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上岸的四足脊椎動物,生活環境有點鹹|Nature 自然科研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最早上岸的四足脊椎動物,生活環境有點鹹|Nature 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點擊「」訪問關注。

據上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 Euryhaline ecology of early tetrapods revealed by stable isotopes 顯示,早期的四足動物——真正在陸地上行走的第一批四足脊椎動物——生活在鹹度有變的水體環境中,如河口

畫中,兩隻泥盆紀動物在探索泥盆紀的一個三角洲。遠景中的海水和近處的河流淡水混合在一起。

Image credit:Mazan (http://www.mazanonline.fr) 

雖然以登上陸地聞名,但是四足動物主要是水生的,有鰓和有力的尾巴支持其遊泳。然而,它們生活的水環境的類型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第一批化石是在最初被認為是沉積在淡水中的砂巖裡面發現的。然而,人們在微鹹水和海水的沉積物中也發現了四足動物的遺骸和足跡,這表明早期的四足動物也許能夠忍耐多變的鹹度。

法國裡昂第一大學的Jean Goedert及其同事分析了51個早期四足動物化石標本以及中國西北部和格陵蘭島東部泥盆紀(約3.65億年前)巖石中的相關盔甲魚和肉鰭魚類化石。作者採用的新型分析方法可以測量硫、碳以及氧的同位素比值,從而可以區分淡水動物和海洋動物。

在對包括鱷魚、紅耳龜和各種魚在內的現代脊椎動物進行硫同位素分析後,作者確定他們所研究的化石四足動物和其它脊椎動物生活在淡水和海水混合的環境中,例如河口和三角洲。作者總結表示,四足動物可能能夠適應不同程度的鹹度。可能是這種靈活性幫助它們得以在晚泥盆世的滅絕事件中倖存了下來,之後走向陸地

