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的第1258篇推送
挖掘個人價值,洞見財富機會
作者丨 慄霖
來源丨 新周刊(ID:new-weekly)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中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等收入人群的標準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之間,有車、有房、能旅遊。
該標準引起討論,人們紛紛調侃「被中產」,還有一些年輕人在自嘲拖後腿時,表示物質中產達不到,就做精神中產。
精神中產是在社交平臺興起的詞語,自稱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們一般生活在大城市,受過良好的教育,大都從事白領職業。但沒房沒車,只能偶爾窮遊。
他們對於很多事物的看法和傳統觀念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價值判斷、人生理想都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他們雖然沒錢沒房沒車,但在精神世界裡自得其樂,甚至可以看作是另一種形式的「精神勝利法」。
精神中產生活大賞
—FINSIGHT—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中產家庭要有房有車,但精神中產們一般都沒房沒車。經過最近十多年的房價瘋漲,普通工薪家庭通常需要花光全部積蓄才能支付大城市的一套商品房。
精神中產們不願掏空6個錢包買下一套房。
精神中產們不願加大槓桿,背負幾十年的房貸。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在《家:佔有與驅逐》中寫道:「敢於不佔有,在不佔有的前提下享受生活,精神昂揚地過好每一天,這也許會是這個時代的最大的革命。」
在全民買房熱潮的鼓動下,這一句另類提醒引起精神中產們注意。他們秉持不買房、享受當下的人生哲學,認為租房也是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對於買車,精神中產們就更沒興趣了。
大城市的早晚高峰期,自己開車還不如乘坐公共運輸高效。有人計算過,一個正常的上班族,打車的平均花費遠低於買車的錢。但人們為什麼還是要買車,一來有虛榮、好面子的因素,認為有房有車是中產標配;二來因為前些年,網際網路約車軟體沒有普及,家裡有老人孩子的,有車的確會方便一些。
精神中產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堵車的路上。
當然在一些小城市,網約車不夠滿足日常需求,有車也很必要。但在這些地方生活的年輕人,大多就是當地真正的中產階級,不需要再給自己一個精神中產的標籤。
精神中產們除了對買房買車沒有執念,對結婚生子的看法也比較開放。
他們會思考婚姻的意義,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對於一些已經自主選擇婚姻的精神中產來說,在生養下一代的問題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謹慎。
一位從事媒體行業,自稱精神中產的網友在社交平臺寫下:養育子女的目的是為了體驗人生,而不是基於養老、情感寄託、基因延續等需求。
精神中產們自嘲「沒有皇冠要繼承」,也不會把未完成的願望強加給下一代去實現,更不會讓自己陷入「鋼琴排在中產家庭孩子鄙視鏈底端」這樣的怪圈。甚至,他們認為自己還沒有活明白,不知道該怎麼對待一個新生命。
精神中產不會把孩子看作一個分數機器。
除了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種人生大事,精神中產們擁有獨立的判斷。在日常消費中,他們也有一套自己的金錢觀。他們只買合適的,不買貴的,不存在炫耀性消費。
在廣州從事舊物交易的凱斯,明顯感到「所謂的精神中產們正在控制自己的物慾,喜歡買二手貨、循環使用舊物,這樣既省錢又環保」。
精神中產們雖然在物質消費上不攀比,但他們正在越來越多地為閱讀、電影、展覽、旅行等精神產品付費。一位自稱知識付費的深度用戶,在知乎留言說她今年一件衣服都沒買,但五花八門的課程卻買了不少。
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精神中產們寧願住青年旅社,吃路邊攤,然後用省下的錢去更多的地方、認識更大的世界。
整潔便宜的青年旅社,正在成為精神中產們旅行的首選。
如此看來,精神中產們在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日常消費等方面,與通常意義上的中產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成為精神中產,這很重要
—FINSIGHT—
精神中產自願簡樸的生活方式,對家境普通、天資平庸的年輕人非常實用。因為消費社會正在製造無數新窮人,群體自願簡樸,才不會讓他們陷入工作、消費、新窮人的死循環中,避免被消費浪潮裹挾向前。
任何生活方式都是習得的,我們做的所有選擇都是基於原有的知識與經驗,而獲得知識和經驗最便捷、最便宜的方式就是閱讀。
精神中產們本就不富裕,沒有行萬裡路的資本,又因自身階層的限制,認識不到可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大牛,所以他們把博覽群書、深度閱讀奉為圭臬。
精神中產們十分認同被稱為「專業讀書人」的作家唐諾的話。唐諾認為讀書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人們應該慶幸,在一個閱讀越來越不主流、不賺錢的時代,竟然還有人堅持寫書、寫好書。
