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三大樞紐國際航線競爭力:首都機場勝出

2020-12-12 中國航空新聞網

在三大樞紐中,北京首都機場不論是國際通航點數量,還是洲際航線市場份額,均明顯優於上海浦東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當之無愧是三大樞紐中的王牌。比較歐洲、北美和大洋洲三大洲際航線的運力份額,首都機場在含金量最高的歐美遠程航線上均略勝上海浦東機場一籌,但在大洋洲市場上則與並駕齊驅的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相比差距明顯。

如果只用一個指標來衡量樞紐機場的表現,那就是旅客中轉率。那麼,如何增強樞紐機場的競爭力,提高旅客中轉率呢?這主要可以從航線網絡、銜接機會、銜接時間、旅客服務等方面著手。其中,最重要的是航線網絡的廣度和厚度。我國三大複合門戶樞紐已建設多年,他們的國際航線網絡競爭力如何?筆者擬就此進行簡要分析。

國際航線網絡廣度:首都機場佔明顯優勢

首先看國際航線網絡廣度,即通航點數量。從廣度來看,三大樞紐呈現三級階梯排列。北京首都機場擁有113個國際通航點,是一級階梯;上海浦東機場通達90個國際城市,比首都機場少23個,構成二級階梯;而廣州白雲機場則又遜一籌,僅有59個國際通航點,僅相當於首都機場的一半,無奈成為最低級階梯。不僅在數量上如此,在質量上也體現了相似的實力差距。在國際通航點中,與亞洲、非洲、大洋洲相比,歐美的國際遠程航點的含金量往往更高。在北美通航點上,上海浦東機場與首都機場分別有13個和15個通航點,數量接近,遠高於廣州機場的4個通航點;但在歐洲區域,京滬差異巨大,上海浦東機場僅有13個通航點,比首都機場少21個,不及對方的一半,廣州白雲機場僅有6個通航點,差距巨大;而在亞洲區域,上海浦東機場則略佔優勢,擁有58個通航點,比首都機場多4個,比廣州白雲機場多17個。

綜上所述,從航線網絡的廣度和質量上看,三大樞紐呈現三級階梯分布,首都機場佔據明顯優勢;上海浦東機場緊隨其後;而廣州白雲機場與之差距明顯,樞紐機場建設之路前途漫漫。

洲際航線網絡布局:歐美澳全面開花

樞紐機場的航線網絡布局既是機場立足自身區位、經濟、旅遊等優勢作出的戰略選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樞紐機場的發展重點和競爭力。

首都機場每周在歐洲航線上投入8.8萬個可供座位,佔其洲際航線運力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在北美航線上,每周投入6.0萬個可供座位,佔洲際航線近四成的運力份額。在歐美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投入了洲際市場九成以上的運力,國航的歐美遠程戰略實施卓有成效。另外,在歐美航線中,歐洲航線以超過一半的運力投入理所應當地成為首都機場戰略的重中之重。

上海浦東機場在北美航線上投入了近一半的洲際運力;隨後是歐洲航線,座位數佔比也達40%,北美航線和歐洲遠程航線共佔據了近90%的運力投放。這不僅表明上海浦東機場實施歐美遠程戰略的決心,還體現出上海浦東機場很高的航線網絡質量和較強的樞紐競爭力。另外,上海浦東機場也是除首都機場外唯一開通南美洲航線的機場。

與首都機場相比,上海浦東機場並沒有明顯的區位劣勢,且擁有旺盛的商務客源和旅遊客源。雖然其基地公司東航與國航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再加上近期寬體機運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上海浦東機場遠程航線的開闢步伐。但長期來看,上海浦東機場受益於上海自貿區建設、迪斯尼樂園規劃及低成本航空的迅速發展,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第一,在三大門戶樞紐中,廣州白雲機場的區位優勢並不明顯,北美和歐洲航線距離較遠,且國內中轉的繞航率較高;第二,其公商務和旅遊客源不夠豐富,難以直接開闢較多的歐美直達航線;第三,面臨近在咫尺的香港機場和國泰航空的激烈競爭,後發劣勢明顯。面對這種不利條件,南航與廣州白雲機場沒有將運力過多地投入在歐美遠程航線上,在劣勢「戰場」上與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國航、東航進行「殊死搏鬥」,而是另闢蹊徑,實施「廣州之路」戰略,將重點放在了大洋洲市場上,並收到了不錯的成效。在大洋洲航線上運力投入份額高達35%,是廣州白雲機場運力投入最大的市場。其次分別是歐洲和北美市場,分別投入了31%和25%的洲際運力。廣州白雲機場的洲際航線運力份額也隨之與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形成明顯區分。

