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手藝「鋦瓷」:0.1毫米厚銅板令殘瓷「起死回生」

2020-12-23 環京津網

【解說】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說的便是古老民間手藝鋦瓷。47歲的郭智軍就是一名鋦瓷匠人,一堆殘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成為一件件獨具韻味的藝術作品。

鋦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清明上河圖》裡就有相關場景的描繪。

8月13日,在山西太原一家簡樸的工作室裡,鉛筆、電鑽、錘子等工具整齊擺放在工作檯上。在燈光的映照下,身著中山裝、戴著老花鏡的郭智軍正坐在工作檯前利用鋦瓷技藝修復一隻破碎的黑釉碗。拿到一件破損的器物,首先要進行整體修復的設計。

【同期】郭智軍

裂縫,那我們就用鋦釘。有缺肉,就是說有一塊瓷器不在了,找不著了,我們叫缺肉,這個時候我們就用咱們傳統的嵌補法。用銅鏨刻,鏨刻成你需要的花呀或者是雲呀。然後,再用我們的這種硒,然后里外鑲嵌,把它嵌進去。鋦活裡面看似簡單,就是一個鋦釘,最主要的是鋦釘,但是還有很多的那種手法在其中配合使用。

【解說】伴隨著敲敲打打的聲音,郭智軍的修復動作如行雲流水,經過捧瓷、對縫、細繩綁定、絞銅做釘、定點鑽孔、鋦釘、拋光等十餘道工序,破碎的黑釉碗「涅槃重生」,煥發出新生活力。

鋦瓷重在鋦釘,釘的尺寸、形狀等取決於被修復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隨物賦形。取材大都來源於薄厚不同的銅板,最薄的僅有0.1毫米厚度。

【同期】郭智軍

鋦釘一般都是有色金屬,以銅為主。也有做銀釘的,金釘的,還有鐵釘的,就是不同材料,這個它用的用途不同。因為銅釘更顯得有一種古老的味道,所以銅釘用得比較多一點。

【解說】從業7年間,郭智軍共鋦過2500餘件作品,其中也有祖傳或名家的作品。談及鋦瓷,郭智軍表示,不僅守藝更要傳藝。他於2019年5月開始招收學生,希望把這門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同期】郭智軍

鋦瓷在我的理解,它是合的意思。就是破碎的東西通過我們的手藝讓它合在一起。到現在我覺得是一種關係的恢復吧,希望我們,通過我們這個鋦瓷手藝,不僅修復的是器物,更多修復的是一種情感。就是借著這個器物恢復關係,就是讓人們有信心和有盼望的意思。

