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四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7分鐘!
「燒三炷戒定香,敬一片真誠心」,與眾多虔誠的佛弟子一樣,每次去外地出差,我總會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探訪當地的寺院,燒香禮佛,同時拜訪佛門高僧。
相信對佛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香」作為信使,傳達的是我們對佛菩薩的感念、恭敬之情。所以,香又被稱作「戒定真香」,焚香禮佛,暗含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之意。
然而,前些年去南方公幹,有幸拜謁一位老和尚,時年101歲的佛門高僧,讓我對燒香拜佛有了更深的體悟。老僧說,燒香拜佛時,若能牢記「慚愧」兩個字,那麼離佛會越來越近!
01慚愧,是一件莊嚴僧衣。
記得那時我剛步入社會,處事毛躁,憑著自己年輕氣盛,又熟悉宗門公案,所以對老僧的話不以為然。我反問:「慧能祖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即心即佛,為何要慚愧呢?」
老僧講,若要說到,先要做到,「即心即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譬如塵世間的工作、生活,很多人心裡像明鏡,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就是做不到。多少人發願戒菸酒,每到緊要關頭,還是順從了習氣。
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德相,人的善根不可思議,業礙同樣不可思議。學佛辦道,為何用功者多,而成就者少呢?都是被過去業因障礙。慚愧二字,「慚」就是承認自身福慧不足,以致造下惡業;「愧」就是在人前發露,令他人警醒,不致造惡。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能夠心生慚愧,就如同披上一件無上莊嚴的僧衣,可以入佛門起修了。聽完老僧的話,頓時感覺醍醐灌頂。
02知慚愧,勇猛精進。
老和尚接著說,佛門中的「慚愧」,不是讓人自慚形穢,承認自己做人做事很差勁。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過失,不犯錯誤,否則早就成佛了。
慚愧,是讓人發現福慧的不足之處,常常改進,這就是修行。正因為知慚愧,才會時刻保持勇猛精進的初心,儒家稱為「知恥而後勇」。假如只是明白道理,卻沒有改過遷善的發心,實際並不是真正的慚愧,結果可能是「粉身碎骨」。老僧講了這樣一則典故:
過去有位妙高禪師,他發心求佛,日夜精進用功,然而精力有限,難免會打瞌睡。眼見自己佛智未開,卻天天瞌睡,耽誤自己用功,於是他就到懸崖邊打坐,只要打瞌睡,就會墮入深谷。但自己畢竟是凡夫身,有一次妙高禪師打坐不久,就開始打瞌睡,眼看就要一頭栽下懸崖,忽然他覺得有人將他託起。他大喜過望地問:「是誰救我?」答曰:「護法韋陀。」妙高禪師心想,自己修行太高深了,以致韋陀都來護法。於是他問:「像我這等修行的,世間還有多少?」韋陀回答:「多過恆河沙數,因為你的一念我慢,從此二十世不再為你護法。」聽罷此言,妙高禪師慚愧難當,痛哭流涕。於是發心管他有無護法,若自己再瞌睡,乾脆跌下懸崖,摔個粉身碎骨算了。結果,這次他又開始瞌睡,將要跌下深谷之際,又有人將他託起。原來,因為妙高禪師的一念慚愧心,得以超越二十世,禪師也因此豁然開悟。如今在雪竇寺上面有一座妙高臺,據說就是為了紀念此典故而設立。
《大般涅槃經》中有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與愧,能令一切諸行光潔,敦促佛子精進修行,是為救度眾生的兩種善法。自己有進步時、面對他人稱讚時,謙虛地念一聲「慚愧慚愧」,就有了改過向善的發心,離佛也會越來越近。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配合說明文意,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