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2020-12-18 跟著糰子聽老歌

毗盧遮那佛簡介

毗盧遮那佛,意為「光明遍照」、「大日」等,所以也叫大日如來。在密教裡,根據此佛的無量功德和法力,它還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佛是中國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一尊佛像。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說,只是名稱不同,他們把毗盧遮那佛作為自性身,以盧舍那佛為受用身,以釋迦佛為化身。華嚴宗則根據《華嚴經》認為毗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兩者只是譯名不同罷了。他們還認為此佛即《華嚴經》中所說的釋迦佛的報身淨土蓮華藏世界的教主。

密宗把毗盧遮那佛稱為「大日如來」,作為最高崇奉對象。他們還認為此佛即佛教所說的理性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在密宗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盧遮那佛為主尊,配以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稱之為金剛界的五智如來。有的寺廟五方佛不是供奉在大雄寶殿,而供奉在毗盧殿或千佛殿裡。比如北京古剎法源寺的毗盧殿中,供奉著一座巨大佛像,通體銅製,高齊屋頂,共有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蓮瓣上鏤刻一佛像。此為「千佛繞毗盧」,表示諸化身佛都圍繞於佛的法身。中層為四方佛,分別面向東、南、西、北。最上層即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整座銅像安置在石制須彌座上,四面鏤有力士龍雲之像。

毗盧遮那佛本體的形象按其身份不同而有區別。當他作為華藏世界教主即盧舍那佛時,按《梵網經》所說,是結跏趺坐於千葉蓮華白上。左手安膝,右手輕舉。每一蓮瓣上有一小化佛像,作為蓮臺上本佛的現影。每一蓮葉象徵著一個佛的國土,整個蓮臺就表現了佛教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龍門石窟奉先寺唐代雕鑿的大佛像,就是最著名的一尊盧舍那佛像。

密宗按其教義儀軌,將大日如來分為金剛界大日如來和胎藏界大日如來。金剛界的大日如來表示佛的智慧,具體說是代表法界體性智,其形象為頭頂白色五智寶冠,手結大智拳印,結跏趺坐於蓮臺上。所謂智拳印是以兩手分別作金剛拳(以四指握拇指於掌中稱為金剛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於當胸,據說此相能消滅煩惱,得佛智慧。胎藏界的大日如來的形象為頭頂金色髮髻,手結法界定印,安坐於赤色蓮臺上。所謂定印即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

金剛界五智如來中的另外四位分別是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據《菩提心論》說分別代表大圓鏡智(金剛智)、平等性智(灌頂智)、妙觀察智(蓮華智)、成所作智(羯智),四智均為轉識所生。

阿閦佛,又名阿閦鞞、阿閦婆佛。意為不動、無動或無忿怒、無瞋恚等。據說他是很久以前東方世界一個名叫阿比羅提國的教主。又據《阿閦佛國經》說,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以前,曾侍奉大日如來,後受大日如來感化,修行成佛,於東方建立善快淨土,現在仍在其國土說法。其形象,據佛經記載,為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趺坐,坐於青色像背負的蓮臺上。另外,此佛在金剛界曼荼羅中,為左手執拳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寶生佛,南方如來,密號為平等金剛。其形象按佛經記載,為身金色,端身正坐,結跏趺坐,安坐於蓮臺上,左手執衣兩角,右手仰掌,成滿願印。或者是左手為拳,右手向外,略屈無名指與小指,其餘伸直,作與願印。

阿彌陀佛,詳見「阿彌陀佛」條目。

不空成就佛,北方如來。不空成就佛的造像為金色,所作印契多為施無畏印,即左手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印相,象徵著不空成就佛拔濟一切有情的功德。在密教圖像裡,不空成就佛的四方,還有四位親近菩薩,前方為金剛業菩薩,專司如來事業之德,肉色,二手合掌揚於頂上。右方為金剛護菩薩,此菩薩如甲冑之護身,專司大慈之鎧,持身之德,青色,二手各舒頭指,餘指屈,揚當腋側。左方為金剛牙菩薩,此菩薩生有金剛牙,具有能咬啖一切怨敵之德,白色,二手作拳狀,有的左手持蓮花,上面有牙。後方是金剛拳菩薩,司結合之德,結成就一切之印契,青色,二手作拳,揚當心,手腕稍微屈垂。

有了五方佛,便有了五佛冠。密教中的大日如來、金剛薩埵、虛空藏菩薩等造像,頭上都戴五佛冠。冠中有五化佛,以示五智功德。

佛門中還有一種毗盧帽,帽上有毗盧遮那佛的小像。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僧眾舉辦盂蘭盆法會時,首座僧要裝扮成毗盧佛,頭戴毗盧帽領僧眾誦經施食。

