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少武義人經過勞動橋時,都會見到一個老太太,坐在橋頭綠化帶上賣防風衣,寒風中,她縮著脖子,搓著手,旁邊擺著一張塑料紙,上面平鋪著花花綠綠的防風衣。
老太太叫吳蘇姣,今年74歲,家裡有個癱瘓的兒子,全靠她照料。在橋頭擺攤,為的就是能賺些夥食費。
老人說自己命不好,可她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堅強。
寒風中賣防風衣
一個早上賺了5元錢
昨天下午兩點,武義勞動橋頭,車輛來來往往,滿頭白髮的吳蘇姣正坐在這裡賣防風衣。
老人穿著一件白花棉襖,領子豎起來,擋住整隻耳朵。她兩隻手插在一隻棉手套裡,一動不動。
老人之前收廢品、撿破爛,從11月26日開始,在這橋頭賣防風衣。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5套。
昨天一個上午,老人賣出了兩套,一套賣40元,另一套只賣了35元,但防風衣進價就要35元。
原來,一個騎著電動車的年輕小夥子經過,冷得不行,他說自己窮,於是,老人一分不賺地賣給了他。
坐在風中吹了一個早上,她只賺了5元錢。
「這就夠了,夠買豆腐乾,可以回家滾白菜。」老人說,家在離橋頭一公裡遠的大坤頭村,徒步走過去要近20分鐘。
每天,她就挑著10幾件防風衣,駝著背,來往於家和橋頭,起碼要走上4遍:早上6點出門,中午回家燒飯,晚上5點收攤。
每次她都挑著10公斤重的擔子,爬上5樓,身體就在狹窄的樓梯上搖搖晃晃。
「年輕的時候,我要挑225斤重的擔子,這點東西不算什麼。」老人說。
丈夫兒子接連癱瘓
沒有壓垮老人的樂觀
老人坐在橋頭,這裡人來人往,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經歷的坎坷。
17年前,丈夫腦溢血癱瘓在床,她一照顧就是5年,直到丈夫去世;
7年前,唯一的兒子又出了車禍,癱瘓在床,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她照顧;
4年前,她自己又被查出胃癌,90%的胃已經被切除……
接連不斷的磨難,壓彎了吳老太的脊背,卻沒有摧毀她的樂觀。
在5樓的露臺上,她種了青菜、白菜和大蔥,綠油油的,摘上一棵,就是一道菜,母子倆也覺得甜美。
每次買肉,她都只買兩三塊錢,老闆取笑她,她依舊笑呵呵地回應:「反正你都要賣掉的,幫你買去一點是一點。」
吳老太唯一的牽掛,就是兒子羅建明,母子倆的性格很像,讓人覺得很溫暖。
7年前,羅建明騎著摩託車在路上疾馳,轉彎時迎面開來一輛客車,為了避讓,他從4米高的路基墜下,脊椎受傷。
靠著低保和補助過日子
她最放心不下癱瘓的兒子
如今,羅建明就靠每個月320元的低保和400元的殘聯補助生活,吳老太每月有100元養老金,這是母子倆每月的固定收入。
但是,光吃藥,他們就要花去五六百元,房租還需要150元。
吳老太還有兩個女兒,雖然日子也不好過,但過年時,也會給他們一兩百元。
這些錢,能讓他們吃上一頓肉。家裡的電視、冰箱,都是各種愛心機構送的,對於這些,母子倆滿是感恩。
羅建明也遺傳了母親的堅強,長期臥床的他,下半身潰爛嚴重,即使大冬天,也只能睡在冰冷的草蓆上,但他不愛訴說苦楚。
他愛的是每天拉開窗簾,靠著床沿曬一曬陽光。
生活再苦,吳老太都不常哭,可說起兒子,她紅了眼睛。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我老了,不知道哪天就走了,只能多照顧一天是一天。」老人說,每天賣防風衣,冷了累了,也會氣餒心傷,「不能倒下,只要我在一天,就不能不管兒子。」
如果你經過武義勞動橋附近,不妨停下車來,買一件防風衣。
記者 朱麗珍/文 特約記者 葛躍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