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志榮,1988年參加工作,受組織信任,2013年起先後擔任縣農業局、農業農村局局長。
在脫貧攻堅進入決勝的關鍵時期,產業扶貧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加之鎮寧產業扶貧工作面廣量大任務重,產業發展自然條件較差,產業扶貧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發展什麼項目、如何發展,怎樣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建立穩定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如何實現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是我經常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鎮寧壩區裡,群眾正在收割花菜
為儘快摸清全縣產業扶貧底數,找準突破口,我跑遍了全縣15個鄉鎮(街道),與鄉鎮領導班子和業務骨幹深入交談,與貧困村村「兩委」班子「擺白」(聊天),深入經營主體、基地調研帶貧模式、利益聯結機制,緊扣「八要素」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鎮寧喀斯特地貌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子,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
鎮寧茶山
抓結構、帶發展。全面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調優、調大、調強產業,有效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2016年至今,蔬菜從22.1萬畝發展到36.5萬畝,中藥材從6.99萬畝發展到17.41萬畝,茶葉從5.54萬畝發展到7.03萬畝,水果從22.96萬畝發展到40.91萬畝,食用菌從34.5萬棒發展到3416萬棒,實現了量的飛躍,累計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79萬戶7.76萬人。
抓建設、帶發展。我們全面整合資源要素,統籌壩區、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設施條件,成功創建2個樣板壩區、9個達標壩區、6個省級園區,將其打造成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引領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務工。
鎮寧蜂糖李(曹業輝 攝)
抓品牌、帶發展。充分挖掘「鎮寧蜂糖李」「鎮寧櫻桃」「鎮寧小黃姜」地標農產品優勢,培育「立得住、叫得響、賣得好」的公共區域品牌,培育出一批享有「全國優質李」「茶王」等盛名的鎮寧優質農產品,以品牌建設效應激活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主動參與發展產業。
抓活力、帶發展。積極探索「三權」促「三變」發展模式,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提煉總結「7:1:1:1」等一批利益分配典範,走出了一條「造血」式脫貧新路,實現貧困群眾與合作社、企業一起抱團發展,促進農村迸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鎮寧櫻桃(吳芳 攝)
如今,鎮寧櫻桃、蜂糖李、火龍果、芒果、百香果精品水果「五朵金花」並蒂綻放,小黃姜、茶葉等產業碩果纍纍,一產增速連續四年位居全市首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突破萬元大關。農業強起來了、農村美起來了、農民富起來了,成績來之不易。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乘風破浪再起程,凝心聚力謀發展,繼續書寫好鎮寧農業產業發展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人物小傳】
張志榮,男,1988年參加工作,2013年起先後擔任縣農業局、農業農村局局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