毗盧遮那佛咒的功德利益

此咒乃大日釋迦為諸眾生消滅定業而說,行者雖有諸佛不懺之重罪,如能誠心發露懺悔,如法念誦,亦能消滅,命終隨願往生密嚴淨土,或極樂世界。

又名《毗盧遮那佛咒》,原名為《釋迦牟尼滅惡趣王根本咒》,亦名《滅一切惡趣王如來陀羅尼》。

光明真言——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日本道範有四重釋:淺略、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四重釋。今摘要:

一 淺略:光明真言,為大日如來、阿彌陀如來,心中秘密咒。故誦此咒,滅罪生極樂,得現世無量勝功德。

二 深秘:此真言,一一字皆是眾生一心本具萬德體性。

三 秘中深密:此真言,五智如來總真言,四種曼荼羅圓滿。

四 秘秘中深秘:此真言,六大法界源底,法性玄極。萬法悉攝此字,即是萬法無不從此字出,無不還歸此字也。

(元祿二年高野山寂本《光明真言四重釋資拙》一卷)

準經本咒具三殊勝二難得

三殊勝:

一、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一三七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

二、具造諸罪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惡道中,加持沙土一百八遍,散屍骸上,或墓上,亡者若地獄、餓、鬼修羅旁生中者,以本願神通威力,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蓮花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三、於現世中,連年累月,痿黃疾惱,苦楚萬端。於病人前,每日誦此真言千八十遍,則得消滅。

二難得:

一、本真言字少[二十三字]功大,具大威力。咒中之王,金剛之最。

二、速證三昧耶大灌頂位。

以上略述少分,若夫一字包含法界,一遍利樂存亡,盡虛空同一壇場,窮塵剎悉是真言。則遮那妙用,不涉名言矣。

不空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卷(三)

唐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譯

若患一切鬼神病,種種虐病,或毒藥中,或失音者,當以藥和水研之,加持一百八遍。數點兩眼額上、心上,當怒加持則便除差。作病鬼神,若不放舍,即當頭破如阿梨樹枝。若諸毒蟲蛇蠍螫者,以藥塗眼,即便除差。又法以新米嚲羅,澡浴清淨,著淨衣服已,以樂和水研,加持一百八遍,點米禪眼中,奮怒加持一千八十遍,則起坐,所問皆答。欲放者,加持白芥子水二十一遍,散米嚲羅上,即便如舊。若為貴人相請喚者,以藥點眼,當往見之,則相賓敬。

復有眾生,連年累月,痿黃疾惱,苦楚萬端。是病人者,先世業報。以是真言,於病者前,一二三日,每日高聲誦此真言一千八十遍,則得除滅宿業病障。若為鬼嬈,魂識悶亂,失音不語,持真言者,加持手一百八遍,摩捫頭面,以手按於心上、額上,加持一千八十遍,則得除瘥。摩訶迦羅神,作病惱者,亦能治遣。若諸鬼神魍魎之病,加持五色線索,一百八結,系其病者腰臂項上,則便除瘥。若諸虐病,加持白總索一百八結,系頂項上,及加持衣著,即令除瘥。若加持石昌蒲一千八十遍,含之與他相對談論,則勝他伏。若以胡椒、多訛囉香、青木香、小柏檀、黃囉娑惹娜[唐言小柏汁]等數末,治水丸如棗,加持十萬遍,便當陰乾。

毗盧遮那如來,為授母陀羅尼印三昧耶。神通法品,而最為第一。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燼然除滅。若有眾生,隨處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一三七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一切罪障。設眾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獄中、若餓鬼中、若修羅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毗盧遮那如來,真實大願,大灌頂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舍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花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尊勝經云:以此陀羅尼,加持黃土一把,滿二十一遍,散其骸上,亡者即得往生淨土。若亡者已入地獄、畜生、餓鬼等趣者,咒土沾骨便得舍惡趣生天。二經旨趣相同,可兼用之尤善。

用土沙誦咒一百八遍,散屍骸或墳墓上。如來大願神力光明所照,亡者雖生三惡道中,即令脫業報身,得生淨土。此為本咒特有殊勝功能,亦是救亡者唯一最上妙法。或書咒梵字,置骨骸上,梵字觸處,即得解脫。偈云:「真言梵字觸屍體,亡者即生淨土中,見佛聞法親授記,速證無上大菩提。」(梵字有此功能,華字則不可。)若蒙山施食,先咒米、水等然後施散,功效尤大。

若持咒為常課,所作皆辦,無求不應,何況消災、除病、增福、延祥,當得現世樂,與後世樂,決定無疑。

土沙之義,標顯咒力不可思議,與即身成佛相表裡,具有轉穢為淨,點石成金,起死回生,即凡成聖之妙。豈土沙所能為,推而廣之,舉凡花果食品,倘以咒咒之,無住不得,無作不成。則此咒之微妙難思,非算數臂喻所及矣。

