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有個叫做尚湖的經典,而且也是國家級的太湖之一,而且也是有著風景優美的生態環境,對此常熟名勝古蹟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熟名勝古蹟盤點,沙家浜風景區,沙家浜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全區以「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遊市場。沙家浜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溼地之一,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沙家浜原名橫涇鄉,在常熟城南,曾是著名的新四軍抗日遊擊根據地之一。
2013年4月11日,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通過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尚湖風景區,尚湖風景區位於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國家級太湖風景旅遊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楓林洲、鳴禽洲、漁樂洲、煙雨洲等7個景點。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於2010年入選「中國十大休閒湖泊」。尚湖在當地也稱為「西湖」或者「山前湖」,水面面積有800公頃(1200畝),相傳姜太公呂尚居住在常熟虞山時,曾在此湖釣魚。後人取名「尚湖」,以資紀念。虞山景區,位於常熟市,由虞山、尚湖組成,是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蹟和石景、寺觀園林著稱的山水風景名勝區。闢辛峰、維摩旭日、劍門、興福寺、尚湖、小石洞等6個景點,其中以辛峰、劍門為主景點。景區面積29.71平方公裡,保護區面積19.94平方公裡。虞山是全國聞名的常熟勝景,古稱烏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讓國南來建勾吳,去世後葬此山,遂改名為「虞山」。山由泥盆紀的五通砂巖和志留紀的茅山砂巖構成。
磊坷多石,形成奇石危崖,峻拔巍峨的山嶽景色,加之南面有與山平行的尚湖,山水相映景色優美。峰巒迴環,林木蔥鬱,山間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觀。全區自然景觀多崖、洞、泉、林。有劍門奇石、拂水晴巖、拂水雙橋、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澗、桃源澗、興福桂慄林、寶巖楊梅林、桂香園桂林等。人文景觀多寺、臺、亭、墓。有齊梁興福寺、南宋維摩寺(今擴建為維摩山莊)、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南宋辛峰亭。商周以來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畫聖」王石谷墓、兩朝帝師翁同和墓、小說家曾樸墓等。名人墓眾多,是常熟勝跡的一大特色,標誌著常熟歷史文化積澱的深厚與輝煌。
常熟名勝古蹟大全。虞山公園,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其南部與尚湖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這裡不僅森林景觀獨具特色,而且文脈史跡極為豐富。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1989年3月,經國家計委和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名聞遐邇的江南旅遊勝地。寶巖景區,位於虞山南麓寶巖灣,臨湖依山,空氣清新,為天然氧吧。園內千年古剎寶巖禪寺,香菸繚繞,周邊竹海環抱,楊梅茂盛。民俗「看楊梅,燒蒔香」傳承至今已達900多年。景區內尚有小雲棲寺、石洞冷泉、連城石壁、帝師園、虞山印象和生態科普館等展示虞山人文與自然資源的新老景點多處。亭臺樓閣鐵琴銅劍樓。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辛峰亭古裡鎮。
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臺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辛峰亭。位於常熟虞山東嶺之巔,為虞山上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南宋嘉泰初名「望湖亭」,後更名為「極目亭」。明初廢。嘉靖年重建,取名「達觀亭」 又廢。萬曆間再重建,因地處城之西,取名「辛峰亭」。現存亭形為重簷六面樓閣式,黃牆黛瓦,高聳於山嶺之上,為虞山上著名景觀。
常熟名勝古蹟有哪些。興福寺,破山寺,又稱興福寺,號稱江南四大名剎(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常熟興福寺)之一,位於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鹹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後禪院》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方塔,常熟古城標誌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興福寺塔」,俗名方塔,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
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方塔與園內的古井、古銀杏並稱為「方塔三寶」。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 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餘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簷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杆三扇,曲線柔和流暢。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讀書臺位於虞山東南麓,相傳為六朝梁代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今闢為公園。園中奇石突兀,古木參天,分為內外兩園。讀書臺在內園中央,上建「讀書臺亭」,亭內有文物石刻。全園結構,蒼勁而古樸,嚴整而疏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