DOI: 10.1038/s41586-018-0159-2

相關焦點

  • Nature:再生能力為四足脊椎動物祖先共有
    2015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來自柏林für Naturkunde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團隊以及布朗大學對兩棲類動物化石的合作研究認為現代火蜥蜴的強大再生功能源於其四足脊椎動物祖先,而在漫長的進化中這一特異功能卻逐漸地消失了
  •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24日獲悉,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奇異東生魚」。該化石距今約4.09億年,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000萬年。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最早注意到生活在尼羅河中的一種魚,與人類以及其他陸地動物的身體結構擁有一系列共同點。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 「魚類登陸演化成為四足動物,人是從魚演化來的」。在接下來的近200年內,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魚、在何時、怎樣演化成了四足動物?
  • Nature自然科研介紹系列紀錄片《中國抗疫志》
    編者按:Nature自然科研今天推送了《共享經驗 團結抗疫》的文章,介紹了系列紀錄片《中國抗疫志》,現予以轉載。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病蔓延全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加入抗疫的行列。中國作為最早採取行動防治疫情的國家,經驗值得借鑑。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2020-03-20 14:4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
  • 科學家發現3.65億年前地球上最原始四足動物(圖)
    3.65億年前最原始四足動物復原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出土了地球歷史上最原始的四足動物的化石雖然孔螈可能沒什麼進化研究價值,但是,科學家們卻從這些化石中收集到從魚到四足動物進化演變的新資料。四足動物有4個肢體,衍生動物包括兩棲動物、鳥和哺乳動物。    之前曾出土了一個更為古老的動物化石,但它是魚而不是四足動物。孔螈卻是四足動物不是魚。這隻長相兇猛的動物長約3到4英尺,以魚類為食。研究人員稱,它可能剛遊過淺水,可能有短而粗壯的四肢,但是,腳趾數目不詳。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從魚類進化到四足動物,這已是進化論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陸地,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卻是科學家們長年探索的課題。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
  • 四足鯨魚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它是不是現在鯨魚的祖先?
    四足鯨魚化石通過對化石的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這具化石生存的年代大約在距今4200萬年前,它與現存的鯨類有著最相似的骨骼形態以及相似的基因序列。其實,早期科學家們就發現了鯨魚的祖先,它是生活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古鯨,根據化石推斷,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純陸地或淺水區生存的哺乳動物,但是,一直以來,沒有找到巴基斯坦古鯨繼續進化的證據。而這次的發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缺失。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 一隻四足機器人揭開了3億年前的謎題:早期陸生動物是怎麼走路的?
    古生物學家之所以知道Orobates以四足行走是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塊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化石擁有四條腿,而且更幸運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了與之匹配的足跡化石。有一種假設認為,Orobates——脊椎動物譜系(包括今天的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近親——以及其他早期四足動物當時還沒有進化出一種「高級」的步態,而是像蠑螈一樣拖著自己的身體前進。
  • 誰是脊椎動物的登陸先鋒:關於迷齒兩棲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迷齒兩棲類動物可以分成幾個主要的類群,第一個類群叫魚石螈目,它們是最早的四足動物。大家最熟悉的代表——魚石螈類,是在格陵蘭發現的化石,它們生活在距今大概3億6千萬到3億7千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它們生活在主要是淡水的,類似於沼澤的環境當中。這是魚石螈的復原圖。魚石螈既然作為四足動物登上陸地,是不是它可以健步如飛地在陸地上奔跑?
  • 世界環境日看個新鮮,原來千島湖遊艇上產生的生活汙水都上岸了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偉利 通訊員 魯萍 胡釗龍今天(6月5日)是第47個世界環境日,淳安縣環保局舉行了首屆「環保公眾開放周」活動,活動共有140餘人社會各界代表參與體驗千島湖環保公眾開放點。140餘名體驗者分成三路分別參觀了淳安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淳安縣南山汙水處理廠、農夫山泉杭州千島湖飲用水有限公司、淳安縣環境衛生所、海事處、千島湖鎮、汾口鎮、威坪鎮、大墅鎮,親身體驗「美麗淳安」背後的不易。第一條線路:南山汙水處理廠—縣環衛所垃圾分類宣教中心—縣環境保護監測站。
  • 四足機器人的那些可能性,前途一片光明
    2005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學工程公司首次推出了四足機器人,而後在眾多研究機構、公司、品牌的努力下,讓四足機器人的性能和功能逐漸增多、逐漸優化,並被人們嘗試著應用在各個領域。那麼,四足機器人到底能在哪些領域起什麼作用呢?
  • 返祖現象 他們四足爬行
    但在土耳其,一對夫妻所生的5名子女卻天生習慣「四足行走」。  是基因突變,還是大腦病變?這一返祖現象是否有助於破解人類兩腿直立行走的「基因密碼」,可否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研究的新線索。  「四足之家」引發各路專家激烈爭論。
  • 華人學者同日再發5篇Nature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552姜有星教授、白曉辰教授課題組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393王林發教授、石正麗教授、童貽剛教授、馬靜雲教授課題組
  • 滿臉是牙的脊椎動物,比恐龍還古老,卻差點被歐洲人吃滅絕了!
    滿臉是牙的脊椎動物,比恐龍還古老,卻差點被歐洲人吃滅絕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種多樣,食人魚是生活在水中的猛獸,提到它的名字很多人都會不寒而慄,一口尖牙利齒更是讓人膽戰心驚,但和食人魚相比,下面這種生物過而不及,這是一種分布在北冰洋水域內的脊椎生物。
  • Nature 中文摘要 8 January 2015
    為了成功侵染它們的宿主,病原體必須能夠感知其環境並恰當地調節致病基因的表達。因此,在進入哺乳動物細胞時,兼性的細胞內細菌病原體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會通過激活宿主的致病調節因子PrfA來改造其轉錄模式。本文發現,激活PrfA的過程需要細菌和宿主來源的穀胱甘肽(glutathione)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