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中有個八景之一的一個景色點,而這個就是沙泉,也同時叫做藥泉,對此敦煌名勝古蹟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敦煌名勝古蹟盤點,沙泉,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二,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彎清泉,漣漪縈迴,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讚不已。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裡處,根據1960年的數據,月牙泉平均水深是4至5米,最深處達7.5米,而在後來的40年裡,月牙泉水位逐年下降。到了1990年代,月牙泉水面已經大面積萎縮,月牙泉的平均水深是0.9m,最深處僅為1.3m。為此,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專家們已為月牙泉設計了應急滲水方案。敦煌市實施的月牙泉應急治理工程2008年3月初部分投入使用。泉平均水位也由原一米左右上升三十釐米,並且上升持續。
敦煌名勝古蹟大全。鳴沙山位於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裡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裡。鳴沙山、沙峰起伏,處於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裡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三,景名「沙嶺晴鳴」。所謂鳴沙,並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生鳴響,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當你從山巔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於耳。
自古以來,由於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裡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徵,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颳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據《沙州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這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體高達數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裡,南北縱橫20公裡,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
敦煌名勝古蹟有哪些。【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裡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三危山】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 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裡,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裡,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公裡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裡,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裡。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鬱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裡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