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長壽之鄉」巴馬困境:失敗案例 再也不想去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在廣西西北的群山裡,一灣盤陽河的清流自山間洞窟而來,左折右拐地穿梭于田塬之間,滋養了「人間遺落的一塊淨土」——巴馬。

  近些年,作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締造了「養生傳奇」。遊客、養生者紛至沓來,千百年來的寧靜被驚擾,生態環境遭遇極大挑戰。「要避免巴馬成為第二個鳳凰古城!」有專家呼籲。

  盛名之下的困境

  截至2010年1月,巴馬健在的百歲老人共有82人,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31人,這已經是國際長壽標準的4倍多!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外科學家就紛紛前來探秘,現年86歲的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就曾9次到巴馬考察。

  真正讓巴馬開始聲名遠揚的,是在1991年舉行的國際自然醫學會第13次年會上,巴馬被宣布為繼前蘇聯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薩、厄瓜多比爾班巴、中國新疆南疆一帶之後的世界第5個長壽之鄉。之後3年,「長壽巴馬」蟬聯國際自然醫學會的年會主題。以巴馬為研究基地,國際自然醫學會發表的報告和論文達數百萬字之多。

  著迷於此的不只是科學家。媒體的宣傳更加激發了人們對長壽和健康的強烈渴求,競相前往巴馬。

  來自上海的何東子就是其中一員。何東子回憶,他和妻子首次來到巴馬時,外地人並不是很多。他與妻子每日飲清泉、賞青山、逛洞窟、扶修竹,好不自在。何東子與妻子商量,「下半輩子就住在這兒」。他一口氣往屯裡交了20年的房租。可不久,何東子就發現,整個村屯開始喧鬧起來。

  不少養生者每年都固定來巴馬長住上一段時間,成了「候鳥人」。數據顯示,2006年,巴馬旅遊接待人數為11萬人次,7年後的2013年,這一數字飆升至263萬人次,創造了廣西旅遊史上的「巴馬現象」!

  大量人口的湧入,在不同方面考驗和衝擊著巴馬的承載力。建設混亂、環境汙染、配套不足等問題,讓壽鄉的生態有了被刺傷的陣痛。「巴馬的水不如從前啦。」當地人告訴記者,十幾年前,縣城巴馬河的水是可以進去遊泳的,如今看著便覺得髒;盤陽河的水,以前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現在已經不敢喝了。

  「危樓高百尺,手可伸對門,不敢樓邊過,恐怕砸到人。」有人用此詩戲謔核心景區坡月村的樓房亂象。放眼望去,除了一排排路邊攤,店面的玻璃窗上都貼滿了中藥保健品、器械與長壽食品的廣告。清涼的空氣裡開始瀰漫著燻人的商業氣息。

  巴馬縣副縣長、公安局長藍善柏坦陳:「坡月以前只是個幾百人的小村屯,短時間內湧來幾萬的外來常住人口,資源、環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壓力可想而知,我每月至少要到坡月督察兩次。」

  巴馬縣旅遊局副局長黃必鋒告訴記者,近幾年旅遊人次井噴增長,基礎配套設施的確跟不上發展的快節奏。他認為,盤陽河水質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常住在沿盤陽河岸的「候鳥人口」增加後,排放的廢水所致。

  更致命的是,「候鳥人」和遊客的湧入,正在快速改變著村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百歲長壽老人成了「景點」,告別了過去習慣了的勞作,每天坐在門前,等著遊客前來合影,送上長壽紅包;當地物價和景區票價一漲再漲;商販兜售著各色「長壽藥」……

  「寧靜與祥和被打破了,憨厚樸實的民風變質了。」一位來此居住的休養者略帶傷感地說。就連22年前親自將巴馬送上「世界長壽之鄉」席位的森下敬一也嘆息說:「再也不想去了。」在國內舉行的某次研討會上,他直稱巴馬是「失敗的案例」。

