行機制,疫情結束後也要預約才能進館參觀。並且,紀念館分為南京大屠殺史展區、「三個必勝」專題展區、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3個展區,3個展區位置和流線不同,須分別預約。在網上預約成功後,入館不需要換取紙質票據,在入口憑身份證就可以進館了。無法網上預約時,在預約當天有名額的情況下,可帶本人有效身份證件、護照原件等至觀眾預約服務中心預約。為保障參觀者的安全,每位觀眾都必須經過身份認證後才能進館參觀。(江東 許琴)

 

來源:南京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江東門紀念館:讓更多人銘記歷史
    這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遺言,它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簡單、樸實、有力。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惜和平。幾年來,紀念館以管理的標準化、教育的大眾化、傳播的國際化為抓手,積極傳遞中國和平之聲,講好「中國和平故事」。   場館運行:每件事有規範,每個規範有流程   每天,江東門的和平大鐘總是準時被撞響。
  • 江東門紀念館:讓更多人銘記歷史
    這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遺言,它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簡單、樸實、有力。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惜和平。幾年來,紀念館以管理的標準化、教育的大眾化、傳播的國際化為抓手,積極傳遞中國和平之聲,講好「中國和平故事」。   場館運行:每件事有規範,每個規範有流程   每天,江東門的和平大鐘總是準時被撞響。
  • 南京雲錦博物館將北遷 江東門紀念館周邊改造
    南京雲錦博物館將北遷 江東門紀念館周邊改造 2014-12-09 14:58:17  記者昨天從正在舉辦的南京市城鄉規劃編織成果交流展上獲悉,位於江東門附近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周邊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已制定完成,以紀念館為中心的約330公頃城市地塊將重新規劃,調整功能定位,區域總體高度將嚴格控制,一些單位還將搬遷。
  • 南京江東門「萬人坑」:累累白骨的控訴!
    新華網南京7月7日電(記者徐機玲、蔡玉高)「七·七」事變紀念日,位於南京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萬人坑」遺址前,許多市民、青少年學生和外地旅遊者在祭臺前焚香祈禱,敬獻鮮花,向遇難者表示深切的悼念。
  • 「9·3」抗戰勝利日 江東門紀念館「三個必勝館」迎來參觀人流
    眾多市民和遊客來到江東門紀念館的「三個必勝」新館內,感受那段可歌可泣全民族抗戰的歷史。眾多市民和遊客來到江東門紀念館的「三個必勝」新館內,感受那段可歌可泣全民族抗戰的歷史。眾多市民和遊客來到江東門紀念館的「三個必勝」新館內,感受那段可歌可泣全民族抗戰的歷史。
  • 總書記兩次參觀!這個紀念館要「升級」!
    安全生產是根本,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紀念館對涉及安全的設施設備、水電氣、施工等環節加以規範,規範中明確,只要在紀念館「動火」作業,身後必須站一名消防員。今年3月21日,紀念館在疫情發生後恢復開放。當天,共有1800多人通過預約參觀。今年3月,觀眾在紀念館入口處出示參觀預約碼、蘇康碼。
  • 紀念館迎117萬人次參觀 留言簿裡抒寫家國情懷
    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稱「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2028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  「鐺、鐺、鐺……」每天早上8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
  • 江東門紀念館講解志願者孔佩雯:做紫金草志願者 改變人生軌跡
    而對23歲的南京姑娘孔佩雯來說,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志願者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江東門紀念館講解志願者孔佩雯:做紫金草志願者 改變人生軌跡  對很多人來說,做志願者是一段人生經歷。
  • 南京4A級以上景區遊客超177萬人次,這裡將要預約參觀……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單日最大人流量超過4.5萬人次,為此紀念館目前正在研究預約參觀方案。 除此以外,南京遊子山休閒旅遊區、南京紅山動物園景區等其他4A以上旅遊景區總接待量53.72萬人次。金牛湖旅遊度假區、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共接待遊客10.84萬人次。江寧石塘人家、江寧黃龍峴片區等八家五星級鄉村旅遊區共接待遊客15.18萬人次。   全市博物館共有33個展覽接待參觀,組織社會服務活動30個,共計接待觀眾 35.38萬人。南京城牆景區共接待遊客2.8萬人次。
  • 南京這座紀念館,每年參觀者數百萬人,但沒人想去第二次
