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電視上,總看到很多武林高手,是和尚或者道士,就覺得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很牛,後來長大了,也去過一些寺廟和道觀,不過讓人失望的是,和尚和道士並非都會武功。
或許會武功的和尚只能在少林寺,會武功的道士也只能呆在武當上!也許這個結論不太準確,但是曾經確實嚮往過出家人的生活,那得從我很小的時候說起了。
小的時候,作為男孩子的我,和所有男孩子都一樣,喜歡熱鬧,愛看武打片,所以看到的普遍都是武功高深的和尚和道士,尤其是黃日華版的《射鵰英雄傳》,五絕之中,王重陽是全真教的掌教,一燈大師是得道高僧。雖然很喜歡郭靖和黃蓉,但是那時候小,不懂愛情,就想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就去問我爸,我爸是當教師的,一聽我要出家當小和尚或者小道士,那脾氣說來就來,張口指著我的鼻子就說:「你就不想學好,這是邪魔歪道,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不好好上學,就會想這些亂起八糟的,以後不許看電視了!」我當時就慫了,沒想到電視的威力,比這個當和尚和道士更有吸引力。
後來再看《射鵰英雄傳》,就不羨慕那些和尚道士了,憧憬愛情,也想找一個這樣冰雪聰明的媳婦,用一句話來說,「只羨鴛鴦不羨仙」!
隨著年齡的漸長,咱也知道了,和尚和道士不是誰想當就能當,必須得出家。
今天咱們就聊一下出家這個事。
01何為出家
出家這事,還得從古代印度說起,畢竟在同時代,咱們中國那時候雖然有諸子百家,但是沒有出家這回事,不論是孔子的學生,還是老莊之學的繼承者,都是有家室的。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從古至今,佛教產生之前,就有出家的習俗,不過那不叫出家。
在古代的印度,吠陀時代結束,有這麼一種社會現象,按《摩奴法論》和《俱舍論光記》等印度教典籍的說法,人一生都在修行,這種修行被描述為人生四個階段。這裡找到的是《俱舍論光記》的記載。
「依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歲以上,遊方學問,受婆羅門法。年至三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婦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是梵行期、家居期、林居期、遁世期,這分別對應著人的四種人生價值,利、欲、法、解脫。
梵行期:這個時期正好是上學的年齡,孩子們被父母送到神廟,由老師教導印度的各種經典,一般都是吠陀經典方面的內容,這個時期就像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一個老師可以教導好多的學生,這些學生被稱為梵志。
家居期:這個階段,有的學生願意留在寺廟裡繼續學習,或者當老師,稱為婆羅門,這種不會再回家的,但是那些家中有產有業的就會回到家中,結婚生子,享受世俗帶來的利樂,履行社會義務。
林居期:這個階段也叫林棲期,一般人在50歲左右,便會離家出走,到森林中,選擇一片區域,過苦行的生活,通過這種苦行,來踐行曾經學習的經典,來實現「梵我合一」的境界。這方面我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對模範夫妻,那就是大迦葉尊者夫婦。
大迦葉尊者,梵名Maha^ -ka^s/yapa ,他的家庭非常的富裕,是摩揭陀國的大家族,父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擁有的財富,據說超過了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
據說大迦葉尊者出生之時,也是各種瑞祥出現,他的母親,在庭院散步時,突然感覺一陣困意,就在一棵大畢缽羅樹的樹蔭下休息,突然天上落下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而就在這時,傳來了嬰兒的一聲啼哭,因為是在大畢缽羅樹下出生,他的父親為他取名為畢缽羅耶那。他的出生,帶來了喜悅。他的父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對他稀罕的不得了,給他請了四個乳母,還找了很多小孩子陪他玩。
他八歲的時候,受了婆羅門戒,跟著老師學習各種學問,他非常的聰慧,從祭祀法學起,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以及星宿運行、禍福吉兇、地震雷鳴、音樂歌舞等,幾乎無一不精通。
而且更特別之處,別人都非常的喜歡世間的利樂,而迦葉卻喜歡獨處,喜歡思考人生的真諦,即使和父母長時間的不見面,也沒有非常想念的感覺。
學成歸來時,家中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可是這小子,一心向道,不想男女之間的事,千方百計的終於給他找了個媳婦叫妙賢,可是新婚的迦葉卻不打算理新娘子,而新娘子妙賢也非常的傷心,迦葉問明白原因,才發現,這是上天的恩賜,自己的妻子與自己有著相同的志向,也是修行之人,於是二人相互約定,「我不和你結夫妻的緣,但我與你允同修梵行的諾。我若得遇明師,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我若得度,必來度你。」於是就成了道侶。不過二人在外人看來是非常恩愛的夫妻,但是私底下,二人連肌膚之親都沒有,不過二人之間的感情還是非常的美好。
後來,迦葉獨自一人離家,而妙賢在家伺候公婆,打理家業,做的非常好。
後來,迦葉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他沒有忘記對妻子的承諾,也把自己的妻子介紹給釋迦牟尼,成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比丘尼。
遁世期:晚年的人,他們會四海為家,捨棄一切,連曾經隱居的那片森林也舍掉,他們認為,只有舍掉一切,才能得到解脫。
直到後來,悉達多太子悟道成佛,了生死、斷煩惱的真諦,創建了僧團,才有了佛教的出家制度。
不過當時釋迦牟尼佛規定,但凡要出家,須徵求父母和妻子的同意,否則是不許他們出家的。
