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中有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

2020-12-12 今古浮沉

在佛教之中,出家僧眾是其組成成員。一個人要出家,從開始到完成,是有一整套流程的。並且佛教戒律之中,明確規定,有14種人是不能出家的。那麼,是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呢?

1.七歲以下兒童

七歲以下的兒童年紀尚小,對於出家人的生活,很難適應。故而戒律之中,明確規定七歲以下的兒童,不許出家。

2.七十以上老人

與七歲的兒童相比,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也是難以適應出家人的生活。兒童是年紀太小,不知如何適應。老人則是年紀太大了,身體方面及習性方面,都很難適應出家人晨鐘暮鼓、青燈古佛的修行生活。

3.殘疾人

手足不全、失明等殘疾人,由於自身的這些缺陷,其實也不適合出家。因為出家人的主要目的是修行,對於日常的物質所需,基本上是自耕自種,殘疾人確實不適合這種環境。

4.雙親不同意者

佛家十分講求和合增上,「和合」就是和氣團結。若要出家,倘雙親不同意,暫時是不允許出家的,因為硬要出家,勢必惹惱雙親,這不是佛家所要的結果。當然,出家是十分殊勝之事,若其它因緣都已具足,唯有雙親在阻擾,便可以善巧地勸說雙親,使之慢慢接受。

5.陰陽兩性人

對於比較罕見的陰陽兩性之人,佛門是不允許其出家的。

6.變性人

與陰陽兩性人一樣,變性人也不具足出家的條件。

7.曾犯戒被開除僧籍者

曾經出過家,在僧團呆過,但是違反了僧團的規矩而被開除的僧人,以後不允許再次出家。

8.犯五逆罪者

五逆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逆罪是極重之罪,乃是地獄之因。佛門規定,凡犯五逆罪之人,不允許出家。

9.曾強姦比丘尼者

強姦比丘尼,亦是極重之罪,果報不堪設想。若是犯了此事,不許出家。

10.曾偷聽比丘誦戒者

「偷聽」屬於犯了盜戒,若是偷聽比丘誦戒,果報非小。犯了此事,則不允許出家。

11.圖謀毀教而欲加入僧團者

不安好心,意圖混進僧團而搞破壞之人,自然不能讓他出家而成為害群之馬。

12.逃犯

觸犯了世間的法律,亟待制裁,卻逃亡在外之人,我們稱之為逃犯,逃犯是不具足出家條件的,不允許出家。

13.有債務者

出家的目的是修梵行,得清淨解脫。在世間若有一定的債務,理應還清欠債,無論世間及出世間都是這個道理。有債務沒有還清之人,在佛教戒律中是不允許出家的。

14.在職的官員

世間在職的官員,負責一片區域的事務,其決策行為關乎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在職官員如果沒有交接好職位之事宜,是不適合貿然出家的。