精神中產們自認為是愛讀書的,但還是苦於讀的書不夠多。/《十三邀》
還有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對閱讀經典的看法,卡爾維諾認為世界上的經典作品數量龐大,不管多喜愛閱讀,一定會有沒讀過的經典。
這句話仿佛給精神中產們一針強心劑,讓他們在認識到學海無涯,終身學習的必然後,放下焦慮,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
當精神中產們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知道現代社會的本質是消費主義和娛樂工業導向,量入為出,不陷入消費陷阱變得重要。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裡亞在他的《消費社會》中認為「在消費社會中,我們消費的並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過消費體現著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因此消費是符號意義體系結構,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合法性的根據」。
精神中產們很少為這些奢侈品牌買單。
所以大眾經常為商品的符號價值買單,而精神中產們希望成為消費的主人,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陷入廣告構建的商品的符號意義中。
通過閱讀來審視習以為常的生活,通過閱讀來消解沒房沒車沒錢的現狀,是精神中產們最後的倔強,也是他們利用有限的資源、過好體面生活的重要方式。
精神中產,不得已的選擇
—FINSIGHT—
如果有房有車、還能帶薪休假兩個周,誰都願意做真正的中產,但現實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很多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有房有車、帶薪休假兩個周,也是精神中產們的追求。
本來中產的定義在中國就很模糊,「你才中產,你全家都是中產」曾經被淪為笑話。所以年輕人們放棄了對物質中產的追求,戲謔自己是個精神中產。
就像他們自娛自樂的調侃一樣,「有錢的過中產生活,錢不夠的,過精神中產生活」。
當年輕人們自嘲為精神中產,其實也意味著他們找到了在這個殘酷社會生存下去的方式。社會的殘酷在於我們總要不斷地參與競爭,而競爭讓我們始終處於焦慮之中。
精神中產們也時常以局外人的姿態,觀察這個焦慮的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焦慮溫飽、彩禮錢、因病致貧;中產階級焦慮子女教育、職業發展及亞健康;上流階層焦慮財產安全、食品健康和環境汙染,可能部分有交叉。
電視劇《小別離》將中產父母養育子女的焦慮演繹到極致。
總之,大眾似乎進入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焦慮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曾說:「生活在一個焦慮時代的少數幸事之一,是我們不得不去認識自己。」這可能是關於焦慮最好的註解,精神中產們也在思考自己的焦慮是否必要。
搞清楚了焦慮的源頭,接受競爭的常態化,也許才能稍微緩解焦慮。當然我們也可以去一些競爭沒那麼激烈,人均佔有資源更多的地方,如果我們可以適應那裡的生活的話。
只有當我們對自身現狀有清醒的認識,不盲目競爭,也不自甘墮落,精神世界比較自得滿足。也許才能將精神中產,變成一種主動選擇,而非不得已的「精神勝利法」。
去人均佔有資源更多的地方生活,也是精神中產們的夢想。
自稱精神中產的年輕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是他們融入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沒房沒車到反思婚姻家庭存在的意義,再到警惕無孔不入的消費文化,精神中產們通過閱讀、旅行,來擴展認知的邊界。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上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的過程,當我們把一切遭遇都看作一種生命體驗,而非競賽的時候,也許會從容很多。
只有不斷認清事物的本質,才有可能擺脫一些不必要的焦慮、煎熬。
如果說那些探究事物本質、引領新思潮的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是精神上的富裕階層,那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跟風不攀比,凡事遵循內心的普通人就是精神上的中產階級。
參考資料:
[1]中產階級這種神話,是可以輕易幻滅掉的 | 虎嗅
[2]「中產」虛幻而焦慮,你是那個高薪窮人嗎?| 新京報書評周刊
[3]看懂了《小別離》,就看懂了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 | 新京報書評周刊
▼▼▼
作者簡介
《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
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有見·Finsight」
有見,知名青年商業媒體,深耕財經/金融領域,幫助青年人挖掘個人價值,洞見財富機會。擁有青年投資家俱樂部、複利學堂等品牌,關注用戶80W+,影響人群超300W,累計課程時長1000+小時,服務學員5萬餘人。
好文!必須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