洲際航線三大樞紐市場份額:各有千秋

對於樞紐機場的航線網絡競爭力,如果僅比較通航點多少,是遠遠不夠的。一個每周3班的偏遠通航點對樞紐機場的貢獻與一個每周35班的快線通航點相比,絕對不可同日而語。要比較三大樞紐機場的競爭力,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其市場份額。

在歐洲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以每周8.8萬個座位略勝一籌,佔據53%的運力份額;上海浦東機場則以每周6.4萬個座位緊隨其後,佔據38%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則僅開通了倫敦希思羅、法蘭克福、巴黎戴高樂、阿姆斯特丹史基浦等歐洲樞紐機場航線,每周提供1.5萬個座位,僅佔據9%的運力份額。

在北美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仍然略佔上風,吸引了海航、夏威夷航空等開闢新航線,每周共提供6.0萬個座位,佔據近一半的運力份額;上海浦東機場則成功引入海航開闢至波士頓和西雅圖航線,每周共提供5.6萬個座位,佔據44%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在北美遠程航線上依舊處於下風,僅南航運營洛杉磯、紐約、多倫多等北美航線,每周共提供座位1.2萬個,運力份額不足一成。

與洲際遠程航線相反,在大洋洲航線上則呈現滬廣爭霸的局面。上海浦東機場開闢了雪梨、墨爾本和奧克蘭等航線,每周提供1.6萬個座位,佔據42%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在近年南航「廣州之路」戰略的幫助下,在上海浦東現有通航點的基礎上還開闢了珀斯和布裡斯班等新航線,每周提供1.7萬個座位,佔據43%的運力份額,略高於上海浦東機場,排名第一;而首都機場由於地理位置受限,僅開闢了墨爾本和雪梨航線,每周提供0.6萬個座位,僅佔據15%的運力份額。

在三大樞紐機場中,首都機場不論是國際通航點數量,還是洲際航線市場份額,均明顯優於上海浦東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當之無愧是三大樞紐中的王牌。比較歐洲、北美和大洋洲三大洲際航線的運力份額,首都機場在含金量最高的歐美遠程航線上均略勝上海浦東機場一籌,稍佔優勢,但在大洋洲市場上則與並駕齊驅的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相比差距明顯。為什麼首都機場在不同細分市場上會有迥異的表現呢?首都機場在歐美遠程航線上的優勢和在大洋洲中程航線上的不足,主要是由兩大因素決定的。一是強大的基地航空公司。在三大航中,國航的戰略、機隊、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無疑都比較優秀,加上實施遠程樞紐戰略,國航在競爭激烈、舉步維艱的國際遠程航線競爭中成功立足,據說已實現遠程航線的整體盈利。二是北京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在三大樞紐機場中,北京至歐洲距離最近,至北美的極地航線也較上海佔優,這也使得首都機場更容易在歐美遠程航線上的國內樞紐機場之爭中勝出。但北京至大洋洲則距離遙遠,國內中轉國際的門戶樞紐航線繞航率奇高,這也是首都機場在大洋洲航線上難有作為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要建設強大的樞紐機場,基地航空公司和區位優勢缺一不可。當然,在中國,豐富的公商務和旅遊客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未來,國際航線發展前景可期,僅今年第一季度,四大航國際旅客運輸量增速分別是國內增速的3.7倍、3.6倍、3.2倍和1.2倍。千載難逢的機遇就在眼前,三大樞紐機場需要做好充分準備。

在三大樞紐中,北京首都機場不論是國際通航點數量,還是洲際航線市場份額,均明顯優於上海浦東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當之無愧是三大樞紐中的王牌。比較歐洲、北美和大洋洲三大洲際航線的運力份額,首都機場在含金量最高的歐美遠程航線上均略勝上海浦東機場一籌,但在大洋洲市場上則與並駕齊驅的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相比差距明顯。

