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去年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對此進行了制度設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2013年以來,惠州從「高鐵時代」到「航空時代」再到「城軌時代」,「三連跳」創下「惠州速度」,一步步成為全省重要的門戶城市和區域樞紐。早已實現「海陸空」全面發展的惠州要如何搶抓機遇,超前規劃,讓身為發展先行官的交通及配套儘快強大起來?加快建設交通強市,不斷為城市發展暢通血脈、提供動力,將成為惠州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最大助力。
搶抓高鐵機遇
圍繞高鐵站場做好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
隨著火車和鐵路技術多元化發展,軌道交通呈現越來越多的類型,不僅有長距離的普通鐵路、高鐵等陸地運輸,也有廣泛運用於中短距離的輕軌、地鐵等城市公共運輸。
2013年12月28日廈深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以來,我市軌道交通建設駛入快車道。在廈深高鐵、莞惠城際、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軌、惠州地鐵1號線、惠州地鐵2號線、深圳地鐵14號線延長線等已通車或建設規劃中的軌道交通疊加影響下,一個個被寄予無限厚望、集聚人財物的「流量池」,正跟隨高鐵輻射圈加速形成。
除了已通車的廈深高鐵、莞惠城際外,在建的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惠州段也分別計劃於明年和2023年底前先後開通運營。其中,贛深高鐵在惠州境內設博羅北、惠州北、仲愷3站,廣汕高鐵設羅浮山、博羅、惠城南站、惠東南4站。屆時,惠州將擁有3條高鐵、9個高鐵站,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鐵大市」。接下來,我市將積極引入深圳至惠城南高速鐵路通道,廣州至河源鐵路也被列入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根據規劃,惠州與深圳之間還將建設深大城際、深惠城際等多條城際軌道。
儘管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如火如荼,但與深圳、杭州等國內發達城市相比,我市在軌道交通規劃理念、產業配套、交通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突出表現在規劃前瞻性不夠,交通格局不大氣,限制了城市進一步發展。業內專家認為,在建贛深高鐵、廣汕高鐵雖然在惠州境內設置了7個站點,但站點分布相對分散,沒有並道相交建成一個大的綜合樞紐站。已通車的廈深鐵路也未建設成綜合交通樞紐站,「這樣設再多的站都不會成為交通樞紐,還容易造成客流和土地等資源的浪費」。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市軌道交通未成網成規模,高鐵過境多但樞紐站少,沒有很好地為我所用。此前不少市民為惠州將擁有9個高鐵站感到自豪,其實並非站點多就好,關鍵是要方便快捷。惠州知名媒體人「石敢當」舉例說:「外地遊客從廣州去江西,準備乘坐廣汕高鐵到惠州再轉乘贛深高鐵去南昌,結果他在惠城南站下了車,卻發現打的到惠州北站至少40分鐘,公交則可能要1個半小時,並沒享受到轉車的快捷,帶著行李還麻煩。」
2014年9月29日,惠州南站新城建設項目啟動。根據規劃,在惠州南站附近約3.25平方公裡規劃了CBD商業區,集中發展商貿業、總部經濟、星級酒店、金融會展等綜合性現代服務業。遺憾的是,南站新城啟動建設6年了,當初規劃中的星級酒店、總部經濟等並沒有落地,反而是周邊配套不足屢屢為人詬病,高速公路出口堵車,站前道路經常「腸梗阻」讓市民苦不堪言,站內也只有幾家便利店,周邊眼望之處不見一處高檔寫字樓和高端商務酒店。據了解,惠州南站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整合,站場周邊土地權屬複雜,很多都是「豆腐塊」,其中還夾雜著部分違法建築,整體連片開發難度較大。
建設交通強市,惠州如何破解短板,以交通引領城市發展?
