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拉蒂邁魚:在我們中國古動物館,有一件很重要的展品叫做拉蒂邁魚,這個標本保存在福馬林的大魚缸中,保存了它的原始狀態。這個標本是一個現生標本,所以也被稱為活化石。
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
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最早見到拉蒂邁魚的一個博物館的保管員,她的名字叫拉蒂邁,所以,魚的名字也就根據她的名字命名。拉蒂邁隨後給魚做了一個簡單的素描圖,把拉蒂邁魚的特徵很好地展示出來,於是一種具有「胳膊腿」的怪魚形象躍然紙上。
為什麼拉蒂邁魚給人以具有「胳膊腿」的既視感?因為它肉質的魚鰭與大多數魚類不同,魚鰭內骨骼與簡單的鰭條也不一樣,它顯得非常強壯。
魚向四足動物的演化
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有很多其他的肉鰭魚類化石。比如我們國家的鬼魚、夢幻鬼魚、斑鱗魚等肉鰭魚化石。在加拿大曾發現的真掌鰭魚,曾經被作為從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過渡環節,生活在3億8千萬年前。
提塔利克魚(Tiktaalik)來自於2006年在加拿大的考古發現,它被認為是更像四足動物的魚類代表。研究表明提塔利克魚生活在泥盆紀晚期,距今3.75億年,它們魚鰭更加強壯,能夠支撐身體進行一部分水底爬行,扁平的頭部更加有利於其在水底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四足魚類開始走向陸地,陸生四足動物的早期代表魚石螈,生活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的格陵蘭島上。這個時期魚石螈的前肢已經進化出了多個指頭,而後肢更是比較清楚的發現了七個腳趾頭,出現多趾現象。最終慢慢由不固定的七八趾進化成現在的五個腳趾。
我國發現的早期魚石螈
潘氏中國螈(Sinostega),它是在我國寧夏發現的我國迄今為止最早期的魚石螈類,也是亞洲最早的四足動物代表,7釐米的下頜骨揭示了它古老四足動物的身世。
從四足動物的起源來看,在泥盆紀晚期是一種全球出現的狀態,我們確定它的起源一定是早期古老的肉鰭魚類。只有肉鰭魚具備這種類似於胳膊腿四肢的鰭,才能演化成早期的四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