從當時看來,釋迦牟尼佛還是非常人性的,而且從這個角度再來理解出家這件事,就並不困難了,出家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追求真諦,尋求解脫。
02古代佛教出家與現在出家需要條件
隨著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我們中國漸漸有了和尚和尼姑。
不過剛開始,在儒和道為主的主流社會價值觀,認為出家是不孝的行為,而且佛教的乞討是一種懶漢行為,非常的排斥。
直到南北朝時,朝廷支持,大力推廣佛法,興建寺廟,才有了大量的僧人和尼姑,寺廟還有田產,僧人能自給自足,甚至有的寺廟還成了大地主僱人耕種,託缽乞食的行為就減少了。
很多人認為,影視劇中,不論感情和事業受到挫折,還是犯罪逃難,都能當和尚。其實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明朝之前,要出家的人必須先向朝廷申請,然後朝廷會舉辦考試,這考試級別也非常高,是國家級的考試,就像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廷試,可見國家對出家的重視。
考完之後,通過的人,朝廷會發一個證件,叫做度牒。有了這個證件之後,不論在哪裡出家剃度受戒都是可以的,倘若沒有度牒的話,那出家就是犯法的,而且給沒度牒的人剃度的法師和寺廟都是要受到牽連的。
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假出家人,出家人云遊四方需要掛單,接納掛單的寺廟知客僧也是要看這個雲遊僧人的度牒的。
從這個角度上推敲,其實《水滸傳》裡,魯智深出家這件事,根本就是不成立的;而且出家的僧人如果行苟且之事,官府的追究,是比普通人要嚴重的,刑罰也更重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國家也要相應的政府部門,叫民族宗教管理局,還有佛教協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按照《宗教事務條例》以及《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 》、《漢傳佛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辦法》等相關規定,佛教教職人員資格的取得,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履行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和神聖莊嚴的儀式,最後還要經佛教協會認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內容如下:
《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根據《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 》第十七條規定,參加傳戒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愛國愛教,遵紀守法;二是信仰純正,勤修三學,遵守教義教規,品行端正;三是年齡在 20 歲至 59 歲之間,六根具足,身心健康,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四是剃度後,男眾在寺院修學一年以上,女眾在寺院修學兩年以上;五是有一定佛教學識,能獨立完成日常課誦和具備基本佛事法務活動能力。
03古代道教出家條件和現在出家條件
說完了佛教,咱們再說一下道教。
道教現在以兩大派為主,一派正一,奉張天師張道陵為教祖;另一派則為全真,奉王重陽為教祖。
正一自古就允許結婚,而自全真始,才有了出家制度。
雖然在全真之前,就有道教,但是有些道士是在廟中修行,卻有家室,有的雖然掛名,但是並不在宮觀廟宇修行,後來南北朝寇謙之和陸敬修改革天師道,才有了度牒。
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出家這麼一說。
直到全真教,才有了出家這麼一回事。
因為本人接觸佛教比較早,而對於道教,知識相對比較少,所以只是簡單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不過現在我接觸了很多道教的道士,都是有家室的。
04在家眾修行比出家眾難,成就也比出家眾要大
說到了出家的僧人,也不得不提一下在家的居士。
在家居士,由於自己塵緣未了,必須在紅塵中修行,不僅要為生活費心費力,還要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當做修行,要嚴格要求自己。
不僅如此,還要在自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上供下施,還要起到護法的作用。
而且還要娶妻生子,延續香火,在此期間所有的家庭責任,都是修行,甚至比起出家人來說,磨難要多的多。
就像佛陀在世之時,佛陀有個堂兄叫提婆達多,處處嫉妒佛陀,佛陀叮囑他要繼承王位,不要出家。可是提婆達多看到佛陀受世間敬仰,就開始嫉妒,於是也出家,不過佛陀當時並未收留他,他就自己四處尋訪名師,也修出了大神通,可是卻沒有證羅漢果位。
後來,因為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等大罪,果報來時,他墮入到地獄,世尊也是非常的惋惜,說他如果在家繼承王位,他的才能和成就,並不比自己低,而且以後也是會成就佛果的。
所以那些在家的同修,也不要羨慕出家的僧人和尼姑,大家只要如法修行,早晚有一天,會「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祗獲法身」。
例如維摩詰居士和傅翕大士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而且大部分菩薩都是現居士身,這也是用居士身來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堅信,在家修行,也能成就無上的大道。
好了,今天咱們就寫到這裡吧,希望大家都能夠擺正心態,修行路上雖然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會用我的文字陪伴大家。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