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新業務就是抄襲滴滴?

2020-12-24 中國經營網

  【中國經營網注】Uber對滴滴從不屑到全面抄襲,過了僅僅不到一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本文來自百度百家。

  在一場今早舉行的發布會上,Uber首席產品官Jeff Holden透露,Uber現在正在研發新的產品以擴充自己的業務線,包括順風車(Uber Commute)和大巴(Uber Hop)。

  用Jeff Holden的話說,Uber順風車針對的是相同路線的乘客和司機,而Uber大巴車則是針對公共出行,提供城市SUV、巴士等多座的車型,用戶可以通過Uber大巴車找到附近正在行駛的大巴車並選擇乘坐。

  是不是有點眼熟?嗯,大家一定想到了滴滴。大約一年前,Uber的勁敵滴滴已經分別上線了順風車和巴士等產品,導致這兩個細分領域再無其他選手。而這兩項Uber正在研發的產品,幾個月前還被Uber高管公開「鄙視」過。

  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抄襲美國企業的模式,稱為「Copy to China」,大家還總是妄自菲薄說,什麼時候能夠不抄襲美國模式,自己創造一個,或者讓美國來抄襲我們啊。這是一個歷史積澱問題,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起步晚於美國,創新能力也是相差一大截。當年不是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嗎?叫「生,死,騰訊」,意思就是創業公司的創新產品最怕的就是被騰訊抄襲,一旦被騰訊盯上,就說明你要完蛋了,那時候創業公司還沒有被收購這條退出機制,要麼撐到做大獨立上市,要麼被騰訊抄襲而死。3Q大戰之後,騰訊反思了,開始嘗試著收購那些創新公司,而不是簡單抄襲,這在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算是一個裡程碑的事件,也改變了接下來的幾年中國網際網路的格局和演變進程。中國創新在網際網路,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始了一場大爆發,創業也再次成為時髦而可行的事情。所以,誕生了滴滴、小米這樣一批獨立於美國模式之外的創新型公司。

  今天,作為國際上知名的科技網際網路巨頭Uber開始全面抄襲一家中國本土公司,而且抄的如此徹底,這肯定也要被載入中國網際網路史冊,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事件。

  Uber對滴滴從不屑到全面抄襲,過了僅僅不到一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先來看一段去年8月份,Uber中國的戰略負責人柳甄(Uber中國CEO職位長期空缺)對當時剛上線的滴滴順風車、大巴等產品的評價:

  柳甄認為,Uber在產品上的一大原則是化繁為簡,希望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Uber做的事情是幫助用戶從A點到B點,首先考慮的便是有一輛車能夠在三五分鐘之內到達你的面前。而對於諸如滴滴推出的代駕、順風車、巴士等其他業務,Uber中國目前(當時)不想染指。

  柳甄認為,「不了解需求的多元化是一種盲目的多元化。」如果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柳甄和Uber真的是這麼想的,那只能說明Uber對中國市場需求有多不了解,否則,也不會半年之後又自己打臉。而且,再次證明了滴滴的「盲目多元化」是多明智的舉措。說到底,這就是大部分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頂級跨國公司在全球可以呼風喚雨,到中國卻總是敗走麥城的真實寫照和最接地氣的原因。

  回看滴滴和快的合併成滴滴出行的這一年,Uber遇到了全球範圍內最激烈的一次挑戰,它曾經橫掃全球的預期恐要破滅,資本市場已經對其做出了重新估值。至於Uber中國更是內外交困,持續燒錢卻換不來份額、融資受阻以及空缺已久的CEO職位,今天又開始全面抄襲滴滴模式,照這個劇情發展下去,對於Uber中國乃至對於Uber全球的未來,也只能表示謹慎的不樂觀。

  就在前不久,美國著名的《連線》雜誌封面文章放了一張雷軍的照片,標題是「It’s time to copy China」。BAT時代,中國科技企業沒有獲此殊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寫西風壓倒東風的態勢,滴滴和小米們一定有機會比BAT獲得更多的國際關注,Uber順風車事件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相關焦點