如果只用一個指標來衡量樞紐機場的表現,那就是旅客中轉率。那麼,如何增強樞紐機場的競爭力,提高旅客中轉率呢?這主要可以從航線網絡、銜接機會、銜接時間、旅客服務等方面著手。其中,最重要的是航線網絡的廣度和厚度。我國三大複合門戶樞紐已建設多年,他們的國際航線網絡競爭力如何?筆者擬就此進行簡要分析。

國際航線網絡廣度:首都機場佔明顯優勢

首先看國際航線網絡廣度,即通航點數量。從廣度來看,三大樞紐呈現三級階梯排列。北京首都機場擁有113個國際通航點,是一級階梯;上海浦東機場通達90個國際城市,比首都機場少23個,構成二級階梯;而廣州白雲機場則又遜一籌,僅有59個國際通航點,僅相當於首都機場的一半,無奈成為最低級階梯。不僅在數量上如此,在質量上也體現了相似的實力差距。在國際通航點中,與亞洲、非洲、大洋洲相比,歐美的國際遠程航點的含金量往往更高。在北美通航點上,上海浦東機場與首都機場分別有13個和15個通航點,數量接近,遠高於廣州機場的4個通航點;但在歐洲區域,京滬差異巨大,上海浦東機場僅有13個通航點,比首都機場少21個,不及對方的一半,廣州白雲機場僅有6個通航點,差距巨大;而在亞洲區域,上海浦東機場則略佔優勢,擁有58個通航點,比首都機場多4個,比廣州白雲機場多17個。

綜上所述,從航線網絡的廣度和質量上看,三大樞紐呈現三級階梯分布,首都機場佔據明顯優勢;上海浦東機場緊隨其後;而廣州白雲機場與之差距明顯,樞紐機場建設之路前途漫漫。

洲際航線網絡布局:歐美澳全面開花

樞紐機場的航線網絡布局既是機場立足自身區位、經濟、旅遊等優勢作出的戰略選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樞紐機場的發展重點和競爭力。

首都機場每周在歐洲航線上投入8.8萬個可供座位,佔其洲際航線運力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在北美航線上,每周投入6.0萬個可供座位,佔洲際航線近四成的運力份額。在歐美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投入了洲際市場九成以上的運力,國航的歐美遠程戰略實施卓有成效。另外,在歐美航線中,歐洲航線以超過一半的運力投入理所應當地成為首都機場戰略的重中之重。

上海浦東機場在北美航線上投入了近一半的洲際運力;隨後是歐洲航線,座位數佔比也達40%,北美航線和歐洲遠程航線共佔據了近90%的運力投放。這不僅表明上海浦東機場實施歐美遠程戰略的決心,還體現出上海浦東機場很高的航線網絡質量和較強的樞紐競爭力。另外,上海浦東機場也是除首都機場外唯一開通南美洲航線的機場。

與首都機場相比,上海浦東機場並沒有明顯的區位劣勢,且擁有旺盛的商務客源和旅遊客源。雖然其基地公司東航與國航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再加上近期寬體機運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上海浦東機場遠程航線的開闢步伐。但長期來看,上海浦東機場受益於上海自貿區建設、迪斯尼樂園規劃及低成本航空的迅速發展,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第一,在三大門戶樞紐中,廣州白雲機場的區位優勢並不明顯,北美和歐洲航線距離較遠,且國內中轉的繞航率較高;第二,其公商務和旅遊客源不夠豐富,難以直接開闢較多的歐美直達航線;第三,面臨近在咫尺的香港機場和國泰航空的激烈競爭,後發劣勢明顯。面對這種不利條件,南航與廣州白雲機場沒有將運力過多地投入在歐美遠程航線上,在劣勢「戰場」上與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國航、東航進行「殊死搏鬥」,而是另闢蹊徑,實施「廣州之路」戰略,將重點放在了大洋洲市場上,並收到了不錯的成效。在大洋洲航線上運力投入份額高達35%,是廣州白雲機場運力投入最大的市場。其次分別是歐洲和北美市場,分別投入了31%和25%的洲際運力。廣州白雲機場的洲際航線運力份額也隨之與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形成明顯區分。