「必須從戰略高度加以科學謀劃,推進惠州加速融入大灣區,以一流的交通塑造一流的城市,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惠州市綜合交通體系調研報告》中建議,我市要搶抓高鐵線路過境的重大機遇,積極協調對接,圍繞高鐵站場建設做好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提升城市能級。積極引入深圳至惠城南高速鐵路通道,接入廣汕高鐵惠城南站和機場,滿足與深圳、汕尾地區的高頻城際商務出行需求,並強化惠城南站輻射。
根據《惠州高鐵北站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我市將以構建高鐵樞紐、創智節點、生態新城為戰略目標,打造惠州高鐵北站新城。基於惠州高鐵北站的重要作用,以高鐵北站為核心,我市出臺了惠州高鐵北站新城片區的相應規劃,「高鐵北站新城」概念橫空出世。
按照規劃,總用地面積44平方公裡、可容納42萬人口居住的高鐵北站新城,將作為惠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依託「一心、兩軸、三綠廊、五組團」的規劃,以構建高鐵樞紐、創智節點、生態新城為戰略目標,構建百裡高鐵創新產業帶的總部集聚區、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示範區及海綿城市建設先導區。
逐夢幹線機場
惠州機場需解決擴容和配套兩大難題
方便快捷,這是旅客到惠州機場乘坐航班的第一感受。
與廣州、深圳機場相比,惠州機場對惠州市民來說在距離上更有優勢,可以節省更多時間。「惠州市民到廣州機場要提前3~4個小時出發,到深圳機場要提前3個小時,到惠州機場提前1個半小時就可以了。」惠州機場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惠州機場的候機廳到停機坪的距離不足百米,機場問詢、售票、安檢流程銜接緊密,「再加上精簡的服務流程和貼心的服務,我們可以確保每一位旅客快速過站,節省許多時間」。
正是得益於方便快捷的優勢,2015年通航以來,惠州機場發展不斷提速,旅客吞吐量屢創新高。2018年,在全國235個民用航空機場中,惠州機場以188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排名第67名,同比增速達96.4%,在全國百萬級機場中名列第二。去年,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55.4萬人次,同比增長達36%。
儘管成績單非常亮眼,惠州機場發展同樣存在短板。
「目前,惠州機場規模偏小,不能充分展現城市形象和滿足市民出行需求。」市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負責人指出,市區到機場直線距離19公裡,有十幾個紅綠燈,開車要30分鐘以上,沒有一條高速快速路到機場,不利於機場快速集疏運。航班數量有46條,覆蓋80%以上省會和主要城市,但一些熱門城市還是空白。
此外,惠州機場只有8個停機位,一個停機位一年按照20萬人次計算,現在已經非常緊張,不夠周轉。「今年由於疫情原因,惠州機場客流量受到較大影響,但按照正常發展速度,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很快將達到300萬人次,屆時至少需要15個停機位,停機位偏少的問題將更加突出。」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惠州機場客源以本地人口為主,外地旅客不多,硬體設施不足也導致機場不敢大力開拓外地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按照全省規劃,惠州機場將建設幹線機場,主要服務惠州、汕尾、河源以及深圳東部地區,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
據統計,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客運吞吐量已超2.1億人次,貨運吞吐量800萬噸。面向巨大的航空市場,立足灣區發展需要,惠州機場如何逐夢千萬級幹線機場?
今年6月,省市先後組織專班推進惠州機場建設,惠州幹線機場指揮部成為全省16個重大項目指揮部之一。按照規劃,惠州機場將修建一條3200米的跑道,新建10萬平方米航站樓,努力爭取開通國際航班,提升惠州城市形象,助力國內一流城市建設。
建設幹線機場,服務更多周邊城市遊客,便捷、無縫對接的交通系統至關重要。目前,我市已啟動惠州機場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前期工作。擬按照「一步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近期先行按近距跑道方案建設,滿足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年的需求,預留未來的發展空間。
市交通運輸局調研組建議,在深圳機場空域資源緊張、產能不足的情況下,我市應立足珠江東岸幹線機場定位,加快異地候機樓建設,逐步開通腹地城市機場直通快線。以惠州機場為中心,提前規劃惠州市綜合交通樞紐,以實現航空、高鐵、城軌、高速公路及公交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無縫銜接,推動空港經濟區建設。
據國內研究機構分析,我國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18.1億元,相關就業崗位5300多個。可以說,機場已突破單一運輸功能,通過與多種產業有機結合,與區域經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帶動力和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
