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佳
節
中秋國慶「喜相逢」
或許細心的你已經發現,2020年的國慶與中秋是在同一天。為什麼今年的國慶與中秋會是同一天呢?天文專家表示,中秋與國慶「相逢」,其實是正常的曆法現象。
中國的農曆規定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11天左右。4年為一個閏年,4年下來就少了一個多月。為避免時序錯亂,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閏月出現,中秋節便錯後到來,從而出現中秋、國慶假期喜相逢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慶節與中秋節在同一天!下一次的國慶假期與中秋節相遇,則要到2036年的10月4日(閏六月)了。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盛夏已遠,秋意漸濃。時光飛逝,轉眼間又是一年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禮記》中又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記載。
農曆八月十五,丹桂飄香、穀物歸倉,這個收穫的季節裡的滿月被認為比其它月份更圓、更亮,所以這一天早在春秋時代,就被當作了慶祝豐收、祭祀月亮的節日。詩意的中國人將對生活美好的期盼寄寓其中,賦予了中秋節「團圓」之意。
歷經千百年的演變,中秋節早已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以象徵團圓、和諧、吉祥寓意的獨特文化內涵,給人以恬美溫馨的心靈感受。
千百年的傳承,千百年的傳統。中秋佳節的文化內涵逐漸豐富起來,除了與家人團圓、共饗月餅這一主要習俗外,更因地域的不同而衍生出觀潮、賞桂、燃燈、拜月、舞火龍等特殊風俗。這個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去認識昆明中秋節那些豐富有趣的習俗,讀懂那些習俗背後的春城故事。
拜月祈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之夜,人們舉家團圓,仰望圓月,對先輩寄託思念,更傳達出對於當下團圓的欣喜。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中秋拜月是中秋節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之一
圓月之下,人們在寬敞的院子中擺上桌案,在桌案上供上香爐,焚上幾支清香。桌子前擺上紙折的「金元寶」,上面放一張木板印製的「月宮圖」,圖上繪有嫦娥(又稱月宮娘娘)、玉兔、金蟾、桂花樹等。
中秋祭月
待準備妥當這些東西後,就在供桌上擺上瓜果點心等貢品。月餅、石榴、梨子、核桃、板慄、蘋果等貢品依次用盤子裝得滿滿當當。待準備妥當,便開始點燃紙火,面臨月亮升起的東方全家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託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過去的老昆明人,常將大觀樓、長蟲山和西山龍門、五華山萬壽亭作為賞月的最佳去處。山水旖旎處,樹影婆娑、月光皎潔、清風習習,是老昆明人難以忘卻的中秋記憶。
共饗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一塊月餅圓圓滿滿,不僅寄託著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情,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月餅一詞和中秋關聯在一起的記載出現在明朝,《宛署雜記》記,每到中秋,民間多自製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甜鹹味的月餅風味,是雲南人對中秋節的舌尖記憶
過去,老昆明人對於月餅的選擇各家有所不同。條件好的人家吃得上「四兩坨」(即雲腿月餅),條件一般的人家則會買上一些胡麻、五仁等做餡的月餅。而一些日子更為艱難的人家,則用米麵烙餅,粘上一點白砂糖或紅糖沫代替月餅來吃。
耍燈看戲
過去的昆明,每次逢年過節經常舉辦各色民俗味濃濃的文娛活動。每到中秋,最熱鬧的就是踩高蹺了。民間藝人們組織起表演藝人踩著寓意生活節節高的高蹺、描紅畫綠,沿著大街敲鑼打鼓地遊行,圍觀的人們個個興高採烈,甚是熱鬧。
此外,昆明周邊的鄉鎮裡則會舉辦耍龍燈、猜燈謎、鬧花燈等更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過去的盤龍江邊上,老昆明人也喜歡在中秋之月圍坐一起鬧花燈,邊唱邊跳、琴瑟聲聲。明月高懸天邊,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闔家團圓
這一天,與家人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對於昆明人在內的中國人來說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每逢佳節倍思親,與家人團圓是每個人、每個家庭內心的期待和渴望。團圓,不僅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更是中國人普遍的美好願景。
如今的生活早已貧苦不再,昆明人中秋節餐桌上的美味演變出各種花樣來。鹹甜的滇味月餅仍舊是節日的主角,順應節令的美食也被人們所鍾情。膘肥體壯的牛羊肉、味道鮮美的滇池白鰱等食物拼成的「八大碗」,在這樣闔家團圓的節日裡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而廣受歡迎。
花好月圓人團圓
每個節日本身就是一種慶典,通過節日與精神世界相結合。在這個舉家團聚的日子,無論你在天之南、水之北、海之上或是雲之下,一定會在這個金桂飄香的夜晚,舉杯邀月,對酒當歌。
這個中秋與國慶一同到來的假期裡,
讓我們相約春城昆明,
在旖旎風光、地道美食、多彩民風中,
貼近鄉愁,遇見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