    接著分享我的暑期南京行,今天要去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心情有些沉重。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碑的上端刻有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數字:「1937.12.12——1938.1」,那是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碑的下方鋪滿了象徵遇難者白骨的基配石,寓意著紀念館是建立在江東門「萬人坑」遺址之上。
  • 國家公祭日,寫下親子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記憶
    但是從我到達南京開始,從我在火車站打車到麗楓酒店時候優步司機的景點推薦,到了酒店之後,酒店禮賓部的先生又熱情的給我作了行程推薦,以至於當我今天早上出門前往鐘山風景區打人民優步,遇到的優步司機聽到我的行程按排之後仍然還是非常建議我先去一下大屠殺紀念館,然後再去鐘山風景區,南京人真是非常的熱心和善良,那位優步司機告訴我說,他可以先送我到大屠殺紀念館很近,五分鐘就可以到了
  • 南京江東門紀念館一件館藏一級文物獲批覆制
    近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南京江東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複製館藏一級文物「1938年南京難民贈送辛德貝格繡有『見義勇為』中文字樣的絲綢」的請示。另外,國家文物局還批覆同意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修復館藏一級文物「1937年原紅十字會埋屍隊員郭學根保存的紅十字會埋屍用品明細帳單」的請示。
  • 南京江東門「萬人坑」遺址白骨累累 觸目驚心
    記者 崔曉 攝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9號門進入,順著遇難同胞名單牆往前走,就來到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遺址。據史料記載和各慈善團體埋屍記錄,江東門是當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規模較大的叢葬地之一。
  • 將18萬件藏品數據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全新升級
    ,每年超 800 萬的參觀人數遠超最初設計的接待流量。除了將參觀方式改為提前預約,紀念館還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我們是想通過這些調整,擴大我們的研究隊伍,不僅僅是我們在做研究,而是讓更多的人記住。"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
  • 專家細說南京江東門「萬人坑」
    中新社南京八月十六日電題:專家細說南京江東門「萬人坑」  中新社記者陳光明  近年來,在南京江東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萬人坑」遺址,陸續發掘出二百零八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骨,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關注。
  • 臺灣佛光寺星雲大師獲南京江東門紀念館特別貢獻獎
    你好臺灣網12月14日消息 13日下午,臺灣佛光寺星雲法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日本日中友好協會幹事長白西紳一郎、加拿大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會長列國遠、美國舊金山浩劫紀念館館長熊瑋被授予南京江東門紀念館第三批「特別貢獻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為此五人或其代表頒發獎章和證書。
  • 江東門紀念館: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
    而在從前那處滿布痛楚和血淚的地方,如今屹立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止的建築作品,更是歷史的講述者和平的宣講師。從戰爭到和平,用建築的語言訴說歷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名江東門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
  • 江東門紀念館今起閉館,12月14日恢復開放丨南京24小時
    通訊員 李守義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舉行11月2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農業農村科技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600多人參加論壇。
  • 江蘇南京:國際博物館日將至,市民走進紀念館緬懷遇難同胞!
    2020年5月16日,江蘇南京,「5·18國際博物館日」將至,很多南京市民遊客前往位於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緬懷遇難同胞。據悉,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 今天,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恢復預約參觀!
    從今天起 林語堂紀念館適度有序恢復開放啦 進館參觀實行預約限流服務 上午十點,第一批遊客在經過現場體溫測量、出示八閩健康碼等進館檢查程序之後,佩戴好口罩有序步入林語堂紀念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