  真正的長壽「密鑰」

  在巴馬,無論是養病養生的「候鳥人」,還是賞景散心的遊客,心裡都藏著一個心思——從巴馬一連串的長壽密碼中得到有價值的「密鑰」,打開長壽之門。

  3年前,記者在巴馬採訪時,見過當時已有114歲的黃卜新和107歲的黃媽幹,兩位老人思維清晰、動作敏捷。據了解,巴馬86%的百歲老人一生沒有到醫院看過病,當地人幾乎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更沒有人患癌症。

  陳進超是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他認為,巴馬長壽的因素有五大類:宜人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優質的遺傳基因。

  巴馬地處亞熱帶與熱帶的地理分界上,同時也是海洋氣候與高原氣候的交匯區,氣候宜人。巴馬空氣清新,幾個主要長壽村空氣中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釐米1萬~1.5萬個。

  巴馬喀斯特地貌位於高原的斷裂之處,有很多地下水從地殼斷裂之處冒出來,這些水含有豐富的硒、鎂、錳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其次,巴馬的水為天然弱鹼性水,PH值一般在7.2~8.5之間,接近人體的PH值7.35~7.45,且為純天然小分子團。中科院院士姚鼎山教授測得巴馬水小分子團指標為64Hz~83Hz,極易進入人體細胞膜被人體吸收,可以改善生化作用,增強酶的活性,這也是一些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來巴馬比較容易治癒的重要原因。

  巴馬有一條斷裂帶,直接切過地球地幔層。這條斷裂帶就在盤陽河地下,地球的一般地區地磁約在0.25高斯,而巴馬的地磁高達0.58高斯,是一般地區的一倍多。有科學考證,人們生活在恰當的地磁場環境中,身體發育好,血清清潔且循環好,心腦血管發病率低,身體免疫力高,能協調腦電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質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巴馬民風淳厚,人們與世無爭,心態平和,生活簡單。長壽老人習慣早睡早起,一生都堅持勞動,勞動強度適中。飲食也很簡單,以玉米粥和蔬菜為主,常吃火麻油、茶油、南瓜、白薯等富有營養的有機食品。這些食物粗糙、能量不高,不會造成營養過剩。

  清朝兩位皇帝曾寫詩贈匾給巴馬長壽老人,前有嘉慶題詩曰「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才聃」,後有光緒匾文曰「惟仁者壽」。煙霞養性、道德傳心、惟仁者壽,寥寥數語透析了長壽巴馬的「文化精髓」。

  對於來巴馬養生祛病的人們而言,巴馬的真正意義更在於提供了一種有價值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引領人們重新認識自然,與自然平等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與社會對話,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更加有意義。

  在巴馬,有個專由「候鳥人」組建起來的「藍色紐帶」公益之家。記者一進屋,就看見兩位花白頭髮的老太太戴著眼鏡圍著電腦,比畫個不停。她倆正在整理她們給巴馬貧困山區的孩子送書籍、衣物時拍的照片。只見照片中的老頭兒老太們,肩背手提著一袋袋的東西,有的還拄著拐杖,小心翼翼地走在布滿巨石的山路上。老太太告訴記者,那一段路5公裡,車子已經進不去了,大家只能步行。

  「藍色紐帶」負責人崔學東告訴記者,他們當中好多都是癌症患者,包括他自己,他們組織的活動包括募捐、環保、互助。每周二、四、六,他們還會組織志願者在曠野中歌唱,他說:「大家真的是用靈魂在歌唱,以此來戰勝心中的恐懼。」

  記者了解到,「藍色紐帶」組織成立兩年後,志願者發展到1000多名,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挽救過13個人的生命。生命的長度,有時候並不是以活著的時間來評判,而是以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為標準。這樣想著的時候,他們的心態一定和巴馬的長壽老人一樣,很平和了。

  讓長壽之鄉「長壽」

  2013年6月,廣西全區旅遊發展大會提出,構建以桂林、北部灣、巴馬為核心的國際旅遊「金三角」,重點扶持巴馬打造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巴馬提供給人們的關於生命的啟示、彎路之後的成敗得失,對於今天巴馬自身的發展來說,同樣彌足珍貴。

  孕育了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以及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的巴馬,千百年來,一直都保持著人與自然界之間微妙的生態平衡。打破任何一環,都可能使自己「折壽」。