相關焦點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看著姨母和五百位女性,這樣長跪不起很是心軟,又被她們出家的決心和姨母的真誠所感動,便多次去勸請佛陀允許她們出家。並且向佛陀描述佛陀的生母去世後,姨母是怎麼含辛茹苦把佛陀餵養長大的話來打動他。佛陀唉聲後告訴阿難:「我不允許她們出家,就如世間如果一個人家的女人多男人少,這個家庭必然會走向衰敗一樣。
  • 佛教中第一批出家的女尼,總共51人,需要遵守這八條戒律
    佛教誕生在婆羅門的時代,種姓制度嚴苛不可逾越,女性地位極低,連宗教的權利都沒有。如果佛陀接受女人出家,勢必引來社會的批判。經過佛陀數十年的辛苦教化,佛教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從大部人反對,到大部分人支持,理解,佛教慢慢走入正規後,佛陀終於允許女人出家了。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在佛教的種戒本下面都會註明「在家人勿看」五個字。也就是如果你不出家,這個戒律是不能「請」回家看的。佛教的戒律在家人究竟能不能看?想必讀者朋友也很納悶。什麼是出家人,出家人不一定是僧人,在家居士也有出家人,難道只有僧人才可以學律法,在家居士就不能?四眾弟子都是僧人嗎?再有,僧人如果持戒,就不會怕被人監督,你堂堂一個修行人,老怕別人丈量你,你不是執著嗎?戒律應該公平、公正、公開,假如自己不願持戒,就不要找很多藉口,不讓人學戒律。
  • 佛教中的參禪之輔,為何有「過午不食」之傳說
    佛教中的參禪之輔,為何有「過午不食」之傳說中國佛教的歷史故事居多,近兩千年的歷史改革及轉變,許多在佛教中的一些戒律也在不斷的變化。其中我們大乘佛教參禪輔食戒律,就有所改變。過午不食的戒律根據在歷史上,佛教中的「過午不食」並不是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是寺院的戒律,而這個戒律又分兩種不同的劃分。一種就是小乘佛教的說法,另一種就是大乘佛教的說法。
  • 出家有幾種類型,學佛人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
    提到出家的概念,一般是指削髮為僧,生活在寺廟,有著嚴格的戒律規定的人,男的俗稱和尚,女的俗稱尼姑。而佛談出家,都是根據學佛人而談的,如果沒有學佛,就沒有出家的概念。出家有四種類型,學佛人可以對照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 戒律太多是束縛?不!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出家女眾的戒律為何多達348條? 戒律又到底是不是一種束縛? 戒律的由來 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但絕不是誰刻意想出來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
  • 遵守佛教戒律就是大智慧
    從明清以來,歷代高僧大德都在做佛教弘法傳播的事,但現今佛教被世人的誤解越來越深,現在是經濟社會,社會上追求經濟利益至上的觀念也多少影響佛教內部,以及弘法事業的發展。 僧團是佛教教團組織的核心,承擔著續佛慧命的任務,人們雖然佛教存在著誤解,但至少對佛教徒還是以「道德人」來看待,特別是對出家人,而不是以「經濟人」的身份來理解和寬容。
  • 佛教:戒律學習該如何深入呢?最深奧的道理往往都在平凡生活中!
    前面先交代了一下對戒律的說明。「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這是佛門的一個特殊說法,五夏就是五年。為什麼用五夏呢?因為佛教有一規定,每一年夏天要安居,農曆4月15日到7月15日是安居的日子。這三個月是印度最熱的時候,昆蟲、異類眾生比較多,繁殖比較旺盛,出門不方便。
  • 在平實中踐行戒律—福建平興寺住持界詮法師訪談錄
    記者:您認為戒律對於中國佛教的意義在何處?現代社會弘揚戒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界詮法師:我們研究戒律,也只能說對戒律有一些了解。在這麼一個社會環境,真正行持也有一定的困難。譬如,戒律規定出家人不能拿錢,那你現在出門不拿錢則寸步難行,所以很困難。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佛教徒一般統稱為「僧人」「僧侶」,我國漢族民間俗稱為「和尚」「尼姑」,通常分為出家與在家兩大部分。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
  • 佛經故事|什麼是不淨戒?佛為何要制定這一戒律?
    眾所周知,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作為在當時一個全新的組織,佛不可能事先制定種種戒律。事實是,佛陀根據弟子們的言行,尤其是不當行為,不斷補充和完善戒律章程,如過午不食等。今天要說的「不淨戒」的故事也是如此。什麼是不淨戒呢?
  • 走進中國最大的女眾佛學院 出家女子須遵守384條戒律
    坐落於中國佛教聖地山西五臺山的普壽寺尼眾佛學院是中國最大的女子佛學院。作為僧人出家修行和研習佛學的地方,寺內目前有學修者1000多人。普壽寺始建於北宋,1991年,住持如瑞法師帶領三十多位女僧人自力更生,重建起如今設施完備的寺院。
  • 佛教中的基本禁忌有哪些
    皈依佛門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為了發慈悲心,增長功 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十善實際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細化,分為身、 語、意三業的禁忌,其內容包括,身體行為的善(禁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識方面的善 (禁忌):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 太虛法師:16歲出家,星雲大師繼承其「人間佛教」,死後心臟不壞
    在外祖母經年累月的薰陶下,法師的心裡漸漸種下了一顆菩提的種子。禮佛歸禮佛,但沒出家前,該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他跟隨舅舅在私塾開始讀書,但是由於身體的原因,法師幾乎是半輟半讀,到了13歲時,法師在一家百貨店當學徒,然而法師身體羸弱多病,曾兩次離開。父母的離去、疾病的折磨,讓法師早早就體悟到人生虛幻,世事無常,於是萌生了出家的念頭。
  • 出家人吃的是素 你吃的是分別心
    最早寺院中的吃素,或者說出家人不是為了吃素而吃素,而是為了戒律中明確規定的戒殺。梁武帝提出吃素,更多的原因是戒殺本應從根源開始——放生、護生、不見做、隨喜殺生,所以漢傳佛教的叢林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準養動物的,在佛教戒律裡面,沒有寫過出家人應當吃素。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對話]本如法師:戒律與清規——佛教中國化之流衍
    佛教的社會性構建、獨特的社會個性及其救世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完備的「戒律」和「以戒為師」精神的弘揚。清規戒律是佛教構建的基礎,是具體的僧伽群體組織法則,更是佛教信眾修行實踐的法門。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中,唐代高僧道宣律師在終南山創立戒壇,制定授戒儀制,創立律宗,推動了中國佛教發展。至今,我國出家僧徒仍以其建宗律法《四分律》中的行持規則來約束個人言行。
  • 按照佛教的觀點,不吃素只吃肉行不行?
    有人問:按照佛教的觀點,不殺生,只吃肉有沒有殺業呢?答:佛教並沒有規定不能吃肉。除非你受足菩薩戒之外,這是出家眾一定要受持的戒律!對於一般的學佛人或者是居士,沒有出家的都沒有要求,也沒有戒律必須吃素!包括居士的三皈五戒,也沒有戒律說不能吃肉,但是鼓勵吃三淨肉!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