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一詞源於美國媒體調侃中國女性大量買入黃金,導致世界黃金價格大幅波動,而產生的新名詞。《華爾街日報》甚至專創了單詞「dama」來形容「中國大媽」。中國大媽的黃金購買力,使國際黃金價格創下了2013年最大單日漲幅。這其中雖然有調侃的意味,但也得承認,我國人口眾多,中年婦女所佔比例也是龐大的、很有力量的、不可小覷的一個群體。至此,「中國大媽」的名號迅速傳播開來。
中國大媽大致年齡段在45-65之間,絕大多數為退休人員。尤其在城市,她們普遍有收入,家庭地位較高,掌管著家庭經濟大權。一般以「老大」自居,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去哪玩基本都是她們說了算。但她們也是最辛苦、最勞累、最操心的!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不會幹家務的大叔,真夠受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小時候受過苦、工作中受過累,普遍沒受過高等教育。那時的社會環境和氛圍,也沒條件去追求和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也開始注重起了生活品質。這批「大媽」也算是趕上了好時候,抓住青春的尾巴、瀟灑走一回。儘可能地、快樂地享受生活。於是乎,唱歌的、跳舞的、學習書畫的、出國旅遊的,還有拿著手機到處拍照、聊天、刷朋友圈的,好不熱鬧!中國大媽儼然成為了一道風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事物總是會有兩面性,隨著「中國大媽」熱度不減,一些負面的、不和諧的聲音也在傳播和蔓延。什麼,中國大媽出國旅遊,怎麼不文明了;到處貪便宜搶購,有損國格了;中國大媽跳廣場舞擾民了;中國大媽帶著多少紗巾到處擺拍了。凡是不文明的、負面的都能和中國大媽扯上關係。中國大媽似乎成了一股惡流,成了社會文明的破壞者,成了庸俗的代名詞。這種偏見、歧視、不厚道、不理性的言論,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嗎?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應該有的嗎?中華民族自古是喜歡群居的、是團結包容的、是寬厚善良的,正是這些優秀的品德和基因,成就了我們這個多民族大國屹立不倒!
其實,生活中的矛盾是無時不在的。中國大媽也好、中國大叔也罷,包括社會各階層,都有各自的定位和喜好,都有追求生活方式的權利。沒有理由和必要強加幹涉,也更不應去亂貼標籤!善意的理解、坦然的接受和面對,才能讓自己舒心、讓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