  巴馬經濟基礎薄弱,2010年人均GDP僅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縣基礎設施落後,未通高速公路,近六成行政村未通水泥路,45個自然村未通電;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近些年來,發展旅遊經濟雖然帶動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GDP,但過度過急的旅遊開發,又使這個數百年來養在深閨之中的「俏姑娘」,容顏漸顯憔悴。有專家指出,對今天的巴馬來說,要走出經濟發展與生態受損的困局,是最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

  巴馬必須破解這一難題。

  「不打擾或者少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一位關注巴馬的資深媒體人的提醒,無疑值得重視。

  「如果巴馬發展到了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房子,汙水橫流的地步,那麼巴馬作為長壽之鄉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沒有了。」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在巴馬調研時,告誡當地黨委政府,「生態環保是巴馬的生命。對巴馬,我們不看重GDP,在經濟增長上不給太大壓力,而是看重生態環保建設,看旅遊業比重,看服務業發展,看百姓收入提高。」

  為了既減輕巴馬的環境壓力,又可以與周邊縣區產生集群效應,2013年9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巴馬為中心區域,將巴馬、東蘭、鳳山、天峨、都安、大化打造成以養生度假、生態休閒、文化體驗為主題功能的國家生態旅遊基地。這一規劃的出臺,對於巴馬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多了一層保障。

  「結合國際長壽養生旅遊區發展定位,巴馬旅遊開發必須強化保護意識,堅持先規劃後開發、先保護後開發旅遊資源的原則。」巴馬縣委書記奉海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生態環境保護永遠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最後才是長壽食品的加工。」

  記者了解到,在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中,巴馬忍痛關停了澱粉廠、冶煉廠等一批汙染大戶,對23家企業進行重點整改整治,責令關閉1家、停產整改1家、限期整改17家、搬遷4家,同時嚴格禁止帶有汙染性質的企業進入巴馬。

  有舍才有得。目前,盤陽河兩岸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會產生汙染的企業。「損失的都是傳統工業,而旅遊業、長壽食品加工業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巴馬縣縣長藍飛寧欣慰地說,2013年,巴馬實現旅遊收入25.3億元。飲用水、長壽食品加工業產值均逆勢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財政增長、群眾增收的動力源。

  針對河流汙染加重、違章建築增多的問題,當地政府也正在謹慎而務實地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逐步解決。巴馬發改局盧麗梅局長告訴記者,為了解決當前「候鳥人」增多給村鎮帶來的環境問題,鄉鎮的固體垃圾全部被運往縣城附近一個投資了5000萬元的垃圾填埋場,全縣兩個大的汙水處理廠已經開始動工,預計年底就可完工。

  更加利好的消息是,《廣西盤陽河流域開發保護條例》有望在今年通過廣西人大的審議,上升為省級條例,目前對違法佔地、違法建設方面的督促工作也在增強。岸邊的速生桉樹林也將換種成能含蓄水源的綠化樹。

  保護生態的務實措施,也成為「生態發展」的有力舉措。奉海峰充滿信心地對記者說,巴馬目前還在加大飲用水的生產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把水產業做到200萬~300萬噸的規模,產值100億元。

  「美麗巴馬」建設,永遠在路上。(本報記者 劉昆)