洲際航線三大樞紐市場份額:各有千秋

對於樞紐機場的航線網絡競爭力,如果僅比較通航點多少,是遠遠不夠的。一個每周3班的偏遠通航點對樞紐機場的貢獻與一個每周35班的快線通航點相比,絕對不可同日而語。要比較三大樞紐機場的競爭力,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其市場份額。

在歐洲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以每周8.8萬個座位略勝一籌,佔據53%的運力份額;上海浦東機場則以每周6.4萬個座位緊隨其後,佔據38%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則僅開通了倫敦希思羅、法蘭克福、巴黎戴高樂、阿姆斯特丹史基浦等歐洲樞紐機場航線,每周提供1.5萬個座位,僅佔據9%的運力份額。

在北美遠程航線上,首都機場仍然略佔上風,吸引了海航、夏威夷航空等開闢新航線,每周共提供6.0萬個座位,佔據近一半的運力份額;上海浦東機場則成功引入海航開闢至波士頓和西雅圖航線,每周共提供5.6萬個座位,佔據44%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在北美遠程航線上依舊處於下風,僅南航運營洛杉磯、紐約、多倫多等北美航線,每周共提供座位1.2萬個,運力份額不足一成。

與洲際遠程航線相反,在大洋洲航線上則呈現滬廣爭霸的局面。上海浦東機場開闢了雪梨、墨爾本和奧克蘭等航線,每周提供1.6萬個座位,佔據42%的運力份額;而廣州白雲機場在近年南航「廣州之路」戰略的幫助下,在上海浦東現有通航點的基礎上還開闢了珀斯和布裡斯班等新航線,每周提供1.7萬個座位,佔據43%的運力份額,略高於上海浦東機場,排名第一;而首都機場由於地理位置受限,僅開闢了墨爾本和雪梨航線,每周提供0.6萬個座位,僅佔據15%的運力份額。

在三大樞紐機場中,首都機場不論是國際通航點數量,還是洲際航線市場份額,均明顯優於上海浦東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當之無愧是三大樞紐中的王牌。比較歐洲、北美和大洋洲三大洲際航線的運力份額,首都機場在含金量最高的歐美遠程航線上均略勝上海浦東機場一籌,稍佔優勢,但在大洋洲市場上則與並駕齊驅的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相比差距明顯。為什麼首都機場在不同細分市場上會有迥異的表現呢?首都機場在歐美遠程航線上的優勢和在大洋洲中程航線上的不足,主要是由兩大因素決定的。一是強大的基地航空公司。在三大航中,國航的戰略、機隊、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無疑都比較優秀,加上實施遠程樞紐戰略,國航在競爭激烈、舉步維艱的國際遠程航線競爭中成功立足,據說已實現遠程航線的整體盈利。二是北京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在三大樞紐機場中,北京至歐洲距離最近,至北美的極地航線也較上海佔優,這也使得首都機場更容易在歐美遠程航線上的國內樞紐機場之爭中勝出。但北京至大洋洲則距離遙遠,國內中轉國際的門戶樞紐航線繞航率奇高,這也是首都機場在大洋洲航線上難有作為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要建設強大的樞紐機場,基地航空公司和區位優勢缺一不可。當然,在中國,豐富的公商務和旅遊客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未來,國際航線發展前景可期,僅今年第一季度,四大航國際旅客運輸量增速分別是國內增速的3.7倍、3.6倍、3.2倍和1.2倍。千載難逢的機遇就在眼前,三大樞紐機場需要做好充分準備。