早在惠州機場改擴建工程進行之時,已有民航人士在展望惠州機場與白雲機場合作共贏的局面,期望依託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在白雲機場和惠州機場之間打造一種互補的「樞紐機場+支線機場」發展模式。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針對惠州電子工業發達、航空物流需求旺盛的特點,惠州機場應考慮結合政府產業規劃,從創新貨站管理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益等方面入手,推進區域航空物流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單層式航站樓簡便快捷的結構優勢,減少過站時間,打造「最快捷機場」,提升地面服務效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建設億噸大港
高標準規劃建設自由貿易港
灣闊、水深、浪輕、淤微,惠州港坐落在亞歐大陸東南沿海,素有「南海最優良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的美譽,具有建設大型港口的優越自然條件。
經過30年的發展,惠州港經歷了從小港到大港的華麗變身,一座億噸級大港已巍然屹立於珠江口東岸。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惠州港目前擁有荃灣、東馬、惠東、內河四大港區,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9個,總吞吐能力1.5億噸/年,它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六大港口之一,也是珠三角唯一擁有30萬噸級大泊位的港口,還是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
光鮮的背後,惠州港的短板也很明顯:「物流港」的作用有待提升,2018年,惠州貨櫃量經過惠州港外運的只有7.14%;岸線資源被切割,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缺乏前瞻性,跟不上石化區發展的步伐……
以擁有惠州地區首個貨櫃專用碼頭(惠州港國際貨櫃碼頭)的荃灣港區為例,與國內鹽田港、青島港等世界排名靠前的現代化港口相比,出現了既「吃不飽」也「吃不好」的現象。此前,惠州港國際貨櫃碼頭雖配備有超級巴拿馬型岸吊、電驅動龍門吊等先進裝卸設備,但航線相對較少,碼頭利用率低,讓不少客戶選擇走鹽田港。直到去年10月,「惠鹽組合港」通關新模式運行,才讓這種情況大幅好轉,惠州本地貨物通過組合港模式進出口,相當於在「家門口」享受「鹽田國際」班輪服務以及與深圳同步的通關服務。
「業主碼頭多,岸線資源被切割嚴重。」如何把惠州海岸線上的碼頭進行有效整合,成為公共服務性更強、岸線資源有效利用率更高的新港口業態,也是惠州港實現高質量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惠州港發展相比周邊城市顯得比較滯後。」市港口協會會長、華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喬明乾坦言,惠州港雖然已具備一定規模,但港內公用碼頭少,業主碼頭多,業主碼頭利用率不高。同時,惠州港口欠帳不少,資金投入也不夠。
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缺乏前瞻性,也制約了惠州港的發展步伐。例如東馬港區東聯作業區建有6個碼頭21個泊位,除了國華煤碼頭配套建設了一個5萬噸級泊位外,其他泊位均未超過5萬噸級,導致更大一點的船根本進不來。隨著石化區產能進一步擴大,石化泊位噸位及航道已經成為瓶頸。
建設億噸大港,惠州港如何發力?
「破解制約惠州港做強做大的瓶頸問題,必須從市級各部門統籌考慮,上下聯動,各方通力合作。」業內專家認為,我市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惠州港的軟硬體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港口泊位、航道及保稅區、內陸通道等配套建設,進一步提高惠州港的綜合競爭力。
「在新一輪大發展中,我們要加大海港建設力度,堅持與大灣區其他港口錯位發展、合作共贏,逐步建成功能全、規模大、效率高的世界級港口,成為大灣區石化等產業集群的核心戰略支點和城市基礎性支撐。」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惠州市綜合交通體系調研報告》中建議,當前突出重點要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港口存量資源的優化布局,加快荃灣半島資源盤整工作,整合東馬、荃灣港區,調整優化港區規劃,實現港區一體化發展;推進大亞灣公共管廊建設,減少各種管線對東聯作業區岸線和水域的影響,增加泊位開發空間。
「航道、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有前瞻性,最好納入港口發展總規劃。」業內專家建議,我市各級主管部門應持續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通過政府控股或政企合作方式,加快大型深水專業化碼頭、深水航道以及集疏運體系建設,持續提升惠州港基礎設施水平。在此基礎上,還可考慮高標準規劃建設自由貿易港,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通過制度創新,發展高端臨港產業,打造一線徹底放開、離岸金融、零關稅的「離岸港區」,形成一個「境內關外」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布局港口作業帶、倉儲物流產業帶、綜合服務區、先進位造業產業帶、濱海旅遊及商貿產業帶等前沿產業,培育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