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盤古一縷神識,與太元聖母相遇,被太元聖母無意吸收,生下元始天王,後元始天王天壽所限,便重新化作一股清氣,這股清氣躍入虛空之中,慢慢的變大,而後又由一作三,分別化為一股玄青氣,一股玄黃氣,一股玄白氣,這三股氣又慢慢化作人形,從虛影變作了實體,分別是玉清原始天尊、太上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
從此之後,三三而化,分別演教度人,才在東漢張天師之時有了現在的道教天師道,而後又變為正一威盟道。
01宋元之際的全真派,大量吸收佛教的內容
此時盛行的經典,並無佛教之名詞,可是到了後來,反而越來越多。例如宋元之際時期,全真派的邱處機寫的《邱祖懺悔文》裡,反而有大量的佛教用語。
大家共同賞析一下,內容如下:
金·邱長春祖師述經功浩力不思議,回向十方諸聖眾。願見真心求懺悔,河沙罪障悉消除。懺悔我等:自從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風地水以成形,戀香味色聲而觸法。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慾,逆辱父母,悖負君師。不敬天地神祇,呵風罵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報對升沉,輪迴展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認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今而既獲人身,叨親正教,豈非千生慶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蕩,畢竟迷失本來,一墮冥途,化為異類。是故,思沉淪苦,發清淨心。皈奉聖真,特求懺悔。丐憐愚昧,原赦罪愆。解釋報冤,蠲消魔障。所覬命逢昌運,名注丹臺。際遇真師,親聞至道,精修妙行,增長善芽,盡節玄門,怡神真境。他日運應滅度,自性不致昏迷,逕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還證上乘之道,承侍虛皇。尚願,國安民豐、時和歲稔,願真風丕闡、道化興行;願兇惡化賢、邪魔歸正,願兵刑妄措、囹圄空閒;願沉滯升遷、冤讎和釋,願參玄學者、入道成真;願歷劫種親、俱皆超度,願歷世師友、同證真常;願所有眷緣、增崇福慧,願所傷物命、早升人天;願絕食酒葷、不相殺(音傷)害,願持身端正、不履邪淫;願悉破慳貪、悉除險峻,願言無狂妄、行貴真誠;願弱己饒人、潛忍忿怒,願慈心下氣、恭敬一切;願不墮邊夷、不隨邪見,願結交仙友、棲集清虛;願智慧開明、神通恢廓,願廣行方便、普濟群生;願永斷執迷、鹹歸至道,塵劫有盡我願無窮。端望帝真。曲垂濟度,皈命禮謝,無上虛皇,至真三寶。
大家看過之後,發現此《邱祖懺悔文》中,竟有大量佛家用語,很多同參道友或許並未發現,今天我便與大家一起整理歸納。
02整理歸納出現在《邱祖懺悔文》中的佛教用語
劫:「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是古天竺時間的通稱,可算作長時間,也可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短到一剎那。通常現在所稱的「劫」,是指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而佛經中又多次提到「小劫」、「中劫」、「大劫」等,而佛經中若沒有特指,便是多指為「大劫」!