相關焦點

  • 航空公司、機場的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兼論航空樞紐國際競爭力...
    隨著實踐的不斷推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以國際業務為主的航空樞紐,與以國內業務為主的樞紐,航班波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徵。這也是由旅客不同需求特徵所決定的。我國學術界關於樞紐機場、國際航空樞紐的文獻非常多,企業界關於樞紐建設的實踐也從未停止過。但從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競爭力看,經過十餘年建設,無論從航空公司還是機場角度分析,與周邊其他國際航空樞紐比較,北京、上海、廣州三大樞紐國際競爭力依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 青島機場,亟需由區域樞紐轉向國際樞紐!
    「十二五」以來,青島流亭機場旅客吞吐量不斷攀升:2010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2016年突破2000萬人次。截至2019年底,青島流亭機場共開通航線203條,其中國內航線166條、國際及地區航線37條;通航城市126座。放眼全國,青島流亭機場居於什麼水平?
  • 首都機場:精準營銷助力樞紐機場建設
    近年來,在民航局整體部署下,首都機場持續強能力、提效益、挖潛能,國際樞紐功能逐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同時,首都機場充分發揮聯合營銷平臺作用,不斷創新航空產品,持續加大營銷力度,為首都機場國際樞紐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搭建平臺:提升國際競爭力眾所周知,航空業與旅遊業密不可分。
  • 虹橋機場的國際港澳臺朋友圈,國際航線雖少,條條直達城區
    虹橋機場是上海第二座民用機場,位於上海西郊,是距離上海市區最近的機場,代碼為SHA。從空中看虹橋機場,有兩條近距跑道,虹橋火車站與虹橋機場T2航站樓相連,是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只運營中國大陸國內航線及部分港澳臺和日韓航線,大部分國際航線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負責。目前有5條國際港澳臺線,分別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北松山、韓國首爾金浦、日本東京羽田。羽田機場在東京灣西岸,大部分為填海所成,有三座航站樓,四條跑道,以運營國內航線為主,短程與少量長程的國際航線為輔。通過東京單軌電車線和京急電鐵機場線可以抵達。
  • 從浦東機場樞紐建設看樞紐機場建設破局之路
    然而,現實是一方面我國航空運輸量持續快速增長,一方面卻是極低的國際旅客比例和國際中轉旅客的比例,三大機場的客、貨中轉率也較低。  毋庸置疑,我國已經是一個民航大國,但還不是民航強國,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仍然不強,在中轉率、MCT、準點率等眾多指標與全球排名前列的樞紐機場還有較大的差距。  眾所周知,樞紐的本質是中轉,那麼中轉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 昆明機場2020年將基本建成國際航空樞紐
    規劃明確昆明機場是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空樞紐,是西南對外開放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源。雲南機場集團結合雲南省今後五年的重點任務,明確分3個階段完成國際樞紐戰略規劃的目標任務。
  • 白雲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好風正勁
    作為一個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及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廣州經受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機場的穩健折射出城市的韌性:今年前三季度,廣州聚焦「六穩」「六保」,發動數字經濟和城市更新雙引擎,經濟增速已經由負轉正。依託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連結著全國市場與全球市場,廣州國際航空樞紐能級不斷躍升。
  • 煙臺國際機場打造中韓區域性航空樞紐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8日訊 近年來,煙臺機場依託煙臺市外向型經濟以及瀕臨日韓的區位優勢,不斷加大國際地區的航班投放力度,不斷拓展國際航線網絡,立足建設區域性樞紐,重點打造面向東北亞的重要門戶口岸,並積極構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航線布局。
  • 2018國內千萬級機場競爭力排名發布 北上廣優勢明顯
    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樞紐機場競爭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6月19日,《2018國內千萬級機場競爭力指數報告》在2019民航趨勢論壇上發布。報告顯示,北京首都機場是國內載客能力最強機場,也是航線收益能力最強的機場。
  • 國航加密北京-紐約航線 增班至紐瓦克機場
    北京2015年10月14日電 /美通社/ -- 為進一步滿足中美之間旺盛的航空客運市場需求,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航」)將於2015年10月26日起增班北京-紐約航線,新增航班每周四班,將飛抵紐約都會區的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為中國旅客赴美提供更加便捷和多元的出行選擇。
  • 鄭州再添國際航運新航線,加強國際樞紐地位