  • 相比被評為美國矽谷有史以來最道德敗壞的Uber,滴滴又如何呢?
    目前,中國已經沒有uber的存在,在2016年8月1日,Uber的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併。美國人曾經這麼說過:「你以為uber代表了時尚前衛和科技,travis代表了特立獨行的改革鬥士。但在美國的女性心裡,他其實是個大男子主義的美國農民,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
  • 為什麼Uber在中國打不過滴滴?「雲對接」
    如果細細閱讀這句話,你會發現Airbnb和uber的網絡效應是不一樣的。Airbnb本質是一個住宿業務,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個酒店業務。而用戶在尋找酒店住宿的時候,天然就是要跨越地區的。Airbnb的網絡效應體現在越多的房東加入到Airbnb裡,就可以讓全世界使用Airbnb的租房者都有更多的選擇。反過來,更多的租房者加入到Airbnb之後,也能給全球Airbnb的房東帶來更多潛在的收入。
  • 外媒:滴滴國際業務戰略與Uber截然相反,但……
    【導語】2018年,滴滴出行海外業務明顯提速:在巴西收購了最大的本土打車軟體;在臺灣和香港落地運營;並在優步CEO 達拉訪問日本之前搶先宣布和軟銀成立合資企業進軍日本市場。近日,美國知名科技雜誌《石英》(QUARTZ)就滴滴和優步的海外戰略進行了專文分析。
  • 滴滴版花唄來了?又做支付又做花唄,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與此同時,滴滴支付業務也做得有聲有色,根據媒體公開報導的一份滴滴金融旗下支付業務的月報。月報顯示,自今年下半年來,其支付業務數據上升,日訂單已達百萬級,滴滴支付用戶近3000萬。
  • 滴滴Uber再次競爭,業務換成了在日本送餐,滴滴是否能再次取勝
    去年9月,滴滴日本正式在大阪開始服務,中國公司其實非常難進日本市場,但是為什麼滴滴進去了呢?那是因為滴滴日本團隊則由軟銀和滴滴兩部分整合而成,日本員工佔比80%。而且日本相關法律不允許網約車和拼車,所以滴滴只能與當地計程車公司合作,面對的客戶對象也大部分是中國赴日的遊客。
  • 滴滴打車入駐多倫多,我終於能拋棄uber了麼?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很久沒有回國了手機裡都沒有什麼國內要用的APP了但是有一個軟體 就算手機裡沒有大家應該也都知道 那就是滴滴出行非常之驚人繼uber入華後來又經歷失敗來說滴滴出行居然闖出國門 來到了加拿大入駐了多倫多了發布消息的外媒網站Blogto稱「滴滴是這個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共享出行軟體」
  • 滴滴,Uber,Facebook——科技巨頭怎樣一步步變成了新時代的「萬惡...
    滴滴壓根沒有單獨管理司機的部門,管理成本也省了。計程車公司為了確保司機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水平,得時不時對司機進行業務培訓(確保不了是另一回事)。而滴滴不需要,滴滴靠的是算法。評分系統會自動篩掉不合格的司機:被乘客打了低分的司機,接不到下一單;接不到單,賺不到錢,司機自然會退出滴滴。滴滴提供的是一個市場,讓市場來懲罰不良行為者,優勝劣汰。問題是,靠市場淘汰需要一個過程。
  • 現在,美團收購滴滴的最佳時機
    01、美團的天梯 美團點評-W(HK:03690)過去市值/估值的上升,在於其能力的吐舊納新、業務階梯式演進,跟迪士尼的業務天梯有點兒像。 ,團購和OTA),餐飲外賣,新業務及其他(摩拜、餐飲管理系統、食雜零售業務)——如果畫一張天梯圖,是這樣子的。
  • ——Uber&滴滴SWOT分析
    本文對uber 和滴滴進行SWOT分析,讀完後,你會對該行業有著更深的了解。Uber於2019年5月10號上市,開盤即破發,報價42美元,較4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6.7%,盤中更是一度跌近9%。最終收盤報41.57美元,跌幅7.62%,市值約697億美元,上市首日即告破發。
  • 緊隨競爭對手Uber,中國滴滴在澳大利亞擴張共享汽車業務
