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五一假期,瑞視覺為了參加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與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桃鄉 岱崮地貌」蒙陰好風光全國攝影大展,一家三人做了個沂蒙山區人文風光三日遊。
第一站,我們就順著導航來到了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的「沂蒙紅嫂紀念館」。
紅嫂,一個神聖的名字,早在中學時代學習中國歷史時,就聽老師講過沂蒙山區「紅嫂」在抗戰時期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感人事跡。
我們去時,沂蒙紅嫂紀念館還是一個普通的農家院子。
現在,看網上資料,可知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目前已完成佔地百餘畝的主體展館展區、紅嫂生活體驗展區和紅色遺蹟展區建設,總建築面積達1.8萬平方米。
院子內有三位「紅嫂」的半身塑像。
其實,「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是無數個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上圖為「紅嫂」原型明德英的塑像。抗戰時期,農家啞婦明德英,在八路軍戰士生命垂危的時刻,衝破了封建觀念的束縛,做出的乳汁相救的大愛壯舉。她的事跡被改編成多部藝術作品,並傳遍全國。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明德英被評為其中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餵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餵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上圖為「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塑像。當年,王換於冒著生命危險創辦戰時託兒所,為黨保存「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軍戰士白鐵華,含淚埋藏八路軍女幹部陳若克……事跡十分感人。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上圖為「擁軍媽媽」胡玉萍的塑像。全國愛國擁軍模範胡玉萍擁軍長達60多年,從少女時代擁軍支前、護理八路軍傷員,抗美援朝時為國家捐款捐糧,六十年代學雷鋒,把「無私奉獻」的精神帶到了遼寧撫順。在撫順的27年間,靠養豬、撿廢品,胡玉萍捐款捐物達15萬多元,上交黨費10400元。60年中,她為國家、為軍隊奉獻了執著的大愛和一生的真情。
「沂蒙紅嫂紀念館」附近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
這組照片,拍攝六年後整理,發現了當時拍攝的粗糙。帶著家人一起,只能說是一個客觀原因。
日後若有機會故地重遊,一定要認真、用心拍攝,為「紅嫂」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盡一份力,為沂蒙山區的紅色旅遊景點擴大影響發一分光!
【《瑞視覺》發布的照片,全部是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