相關焦點

  • 廣西巴馬「長壽之鄉」命名者:巴馬失敗 再也不想去了
    潘琦/CFP原標題:留住巴馬在廣西西北的群山裡,一灣盤陽河的清流自山間洞窟而來,左折右拐地穿梭于田塬之間,滋養了「人間遺落的一塊淨土」——巴馬。近些年,作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締造了「養生傳奇」。遊客、養生者紛至沓來,千百年來的寧靜被驚擾,生態環境遭遇極大挑戰。「要避免巴馬成為第二個鳳凰古城!」
  • 廣西巴馬:「世界長壽之鄉」又見遊客盈門
    新華社南寧7月20日電 題:廣西巴馬:「世界長壽之鄉」又見遊客盈門新華社記者黃浩銘、胡正航「巴馬山好、水好、空氣環境好,我非常喜歡這裡。」來自浙江杭州的遊客高月衛說。19日,廣西跨省旅遊重啟開放儀式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國際旅遊集散中心舉行。
  • 廣西巴馬:「世界長壽之鄉」又見遊客盈門
    新華社南寧7月20日電 題:廣西巴馬:「世界長壽之鄉」又見遊客盈門新華社記者黃浩銘、胡正航「巴馬山好、水好、空氣環境好,我非常喜歡這裡。」來自浙江杭州的遊客高月衛說。19日,廣西跨省旅遊重啟開放儀式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國際旅遊集散中心舉行。
  • 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全力打造長壽旅遊
    中新社南寧八月十三日電題: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全力打造長壽旅遊            作者蔣雪林 邢子忠  「二級公路一通,名聲在外的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縣的旅遊肯定會騰飛!」第一個在巴馬縣大規模投資開發旅遊的廣西北海海外國際旅行社總經理丁鈴,對投資巴馬旅遊充滿信心。
  • 廣西巴馬成為長壽鏈條沒有斷裂的長壽之鄉
    新華網南寧2月27日電「國際自然醫學會對世界長壽之鄉調查統計表明,2004年巴馬百歲老人為76人,比2001年統計數據多2人。這表明巴馬是世界長壽之鄉中長壽鏈條唯一沒有斷裂的地區。」近日,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國際自然醫學會名譽會員陳進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綠色長壽之鄉廣西巴馬來宜推介長壽養生旅遊
    河池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河池是中國首個地級世界長壽市,被譽為「上帝遺落人間的一片淨土」,自古以來演繹著長壽的神話。清光緒皇帝欽命廣西省提督給巴馬125歲壽民鄧誠才題贈「惟仁者壽」牌匾。以巴馬為中心的盤陽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全市有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以及宜州區、天峨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等6個中國長壽之鄉。
  • 廣西河池(巴馬)長壽之鄉來漢推介
    為推動廣西河池市及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廣西河池市及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與湖北武漢市兩地的旅遊合作,進一步釋放旅遊市場疫情後消費需求,全面推進跨省遊文旅市場的發展復甦,助力兩地文旅行業的復工復產,9月15日,廣西河池市旅遊協會和廣西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旅遊促進會及廣西巴馬國際旅遊區旅聯體在湖北武漢舉行旅遊推介。
  • 廣西長壽之鄉巴馬,現成「數位化小鎮」,到底是為何呢?
    廣西河池巴馬是一個很小的瑤族小縣城,地域偏僻,卻因長壽老人而世界聞名,不僅是廣西長壽第一鄉,同時也位居全世界長壽之鄉榜首,但卻是廣西的貧困縣之一。山多地少的地域環境,造成交通落後,而今年廣西自治區的「五網」計劃,主會場在南寧五象新區,巴馬則作為四個分會場之一,成為數位化小鎮,巴馬長壽之鄉的健康產業鏈將藉助數位化網絡信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巴馬,長壽之鄉的魔幻與現實
    在廣西如黛群山中,藏著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也是國內著名的「長壽之鄉」。   長壽如同「魔力」,每年吸引了超過10萬的「候鳥人」,在家鄉和巴馬之間遷徙。他們中,有喜歡隱居山村的作家,有尋求長壽之道的老人,還有希望多活幾年的重症病人。
  • 長壽之鄉:巴馬是不是騙局?
    或許沒有多少中國人聽說過中國廣西省巴馬瑤族自治縣。它既不是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也不是醫療最發達的地區,更沒有疑難雜症患者被醫治成功的案例。巴馬縣政府為促進當地的旅遊業,開發了百魔洞、百鳥巖、長壽水晶宮等景區;2009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46.113萬人次,其中77%是衝著這三個景區去的。百魔洞的地磁指數號稱是正常地區的兩倍,「長壽聖水」的取水處每天都大排長龍。
