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中國經濟預見樂觀 進一步塑信心保安全促發展 「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召開
12月5日,「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數計經所)代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社會綜合集成與預測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辦,主題是「新形勢下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國家稅務總局、中國PMI分析小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家信息中心、東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部分專家學者以線上形式參加會議。
數計經所所長李平研究員致開幕詞。李平表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國內國際形勢複雜且多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3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2020年全球經濟作出萎縮4.4%的預判。在充滿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國際環境中,中國較成功地應對了疫情衝擊,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斐的成績。2021年中國經濟何去何從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為中國經濟保持安全與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數計經所《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編輯部彭戰主任主持,他對出席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誠摯歡迎與衷心感謝。
數計經所經濟預測分析研究室主任婁峰研究員作題為《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預測》主題報告。他根據2020年前三個季度的數據,從GDP、投資、消費、進出口、物價、財政、金融這七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具體而言,今年新冠疫情對我國三產結構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住宿和餐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受衝擊較大。全年GDP增速大概為2.3%。前三個季度的投資增速主要靠房地產拉動;製造業投資由於產能利用率仍未恢復到過去的平均水平,顯現持續低迷態勢。消費整體呈現逐步回升趨勢但尚不及預期。進出口方面,受益於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其增速與去年基本持平。物價方面,CPI下降,PPI上升。在國家大力減稅降費政策下,財政稅收下降明顯。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M2增速回升,企業中長期貸款利率明顯回升,反映企業對未來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信心增強。
婁峰還對2021年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分析預測。他說,可以預見,明年隨著疫苗成功研製並投入使用,以及應對疫情的經驗措施不斷完善,疫情對國際經濟負面影響將逐漸降低,國際市場需求將逐漸恢復;且由於今年基數較低,明年GDP回升幅度會相對較大。根據「中國宏觀經濟年度模型」和「中國宏觀經濟季度模型」測算,2021年我國GDP增速為7.8%左右,並呈現「前高后低」的季度走勢:一季度GDP增速突破兩位數,然後逐步回趨於潛在經濟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2%,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速大幅回升;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2%左右;進出口增速分別為4.5%和3.6%;CPI下降,PPI回升;M2為9.5%,社會融資規模依然保持較高水平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員對數計經所及婁峰研究員全面深入的系統性預測工作表示高度讚賞。在婁峰研究員的預測模型中加入國際經濟回升的不確定性、國內消費回暖、結構調整和產業外遷等情景,她進一步展開分析並提出建議。之後,她重點交流了對新發展格局內涵的理解及其政策主張。
商務部研究院金柏松研究員認為,2021年我國經濟形勢整體預見樂觀。他從外貿的視角提出,2020年第1季度外貿大幅度下滑,隨後迅速復甦,充分證明我國外貿的韌性和抗跌性。隨後他以實際工作經驗為支撐,分享了「中歐班列」這一陸路通道的良好發展勢頭,以及電子商務對外貿出口的巨大拉動作用等。與此同時,他也表示出全球負利率時代,外來投資可能只「進」不「出」的些許擔憂。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石英華主任認為,分析經濟形勢時,必須將不確定性考慮進去。她表示,今年的數據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發力的結果。從消費數據可以看出,市場活力還有潛可挖,有待進一步激發出來。疫情也直接導致整體槓桿率和負債逾期率提升。在傳統基建已經趨於飽和,整個經濟處於下滑通道的當口,經濟基本面保持活力,需要政策持續發力。
國家稅務總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付廣軍研究員對中國經濟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縣城、農村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未來進一步發掘出縣城經濟的活力至關重要。關於房地產市場,他認為,應降低房地產泡沫,以時間換空間。最後,他強調,一定要保護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保民營經濟就是保就業,保就業就是保消費。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部負責人、高級經濟師劉豔芳認為,今年疫情關口,我國政府本著生命至上,將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置於首位,疫情防控併兼顧統籌經濟發展,尤為不易。從數據看,居民消費亮點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網絡零售大幅增加,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等智能小家電消費增速爆發,進出口消費品增加等。
中國PMI分析小組、中採諮詢公司負責人於穎表示,今年10月服務業PMI創歷史新高,證明居民財富收入受疫情影響有限。此外,她重點探討了科技要素、資本要素、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對中國經濟質量提升的貢獻。
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高級經濟師郭路認為,世界層面,今年第四季度經濟復甦有可能被打斷,明年整體經濟屬於恢復過渡期且速度較為緩慢;國內方面,工業投資消費將持續恢復,農產品價格仍會上漲,糧食安全仍是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羅知教授以線上方式參與了研討。她分享了疫情以來武漢中小企業調研成果。微觀數據顯示,目前武漢經濟恢復好於預期,但仍不理想。小微型企業享受到金融優惠政策,還需要一些配套支撐。不少企業還需要面對資金緊張、市場萎縮以及用工成本負擔。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陳磊教授以線上方式交流了他們團隊的經濟預測模型及應用。他認為,工業生產快速回升,外貿情況好轉,以及合理的貨幣、財政、產業政策等綜合起來很關鍵,需要這些因素共同發揮作用,來促進疫情之後經濟快速恢復;並提出穩增長防風險的政策建議。
與會者普遍認為,疫情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到明年,但中國經濟總體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作經濟預測研究,要充分深入分析經濟體運行形勢和潛在活力,為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依據和智力支持。這同時也是中心的核心任務和目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趙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