相關焦點

  • 2019-5-27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的意譯是『光明普照』,又名為普明大日如來,寓意著佛法如太陽一樣照亮世界,但不像太陽一樣有白天黑夜、東方起西方落的差別,而是無時不在、無處不照。毗盧遮那佛照耀的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說的『華藏世界』,也叫『蓮華藏世界』或者『華藏莊嚴世界』。
  • 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什麼關係?
    對學佛或了解佛教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太小兒科了。在我國很多寺院的課誦本中,都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課誦文。差不多可以說是眾所周知!與此相應,又有「三身佛」之說: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報身佛即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化身佛(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指佛為救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 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 佛學:佛身論、毗盧遮那佛、燃燈佛、寶積佛
    佛身論主要有兩個內容:二身論,即色身與法身,佛弟子以入天的釋速車尼佛為色身,以不天的教法為法身,色身是有生天的,法身則水不天,為佛弟子水遠的歸依。三身論,是在大乘佛教晚期成形,法身、報身、應身。所謂法身就是不滅的教法,報身是證悟後具足圓滿的佛身,應身是佛為教化眾生顯現的佛身。這三身是大要佛教中最普通的說法。
  • 蓮花生大士繼任者三大譯師之一毗盧遮那佛傳奇一生
    毗盧遮那,公元八世紀人,西藏佛教前弘期初期名僧,初度出家七人之一。藏王赤松德贊為培養佛經翻譯人才,派毗盧遮那等二人為一批,南喀寧波等五人為另一批先後去印度留學。一方面,寂護的門下和印度其他學顯教的班府達們反對他,說他所傳密法,並非佛教。這是佛教內部顯密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支持苯教的貴族,特別是赤松德贊的正妃才邦氏反對他。(這是從苯教的角度反對他。但是,赤松德贊本人很支持毗盧遮那。實際上,他是蓮花生一流人物的繼承者,也就是所謂金剛乘派下人。
  • 大日如來節日,南無毗盧遮那佛
    大日如來是外密的常用稱呼,是毗盧遮那佛的意譯,自宗無上密法,將普賢王如來安立為法身佛,將毗盧遮那佛安立為五方報身佛中的主尊,中央毗盧遮那佛,象徵法界體性智,對治根本無明。在金剛薩埵灌頂中的五方佛灌頂,毗盧遮那佛是在心輪的脈瓣中央所顯現。
  • 中唐榆林25窟密法「毗盧遮那」與佛頂尊勝系造像的形成
    然由25窟正壁整個造像而言,其依據不可能是不空之《八菩薩曼陀羅經》,以此經中尚未出現「毗盧遮那佛」作為「八大菩薩」的主尊。臺灣佛教學者賴文英在1999年《唐代安西榆林窟》⑥(註:《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頁326—349。)一文中指出不空所傳出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中有完整的「毗盧遮那佛」與「八大菩薩」的結構:  以繩分九位並之,石上白壇香用塗九位。
  • 佛教: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佛?至高無上,能力強大
    在佛教的密宗中,有著諸多菩薩、天神以及佛,但是這些神靈都由一個至高無上的本尊佛所領導,這尊佛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在佛教密宗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佛尊,也是佛教密宗中所信奉的最高神靈。無論是金剛界曼茶羅還是胎藏界曼茶羅中,大日如來都是處於最中央的地位,所有佛、天神、菩薩都由大日如來所出,所以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大佛,地位之高且無法動搖。大日如來,意為佛光普照的意思,也有意為無上榮耀還有光明照耀,在漢地可以意為毗盧遮那佛、毗盧舍那佛等等。這尊佛象徵著無上的真理,最為真摯的佛理。
  • 邱承彬遊記:河北正定隆興寺明代銅鑄毗盧遮那佛像
    河北石家莊正定毗盧殿奉祀的是明代銅鑄毗盧遮那佛像。   據佛經記載,毗盧遮那,漢譯:平等覺、法界無量,是華嚴經十種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個功德名號,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來,在一乘法中為九行菩薩善法行菩薩所具功德「一切法相平等覺」,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
  • 佛教:五方佛各代表什麼?因何而來?各自為營又同出一源!
    而被漢化後的佛教,逐漸將五方佛與五行聯繫起來,各自歸類,形成了「五方佛於五行各佔其一」之說。據《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所記載,先前文殊菩薩曾向眾人發願,力主救苦救難,大法菩提心,問在座有誰能與自己同往,有五個仁者站了出來。隨即文殊菩薩為五人立名,稱「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毗盧遮那」。
  • 南京香火旺盛的寺廟,是金陵名剎之一,供養毗盧遮那佛