  • 有些「長壽之鄉」只是噱頭?我們去廣西巴馬看了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長壽島,98歲的長壽老人羅耀斌(左)在和一名老人交談(11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跨越3000多公裡,65歲的王麗從哈爾濱來到了廣西西北部大山裡的巴馬瑤族自治縣。她租下一間民房,租期11年半,她想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 網友問,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廣西巴馬,有可以青春永駐的特產嗎
    若是一個地方,有百歲老人的數量達到某個規模之時,並被曝光出來宣之於報,冠以長壽之鄉的名頭,那麼將會有不少老"候鳥"們慕名而來,"飛撲"那裡,想再搏上一段自己留存人間的歲月於是,在中國,已經出現不少長壽之鄉。其中,在廣西這個美景亮麗的八桂大地上,那長壽之鄉就有不少,以巴馬長壽之鄉居首,聞名遐邇。
  • 廣西長壽之鄉巴馬吸引大量病人 變身「癌症村」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長壽老人比例很高,全縣27萬人中,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有82人。巴馬也因此被譽為長壽之鄉。  上百萬的遊客、養生者來到巴馬尋找「長壽密碼」。大量人口的湧入在不同方面考驗和衝擊著巴馬的承載力。建設混亂、環境汙染、配套不足等問題也開始顯現。  長壽之鄉巴馬如何「長壽」?  108歲的黃媽身體健康,坐在自家屋子裡,每天都有來到巴馬長壽村的遊客來探望。  除了慕名而來的遊客,有不少養生者都固定來到巴馬長住上一段時間,成了巴馬的「候鳥人」。
  • 巨大壽字亮相世界長壽之鄉巴馬長壽村
    2019年10月8日,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長壽村,在巴盤橋後山最上部刻畫的巨大壽字正在描紅。 巴馬長壽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巴盤屯。巴馬因百歲老人佔總人口比例是國際長壽鄉近5倍,是世界五個長壽之鄉之首。
  • 長壽盛名「累倒」世界長壽之鄉巴馬
    原標題:長壽盛名「累倒」世界長壽之鄉巴馬   中新社廣西巴馬2日2電 題:長壽盛名「累倒」世界長壽之鄉巴馬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廣西巴馬華昱假日酒店前臺服務員譚小芳今年春節無法回家。她說,大年初二起,酒店200多間客房被預訂一空。  譚小芳註定要在今年春節累上一段時間。
  • 長壽之鄉——巴馬
    巴馬長壽村位於廣西河池,這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這裡依山傍水,盤陽河繞村而過,人口只有20萬,擁有74位百歲老人,被評為長壽之鄉,許多百歲老人,雖然身形消瘦,但身體很健康,能吃能喝能幹農活巴馬森林覆蓋率高,河流數量多,使得這裡的空氣清醒宜人,長壽村裡生活的老人大都神採奕奕
  • 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縣的長壽村山上的懸崖刻有兩個字
    巴馬也不例外,這裡的知名度來源於這裡生活著世界上最多的百歲老人,素有世界長壽之鄉的美譽。相信來巴馬旅遊的時候,來到當地的一些長壽村去看看的話也會被當地的自然風光給吸引了,特別是當地的綠化與空氣品質也是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值,關於巴馬縣很多遊客也是紛紛給出了這一座長壽之鄉的值得留念的地方。
  • 世界長壽之鄉,巴馬原住民老人的生活。
    到了廣西巴馬,才知道什麼是生活!因它有一個異常之處,當地長壽人眾多,在巴馬縣,很多人都可以活到百歲。1991年,日本長壽專家森下敬一博士來到了巴馬,在多次實地考察後,向世界宣布巴馬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因此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慕名而來,有長久居住的,有短暫逗留的。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念的地方。
  • 世界長壽之鄉,邂逅巴馬麗琅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是集老、少、邊、山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但是它有一個異常之處,當地長壽老人眾多。在巴馬縣,很多老人都可以活到百歲,甚至還有124歲的老壽星。巴馬的老年人少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很多都是自然死亡。
  • 世界長壽之鄉巴馬活泉舉辦樂壽節
    在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九九重陽節,更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在巴馬,重陽節也被稱為樂壽節,樂壽有有健康、快樂、長壽之意。每年的這一天,在巴馬活泉水文化旅遊景區,歡歌笑語、鑼鼓喧天,巴馬人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人朋友們共慶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