    這一「來回」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意味著中原龍浩航空有限公司(一下簡稱:中原龍浩航空)首條串飛鄭州、廣州「雙基地」的國際貨運航線成功開通,而且標誌著一條以鄭州為中心,縱貫華南、華北至東北亞的航空貨運通道打通,與盧森堡貨航「串歐美」的東西向航空通道交匯,使鄭州成為「貫南北、通中西」的空運「十字樞紐」,鄭州機場的國際樞紐地位大大加強,航運網絡越織越密。
  • 中國「最繁忙」的機場,旅客年吞吐量超過1億,國內無機場超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旅遊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人們都選擇假日去旅遊,旅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放鬆心情,還可以拓寬見識,在旅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快樂,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很多色彩,北京既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這裡有很多因素來到北京這個城市
  • 廣州白雲機場要建設成為世界級國際航空樞紐
    白雲機場是全國三大門戶複合型樞紐機場之一,但白雲機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明顯滯後:首都機場現有三條跑道、三座航站樓, 僅T3航站樓就有100萬平方米,是白雲機場現有航站樓面積的兩倍多;上海浦東機場擁有兩座航站樓和三條跑道,其中二號航站樓面積48萬平方米,相當於目前白雲機場的航站樓總面積,虹橋機場還擁有兩座航站樓和兩條跑道。
  • 預計2020年東京羽田機場或超北京首都機場重奪亞洲第一
    具體來看,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夕,東京羽田機場每天將新增大概53個國際往返航班。與這座機場之前的國際擴張一樣,其新增的航班都將屬於目前在成田機場運營的航班搬遷的結果。起降時刻的分配在國際國內都將具有政治意義。因為日本政府在制定民航政策時,會考慮到全日空航空與日本航空之間的競爭、全服務航企與低成本航企之間的競爭以及全日空航空和日本航空的航線聯營合作夥伴與獨立航企之間的競爭。
  • 南寧機場加密國際國內航線構建區域性樞紐機場
    南寧機場加密國際國內航線構建區域性樞紐機場 2015-05-04 15:55:12  南寧機場在加密國內航線的同時,也在不斷增開國際航線。據悉,韓國大韓航空確定5月11日起執行南寧至韓國首爾的定期客運航線;澳洲航空計劃在6月份執行南寧至澳洲的全貨運包機航線;印尼的CitiLink航空和Lion航空計劃暑運期間執行南寧至峇里島的直飛客運包機航線。
  • 哈爾濱機場2025年將成全球大型國際樞紐
    20日,記者在首都機場集團公司與日本機場大廈株式會社合作交流會上獲悉,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將推動黑龍江機場集團與日本機場大廈株式會社在人才培養、機場商業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促進哈爾濱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明確在2025年,哈爾濱機場將成為全球大型國際樞紐。
  •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環保購物袋設計大賽」
    體驗世界航空樞紐 樂享機場繽紛商業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環保購物袋設計大賽」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作為「中國第一國門」,旅客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二。隨著吞吐量的日益增長,首都機場不僅致力於為旅客提供「安全、便捷、順暢」的出行體驗,還肩負著與旅客共同倡導綠色旅行,建設綠色的世界航空樞紐的社會責任。  「要旅行,更要低碳」!我們相信,環保從身邊做起,點滴小事就可以改變更多。
  • 中轉率過低待解 首都機場離國際航空樞紐之路有多遠?
    如今,以首都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為代表的國內門戶樞紐,從一個國際大型機場邁向國際中轉樞紐的時候,將面臨哪些門檻和挑戰?國際航空樞紐之路,中國的機場該如何走?我們將從全球成功的航空樞紐中尋找答案。
  • 北京首都機場股份:空中流量之王,靜待航線結構優化
    德邦證券11月29日發布對北京首都機場股份的研報,摘要如下:國內機場流量之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中國第一國門",是中國的空中門戶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首都機場建成於1958年,歷經多次改造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首個擁有3個航站樓、3條跑道、雙塔臺同時運營的機場,昂首跨入世界超大型機場行列。作為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的核心節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方便快捷的中轉流程、緊密高效的協同合作,使其成為連接亞、歐、美三大航空市場最為便捷的航空樞紐。
  • 國際大型樞紐機場最新排名出爐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王英斌 編譯報導:全球航空數據分析機構英國OAG公司近日公布的2019年版「OAG大型樞紐機場國際指數」顯示,胡志明市新山一國際機場在全球國際航線中轉能力前50機場的排名中居第43位,在亞太地區的排名居第13位。國際大型樞紐機場排名,是對起降於該機場航班的最終目的地數與乘客可在6小時以內轉機的國際航線定期航班數之間的比率進行比較後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