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著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亙古不變的禮制。早在兩漢時期,儒家經典《周禮》便提到了「中秋」一詞,《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的飲食以及養生。
中秋節恰值三秋之半,碩果纍纍,是一個豐收的好時辰。所以,此時節的美食當然不止是月餅這麼簡單。且自古代起,中秋飲食便尤為講究。
中國古代飲食名著《隨園食單》出自「資深吃貨」——袁枚之手。積四十年美食經驗,三百多道菜譜,將品嘗到的「腹中精華」用文言隨筆一一寫下。荔枝肉、蜜火腿、王太守八寶豆腐、紅煨羊肉等菜餚,光讀起來就令人饞涎欲滴,閱讀體驗可謂「真·津津有味」。
團圓夜,餅團圓
要說中秋吃什麼,《隨園食單》裡就記載了一款「瓜仁油松饢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很有點今日五仁月餅的意思。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又有「宮餅」「團圓餅」之稱謂。最初月餅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歷來人們將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俗語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之說。中秋之夜,全家團聚,將大一點的月餅切成小塊分與各人,和家人一起分享,寓意全家團團圓圓、圓圓滿滿、快快樂樂。
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細,外形美觀,餅面上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中秋團圓」「花好月圓」「玉兔迎秋」等。《燕京歲時記》中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為京都第一」。月餅香甜適口、寓意深刻,又可以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聯絡情感。
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在清朝的鹹豐年間,《順德縣誌》就曾經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尚芋意指吃芋頭,乾隆年間的《潮州府志》也曾提到過:「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自古以來,芋頭便有闢邪消災的效果。在中秋節這一天吃芋頭,則是保佑人們一生平安。
食螺意為吃田螺,在中秋節這一時期,田螺空懷,肉汁肥美,適宜食用。不但如此,田螺富含維生素A,能夠明目。現如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中秋節這一天,仍然有許多人家在炒田螺。
美酒肥蟹伴中秋
中秋吃月餅、賞月,更少不了美酒。在江南一帶,南京人在中秋節這一天雖然也吃芋頭,但是他們會在芋頭上澆以桂漿,桂漿這一詞彙源於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實質上是用桂花釀製成的酒。
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在漢代,桂花酒是人們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畢,晚輩向長輩敬上桂花酒,長輩們喝下之後則象徵會延年益壽。桂花酒與中秋的淵源來自一則神話故事——吳剛折桂。吳剛將桂樹的種子撒向人間,於是,每逢中秋佳節,人們便飲上一壺桂花酒,遙望明月紀念他。
「秋風響,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 中秋前後,還將迎來吃蟹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曾詳細記錄過湘雲與寶釵中秋節在藕香榭設下了螃蟹宴。是日,圓月、涼亭、肥蟹、秋香,大觀園的一眾小姐姐們與寶玉小哥哥吃的不亦樂乎,隔著書頁都能感受到「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的誘惑。
天津楊柳青年畫《紅樓夢藕香榭吃螃蟹》
鴨肉也是中秋家宴常見的葷菜。鴨肉味甘、性寒,有益陰、生津、養胃、補腎、除虛弱、消腫、止咳化痰作用。相傳李白曾以百年陳釀花雕(黃酒)、枸杞子、三七等,烹調肥鴨一隻獻給玄宗。由於烹製特殊,鴨肉異常香美。玄宗食後,大加稱讚,賜名「太白鴨子」,流傳至今,讓古今「吃貨」一飽口福。
八月十五,月圓當戶,親友若干,一盤大閘蟹,一塊月餅,一壺酒,一種團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