而道教中,「劫」這個字也許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也是當做時間概念來用的,道教五劫原指宇宙萬物生成演化的五個階段,即龍漢、延康、赤明、開皇、上皇。
不過在道教中,除了做時間概念還有一個特殊的概念,也當做災禍災難,亦或是考驗,例如渡劫,道教認為,修仙乃是逆天而行之事,若有修行之人,在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必然會招來各種的不順,亦或是突然的性情大變等,更有小說或者電視中,會有一道閃電從天而降,這被稱作雷劫。
同樣,人做壞事做到了一定份上了,也會引發上天對這個惡人的懲罰,這也被稱作劫,有些壞人本來順風順水,突然哪天開始走背運,幹啥啥不順,最後只得自殺,他們往往含淚後悔,一聲大喝,「今天老子在劫難逃,但是十八年後,老子還是一條好漢」。
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本是古代印度的一種世界觀,他們將認識世界的物質構成,簡單的歸納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甚至人體也是這四種元素「四大假合」的產物,人生病便是「四大不調」引起的。
後來在釋迦佛悟道之後,便將「地水火風」四大的世界觀引入到佛教,幫助自己完善自己的離苦之法,更是對古代印度文化的一種歸納,引申與發展。
而邱祖在這篇懺悔文中,用了這個概念,也看的出來,佛教和道教也確實有融合的地方,例如佛教中的很多儀軌,並非是原始佛教所用的,更像是來到中國之後,吸收道教的儀軌,形成了自己的佛教儀軌。
有的道教羽士,在解讀這篇懺悔文時,對於「地水火風」用上了八卦的概念,裡面暗合丹道玄機,說地為坤卦,水為坎卦,火為離卦,風為巽卦,認為人生長在天地四正所組成的六合當中,秉生氣從人門地戶等生長之門來繁衍化育,生生不息。
我個人還是覺得,當時邱祖就是直接用的佛教的用語,認為人是四大假合而成,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戀香味色聲而觸法、六塵之幻:在佛教中「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那什麼是六塵呢?塵即染汙之義,以能染汙情識之故。
一.色: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汙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汙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汙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謂舌所嘗者,如鹹淡甘辛等。以能染汙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汙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汙意根,故謂法塵。
殺盜邪淫:此乃佛教中講的最根本的惡行,也是需要佛子們必須戒掉的,若是這三戒犯了,那臨命終直接就是墮入地獄道的。殺生之人,墮入地獄之後,會不斷的被鬼卒用到殺死,然後再次復活,再被鬼卒殺死,就像是玩遊戲的玩家,一出新手村,發現怪級別太高,根本打不過,幾乎都是被秒殺一樣,殺得玩家不得不放棄遊戲。玩家從此棄坑,不再玩這個遊戲,就算是得到解脫,而在這無間的地獄之中,死了活,活了死,就是讓罪苦的靈魂真的想解脫都沒辦法,尋死都難啊,哪怕是求魂飛湮滅都做不到。偷盜罪的人,會被鬼卒動不動就砍掉手,砍掉了馬上再長,然後這受苦的靈魂就必須忍受著這種斷手的苦,不斷的哀嚎,想停都做不到。邪淫的靈魂,到了地獄之中,要受炮烙之刑,被綁在銅柱上,然後鬼卒在下面點火,不斷的加燃料,火越來越大,銅柱也越來越燙,最後這靈魂被銅柱烙的乾癟,然後再次在銅柱上復活,又陷入到死循環之中。
道教起初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慾、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汙漫靜壇」等。
03佛教和道教相互學習,團結教化,實屬我國民之福祉
自東漢明帝開始,方有佛教的僧人正式通過西域來到中國,傳經授法。不過在當時,並沒有大量的信眾,只是小眾的信仰,後來,通過吸收我中華文明的孝慈文化,又拋棄乞食的原始傳教方式,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時,才漸漸的有了現在中華大乘佛教的雛形。
而佛教做出這些改變,也不得不謝謝儒家與道教的「口誅筆伐」,若非如此,佛教也不會做出脫胎換骨的改變,更難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最後終會因為水土不服而破產。
但同樣,如果沒有外來宗教佛教的刺激,道教也不會感到有壓力,更不會有大的發展,很多人會覺得我這是悖論,那我且問諸位,若沒有佛教的進入,那道教真的像所謂「三張偽法」一直流傳下去,只會更加的懈怠,不僅不會發展,更會走向衰落。
而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外來宗教的刺激之下,能夠大量的吸收外來文化,並與本土文化融合,也恰恰說明道教文化是最能代表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胸襟寬廣的代表。
道教在與佛教打了這近兩千年的口水官司,雖然教徒們有時候打打口水仗,但是在高層之間,卻有著高度的默契,高道與高僧之間也並不會相互的攻訐(qie二聲),即使不會稱讚對方,但是卻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尤其是在工業化,現代化大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我們的精神家園建設,卻越發的空虛,希望佛教和道教相互團結,在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和相關的部門帶領下,共同的弘揚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使我們更好地、更有素質的做好一個中國公民。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