    中新社·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中國共享汽車平臺滴滴出行(DiDi Chuxing)正在抓住大多數州放鬆疫情封鎖的機會,緊隨競爭對手「優步」(Uber)與印度共享汽車平臺Ola的腳步,在澳大利亞擴張業務。包括阿德萊德與坎培拉在內,滴滴又將澳大利亞業務延伸至20多個城市。
  • 滴滴染血麻煩連連,其美國原型公司Uber的情況又是怎樣?
    滴滴染血麻煩連連,其美國原型公司Uber的情況又是怎樣? 2018-05-21 16:43 來源: 有態度的土豆 前段時間關於滴滴的「順風車司機殺害空姐案」鬧的沸沸揚揚,滴滴公司因此也暫時關停了自己的順風車業務。
  • 【深度】滴滴搶灘澳洲:首站海邊小城吉朗,不跟Uber打價格戰
    而柳青其時則表示,滴滴正在經歷成長中的陣痛,其中主要是組織成長的問題。「滴滴在過去的三年裡,從單一業務成長到多元業務,人數從700人增長到8000多人,但是組織成長沒有跟上業務。」而國際化正是組織成長的重要出路。為此,滴滴在今年2月份宣布了幾項業務調整和人事任命。
  • Uber洽談出售空中計程車業務Uber Elevate|全球快訊
    水草 2020-12-03 13:00 導語 創頭條編譯  外媒周三(12月2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稱,Uber正在就出售其空中計程車業務Uber Elevate事宜與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 Uber的不滅烙印和滴滴的網絡效應
    萬事具備,貌似只等殺到top1的那家公司一統天下後,開始穩定格局並做出盈利的業務,到二級市場向投資人交付預期的回報。 但是滴滴沒能做到,起碼眼下看上去它無法讓所有的投資人尤其是中後期投資人滿意。有多家媒體報導滴滴現在的估值距上一輪融資已經降低不少,而在Uber上市後滴滴當年對其的投資現在就呈帳面虧損,同時屬於滴滴自己在國內的仗也還遠未打完。
  • 臺灣能不能用uber打車 臺北高雄能不能用uber打網約車
    由於臺灣當局認定uber「不合法」,不少臺灣民眾只好偷偷使用uber軟體,但由此也出現了保險賠償、人身安全等問題。­  「uber司機沒經過嚴格考試,而且車輛都是私家車,還被認定為『不合法』,若發生車禍事故或消費糾紛,不知道找誰來解決。」
  • 滴滴打車如何避免悲劇發生?鳳姐出高招,網友:美國uber咋樣?
    滴滴打車如何避免悲劇發生?鳳姐出高招,網友:美國uber咋樣?今年上半年全國上下都鬧得人心惶惶的讓滴滴停頓整改7天的空姐深夜坐車遇害的事件,和前幾天發生的浙江樂清女孩被搶劫強姦殺害事件,都是安全方面存在紕漏而造成的事故。女孩坐上車不久後發出來求救信號,隨後失聯。最後的結局就是,女孩雖然被找到,但已經遇害,為時已晚。
  • 滴滴版花唄來了?又做支付又做花唄,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與此同時,滴滴支付業務也做得有聲有色,根據媒體公開報導的一份滴滴金融旗下支付業務的月報。月報顯示,自今年下半年來,其支付業務數據上升,日訂單已達百萬級,滴滴支付用戶近3000萬。目前,滴滴生態內的網約車、花小豬、青桔單車、快的新計程車等產品均可以使用滴滴支付。
  • 楊致遠:中國科技公司不是「抄襲者」,最欣賞滴滴創始人程維
    他介紹稱,中國科技公司速度很快,而且也不是「抄襲者」,他們和美國公司一樣創新。楊致遠還介紹了他最欣賞的中國企業家是滴滴的程維。楊致遠以成功投資阿里巴巴而為國人所熟知。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崛起的目擊者,楊致遠近期與紀源資本(GGV Capital)的童世豪(Hans Tung)、張睿(Zara Zhang)一起,錄製了一起90分鐘的播客節目。
  • 滴滴進軍臺灣市場 與Uber展開新一輪較量
    12月18日,滴滴出行在社交平臺Facebook上以滴滴臺灣(DiDi Taiwan))的名義發布司機招募信息。公告顯示,臺灣樂迪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商標及應用程式授權,在臺灣地區獨家獲得推廣滴滴平臺。
  • 滴滴Uber再次競爭,業務換成了在日本送餐,滴滴是否能再次取勝
    去年9月,滴滴日本正式在大阪開始服務,中國公司其實非常難進日本市場,但是為什麼滴滴進去了呢?那是因為滴滴日本團隊則由軟銀和滴滴兩部分整合而成,日本員工佔比80%。而且日本相關法律不允許網約車和拼車,所以滴滴只能與當地計程車公司合作,面對的客戶對象也大部分是中國赴日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