記者 王惠琳 山西太原報導

相關焦點

  • 蘇州鋦瓷藝人祝峰:現代鋦瓷修復的是一份情感
    他打過最薄的瓷器厚度只有1毫米,只能打進去到0.7的位置,「現在有專業測量厚度的卡尺,過去師傅只能聽聲辨位,需要極為豐富的打眼經驗。」過去鋦瓷使用的金剛鑽「然後上鋦釘。」在工作椅邊的一個架子上,掛著一大捆銅線,祝峰用鉗子剪下一段銅線,演示起了鍛打鋦釘的過程。「網上也能買到現成的鋦釘,但相比之下,自己打出來的更有韌性,也更牢固。」
  • 造物重生——鋦瓷
    前三年幫著師傅挑擔子打鋦,後三年才幹掌鑽打孔的精細活。索振起天資聰明,有悟性、靈性,從起火拉風箱、打鐵鋦,到打孔、上鋦子、搭縫,道道工序學的認真幹的仔細,幾年下來,他逐漸成為一名手藝精湛的鋦匠師傅。索元峰是第六代鋦瓷傳承人。他出生於鋦瓷世家前輩曾出了五位鋦瓷匠人。如今健在的還有三位,他受家庭薰陶受鋦子藝人言傳身教,又先後經名師悉心親傳,使其鋦子手藝達到了新的境地。
  • 廣州匠 | 自學成才的鋦瓷匠人:讓修補為瓷器錦上添花
    時光荏苒,科技日益發達,這些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鋦瓷啊?好久沒見了,沒想到現在還有。」「以前看到都是手拉的,現在先進了,有電動的。」……5月16日,在廣州荔灣區泮塘五約「齊雅集」前,幾名老人圍著正在鋦瓷的齊峰,你一言我一語感嘆道。
  • 收藏鋦瓷物件,留下時光印記
    藍印花布上擺著一副鋦瓷擔子,邊上放置著各式金剛鑽、鐵砧子;光線灑在這些老物件和一束半乾的玫瑰花上,時光像是一下子靜止了。  「這個小銅鑼就是當年的鋦瓷匠人掛在擔子頭上的,村民只要一聽見這清脆的鑼聲,就知道鋦瓷的手藝人來了……我收集了很多傳統鋦瓷匠人的老物件,光各種各樣的小鐵錘我就收集了30多把,這些匠人自己用的鐵錘大多是定製的,雖然形態重量各異,但是拿在手裡,揮動起來,你就能感受到那種重量、那種準頭,都很趁手。每一把錘子後邊,你都能感受到一個鋦瓷匠人的匠心和執著。」
  • 鋦瓷5步驟指間要精細
    成都鋦瓷匠人王培波說,姥爺出生於清光緒年間,承襲了祖上鋦瓷的絕活。  清朝時期,「鋦瓷」技術分化為兩大類,一類叫做「行活」,也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復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姥爺做的就是行走於民間的粗活。」  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貴族服務的細活,也叫秀活。
  • 鋦瓷匠人王培波:用化腐朽之力,演繹藝術神奇
    我們常聽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但這「瓷器活」到底是哪門手藝,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鋦瓷匠人王培波用化腐朽之力,將一片片破碎的瓷器修補完整,演繹了藝術的神奇。在二仙橋街道市民文化活動中心裡,鋦瓷匠人王培波用自己的雙手延續著鋦瓷這門非遺項目,也讓更多人知道了鋦瓷。王老師的手藝是家傳的,老祖宗就從事鋦瓷以及手工製作業。年幼時,他經常看到外祖父和舅舅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擺上風箱、炭火盆,叮叮咚咚地敲著金屬片,為村民修補著破碎的瓷器,這樣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他腦海裡。
  • 他們把做茶做香染布鋦瓷什麼的,從山上搬到了城裡.
    趙子楠現場鋦活這是一門很靜很細很高級的手藝雖然我們覺得有些冒險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於是我們還是邀約了子楠在活動現場為朋友們將璺到底 鋦到頭你一定很期待那帶著破碎的寵器來吧子楠先生區別於其他鋦匠的在於她自製鋦釘可丁可卯至於自製鋦釘為何高級那還是赴現場聽子楠先生娓娓道來……關於鋦釘
  • 中國鋦的歷史傳統可以追溯到何時?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鋦瓷活」。「鋦」字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為:人造金屬元素,鋦在地球上沒有單質或化合物礦藏存在,只能人工來合成;另一層意思為:用銅鐵等製成的兩頭有鉤可以連合器物裂縫的東西,稱「鋦子」。用鋦子連合破裂的器物:鋦碗、鋦鍋、鋦缸。鋦匠是民間手工藝匠人之一,和中國古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密不可分。
  • 活動|賞物沙龍第一期報名:手藝·生活
    本期沙龍我們以「手藝·生活」為主題,邀請了竹藝、鋦瓷和雕版印刷領域的三位「能工巧匠」來和我們交流手工藝與生活的話題,分享手工藝帶給我們的快樂。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
  • 修補碎瓷 手作舊書 85後小夥要讓傳承成為時尚
    在破碎瓷片上打孔修復  「愛上手作,可能跟我是鋦瓷人有關。」老竹說,鋦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鑽鑽孔再用像「訂書針」一樣的釘子嵌住抓牢,將破碎的瓷器修復起來的技藝。於是,在2013年,老竹專門找到鋦瓷的老匠人拜師學藝。兩年後,老竹開始了85後的傳承鋦瓷之路。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句歇後語就出自鋦瓷行業。這種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對鋦瓷者的功力要求很高。除了要有耐心、細心,和匠人的審美之外,最考驗鋦瓷人的就是打孔。「瓷器都是薄且易碎之器物,有些瓷器僅有幾毫米的厚度,而鋦釘的首要關鍵就是用金剛鑽在瓷器上打孔,但不能打偏更不能打穿。
  • 鋦補之後更珍貴——日本足利將軍的南宋龍泉窯「螞蟥絆茶甌」
    古玩界有「瓷器衝毛,不值分毫」的說法。但這隻茶碗在被打上「鐵補丁」後反而更受日本人喜愛,還被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如今歷經千年,仍釉色青翠瑩潤,類冰似玉,宛若新出,只有碗身上的裂痕和鏽色鋦釘靜靜地訴說月歲的滄桑。 在古代,瓷器價格高昂,比較精美的瓷器是貴族才能賞玩和使用的,而瓷器又極易破碎,所以聰明的古人就想出了用銅、鐵、銀、金等製成的扁平兩腳釘修補破碎瓷器的辦法。
  • 掀開鋦匠挑子的「紅蓋頭」:遼河民俗博物館千裡送「親」之路
    「當時,有幾件展品被挑選出來在現場『揭蓋頭』,鋦匠挑子就是其中之一。當鋦匠挑子的『紅蓋頭』被揭開後,現場很多人拿起手機拍照,對鋦匠挑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交接儀式活動還沒正式結束,鋦匠挑子的圖片就出現在頭條新聞上了。」遼河民俗博物館捐贈的這副木製鋦匠挑子分為工具箱、風匣、扁擔、小板凳四個部分,整體重量14.74千克。
  • 1.2mm銅板大門只有1.07mm?商家:找第三方檢測
    近日,他發現自己花費近6萬元高價購買的2個銅板大門,厚度疑似不夠,商家建議他去做檢測,讓他感到難以維權。  陳先生介紹,2018年春節後,他在海口西海岸的兩套別墅重新裝修,別墅的大門打算購買銅板材質。他找幫忙裝修的秦先生推薦一些款式,雙方確定購買定製的銅板大門後,他便將全部費用結算給秦先生。
  • 逐漸消失的小爐匠:「鋦鍋鋦碗鋦大缸」
    瓷盆上面的2個鐵鋦子是老人重新修補上去的根據鋦子的長度鑽另一個眼孔這手藝確實有很高的技巧,在旁邊看熱鬧也是一種樂趣。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小爐匠的吆喝聲沒有了。人們也都用上了新式不鏽鋼鍋,有誰還願意保留大缸小缸,罈罈罐罐。小爐匠也就隨著時代的進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個手藝好像和「修理雨傘打火機」、「磨剪子鏘菜刀」……一同從老手藝七十二行中慢慢消失,瀕臨滅絕。  說起這門手藝的傳承,張繼文老人的眼神中充滿著期待。
  • 「匠心」傳承老手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手藝也要與時俱進,老周利用視頻社交平臺開直播,展示他的鋦瓷技藝和作品,呈現非遺最美、最真實、最吸引人的一面。
  • 20個非遺項目展現齊風魯韻,龍山黑陶最薄處0.2毫米
    最薄處0.2毫米 黑陶已傳承千年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這些所描述的是一枚小巧蛋殼黑陶杯,它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其壁最厚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僅22克,被譽為中國4000年前最精緻的作品。