    如今在其寺廟表現說,其寺廟的地位非常高,因為它是中國佛教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誌性道場,因其供養毗盧遮那佛而得名的,在其寺廟歷史發展中,它也曾是南京第一大寺,受到當時多人的追捧,所以是南京寺廟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且從其寺廟的旅遊業中看,其對外的吸引力也很大,也是其中不可少旅遊資源。
  • 除了釋迦牟尼,佛教裡還有那麼多「佛」!包括……
    確實,在佛教中,如果提到單獨一尊的佛陀時,大多都是指釋迦牟尼佛。不過,佛教中的「佛」,並不只有釋迦牟尼。所謂佛陀,簡稱佛,指的是覺悟三世一切諸法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首先傳出的說法,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已有六佛出現,加上釋迦牟尼佛,就構成了過去七佛。他們是:屬於過去莊嚴劫的三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以及屬於現在賢劫的四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因為這七佛已入滅,所以稱為過去七佛。
  • 五方佛是什麼?五方佛是哪幾尊佛?
    毗盧遮那佛,位於五方佛的中央,代表法界體性智。毗盧遮那佛為梵語(VairOcana)的音譯,意為「遍一切處」、「光明遍照」。由於毗盧佛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能使三千大千世界永放光明,能開發眾生之善根,成辦世間和出世間之事業,因此又得「大日如來」的尊號。毗盧遮那佛坐在有蓮花、月輪為墊,由八隻雪獅抬著的寶座上。
  • 佛教:什麼是「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佛教專用詞,也被稱為「釋迦三尊」,是佛教中的三大主尊,來源於《華嚴經》,是《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他們分別是毗盧遮那佛,其左脅侍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其右脅侍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脅侍」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的「助手」,三者合稱為「華嚴三聖」。
  • 佛教中的本初佛是否就是宇宙中的第一尊佛呢?
    本初佛,音譯為阿提佛陀,意譯又作本初覺者、第一覺者、勝初佛。本初佛為宇宙中的第一尊佛。這種說法是一種方便說法,並不是宇宙中有了第一尊佛之後再出生其他的佛。印度後期密宗金剛乘,是以本初佛為諸法的本源,並認為五方佛都是本初佛所流出。但是在金剛乘諸派中,有人以本初佛為五方佛之一,也有認為普賢王如來、金剛薩埵、普賢菩薩或持金剛是本初佛。在《大日經》胎藏界毗盧遮那如來說:「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金剛界大日如來則是依廣大普賢行,成就善願之意,所以名為普賢如來,又名普賢法身。
  • 佛經中說的盧舍那佛,到底是誰?
    盧舍那,是舊時的音譯,後來音譯為毗盧舍那、毗盧遮那或者毗樓遮那。而「毗盧遮那」一詞,最早則是出現於《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的「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今毗盧遮那,清淨光明顯」。這段經文中所說的「毗盧遮那」,指的是太陽之義。
  • 毗盧遮那聖窟317青藏北線邊上的寺院
    毗盧遮那聖窟接近聖窟,把車停在邊路的車位上,能看出這裡管理者很人性化,處處為遊客或香客著想,在317公路邊劃好了寬大的停車位。聖窟邊317公路旁的停車位一汪聖水從聖窟上面流下來,路過的人們都會停下來用雙手捧起聖水,洗幾把臉,希望聖窟靈驗之水保佑平安,給自己帶來好運。要洗大家一起洗,我也不例外,仿照前面大哥的姿勢,虔誠地洗了幾把。
  • 三世佛 三方佛 三身佛
    如來相通常有以下的姿態:  三佛——在大雄寶殿內三尊佛像並排而坐。不論漢傳及藏傳佛教,一律都是如來相。諸佛可從手印、標幟和座次來確認。  三世佛:燃燈佛(過去)、釋迦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方佛:阿彌陀佛(西方)、釋迦佛(中)、藥師佛(東方)  三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迦佛(應身)  這些佛沒有太多的固定標幟,阿彌陀佛一般是雙手重疊置膝上作禪定手印;毗盧遮那佛雙拳握抱,兩手食指相併,稱智拳印;藥師佛右手往往捻一藥丸或左手託一小缽;其他的佛作說法印或作施無畏印。
  • 佛教:唐密的始祖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上師又是誰?
    佛教發源於印度,自傳入中國以來,經過歷史的演進,中國佛教至唐朝時已分為成實、俱舍、禪、律、天台、華嚴、法相、法性、淨土、密等十宗。我們現在將其時之密宗稱為唐密,由《大日經》和《金剛頂經》考,其大致的傳承是這樣的:密教始祖大日如來通常我們也稱為毗盧遮那佛,他傳法給金剛薩埵也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又傳法給龍樹菩薩,龍樹傳法給其弟子龍智,龍智又傳法給善無畏與金剛智。
  • 密宗金剛界的五方佛介紹
    根據唐不空所譯《菩提心論》記載,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之方便,化現為五佛,並轉識所生其餘四智:中央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金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寶相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蓮花世界不空成就佛(微妙聲佛),代表成所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